1. 首页 > 股票投资

锻炼从大脑挖掘你的股票交易原动力

一般人最好不要专职炒股。

我认为最好的炒股方式就是业余炒股+专业精神。

意思就是虽然是工作之外的时间在炒股,但是要有做工作一样的专业态度去投入精力去炒股。说到这里,马上就有网友会说工作之外就没有太多的精力炒股了。

以我多20多年的炒股体经验告诉大家,对大多数人来说全职在家炒股并不一定比业余炒股赚的更多!

比如你做长线炒股,上班与全职在家炒根本就没有什么区别!做长线,一年都不一定交易一次,为什么要辞职呢?

即使你做中线,也没有必要全职在家炒股。因为你一二个月交易一次,说明你大多时间都是在看行情嘛。现在发达的网络时代,手机交易软件上就可以随时看行情与买卖。

根本没必要辞职。一个稳定的工作收入是炒股与家庭最有力的经济后盾。

有的网友会说专职炒股做短线可赚的更多…………。

据我几十年所见,没有见到一个做短线发大财的。相反做长线的获利几十几百倍的倒是真大有人在。

做短线炒股是个极高难的赚钱之路,绝大多数人最后都是亏损的。最好不要走这条路。

以君40岁的年纪必然是有家庭的人,为了家庭考虑也是最好不要走风险最大的短线之路。

所以业余炒股加上中长线交易才是最适合绝大多数人的炒股之路。

有的人会说上班工作就会没有多少时间研究炒股,炒股需要研究股票行情和企业的,是需要付出大量时间的……只有全职炒股才能好好研究股票。

其实以我的体会,每天业余研究炒股2个小时与全职在家研究8个小时所获得的进步差别是不大的。罗马不是一天盖城的,经验与体会不是短期大量的突击研究能得出来的,都需要大量的岁月慢慢积累。坚持业余时间学习研究炒股几年后一样可以有很大的投资修为。

聊到这里,有人会说——兄弟你说的有道理。可是我已经把老板揍了!我TM早就厌倦了受人指手划脚,我只能专职炒股了!

唉,好吧,那就专职炒股吧!

看过《以交易为生》那本书吗?最好是看看。

你第一要做的是管理好你的资金配置。

1 你那200万资金不能全部用来炒股,得有一部分流动资金用来应付日常生活开支和意外紧急情况。

2 你的全部可用交易资金不能全部用来炒短线,必须短线、中线、长线股票都要配置。这样可以分散风险,因为以此为生最重要的是稳定收益。短线炒股的收益是最不稳定的。

第二你不能每天只是炒股,你需要一部分时间做其它的事。而且是必须要每天做些其它的事。

包括体育锻炼、下棋、唱歌、网聊、打游戏等。必须每天要投入其它的活动来平衡你的炒股时间。如果你天天只炒股,别的什么也不做。你就很容易精神崩溃或得抑郁症。

这样一旦你炒股紧张或亏损时,就会有别的爱好活动来对冲你的负面情绪,缓解你的精神心理压力。

第三 专职炒股一年体验看看

如果感觉自己能依靠此养家就继续坚持,如果发现自己真不是炒股那块料,就马上撤吧。再找个工作或回去给老板下跪都行。

锻炼从大脑挖掘你的炒股原动力

“当大脑遇到金钱”,直觉系统与思维系统会作斗争,理想状态是二者协作  大脑是人体之首,我们用它来思考种种问题,却很难清楚它的运转机理,更不用说我们投资决策是如何通过它作出的。  所幸,跨学科研究在当前已成为一种趋势,贾森·茨威格的《当大脑遇到金钱》这本书即是集神经学、经济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作品。该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带领我们从生物的本能层次去认识投资行为的原动力。  如果你勇于剖开自己的大脑,颠覆原有的投资思维,那么就一起去认识投资的原动力吧。  并不完美的投资大脑  说好不听消息的,可一听到还是两眼放光;定好止损点的,结果还是舍不得割肉;说好不买热门股的,结果还是追涨杀跌……  为什么会这样呢?可以感性地说,冲动是魔鬼,而我们的大脑中确实隐藏着一个“魔鬼”。茨威格认为,深藏在我们大脑中的情感回路,会本能地让我们去憧憬和追求一切具有回报色彩的东西,同时规避任何可能的风险。  你也许会疑问,我们的大脑不是还会理性分析吗?是的,大脑皮层确实是理性思维的分析回路,但它却是稚嫩而微薄的,远弱于直觉系统。所以知道怎么做和采取正确的行为完全是两码事。  心理学家将我们的投资大脑分为直觉系统与思维系统,并认为大多数的金融决策都源自这两者之间的对抗。  传统观念认为,人的情感性思维发生在右脑,逻辑推理则是在左脑。但事实上,直觉系统与思维系统的分工更多的并不在左右,而在上下。  直觉系统主要位于大脑皮层下面,即是基底神经节(呈条状和带状外形)在发挥核心作用。  而作为大脑CEO的思维系统,主要位于前额后部的前额叶皮层(呈腰果状围绕在大脑核心的周围),神经元在此和大脑其他部分进行连接,归纳演绎零碎繁杂的信息。  直觉系统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可能最重要的刺激上,比如开车时突然发现前面的车爆胎,大盘突然急速跳水等等。心理学家指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复杂,直觉系统过分关注变化,从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虽然思维系统会在直觉系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拔刀相助,但是信息过多很容易让大脑发热(脑袋热得发晕即是这个道理),因而除非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思维系统会倾向于选择不作为的方式。所以也就出现了认知和实践之间的差别。  刻意训练你的大脑  作为投资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情感与理性之间寻找到平衡点,让直觉系统与思维系统并肩作战。而这需要刻意训练你的大脑。  那如何训练呢?茨威格给出了10点建议,笔者挑出其中6点评述。  一是如果一定要信任什么东西,那就相信自己的感觉吧。这是指当你无法获取更多的信息时最好就按照直觉来做出选择吧,因为很多投资者会在投资顾问耀眼的光环下眩晕。  二是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听从直觉系统的指挥。市场中的信息浩如烟海,直觉系统往往会从中拣出最简单的信息,并且会跟风。这时,你应该对你的直觉系统有很好的把握。  三是多一个问题,多一份保证。由于直觉系统厌恶不确定性,人们在面对难题时会转而回答较简单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当“三思而后行”。《别做正常的傻瓜》作者奚恺元则建议换位思考,而伯克希尔的查理·芒格则建议用逆向思维来检验。  四是不要一味地肯定,而应想方设法去否定。当某个基金经理向你吹嘘他把握了哪些好的投资时点,你不妨问问他错过哪些。正如哲学家波普尔所言: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  五是让理性主宰感觉。分析师推介一家公司时往往会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向你描绘这家公司的发展状况,进而畅想这家公司的愿景,而很少直接采用数据的形式来说明。那么,你要当心了!我们的直觉系统往往偏爱故事。  六是只有傻子才会做没有原则的投资。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这样回答造就成功投资者的根源,“并不需要高人一等的洞察力和知识,最需要的就是为自己制定简单易行的原则,然后矢志不移地坚持。”  还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的附录1给出了10项投资基本原则,而每一项的开头首字母正好可以组成“Think Twice”(三思而后行),是不是很有趣呢?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