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投资者需要摆脱救市情结

1

一个公益组做织发现某山区没有小学,村里的孩子都得走几十里地上学,孩子们很辛苦,因此失学率非常高。

于是他们投了一笔钱,交给村委会让他们建一所小学。

没想到是村委会先把村委会进行扩建,然后腾出几间房做教室,这样资金就有了缺口。

公益组织回访的时候,一看村委崭新,孩子教室只有几间,就质问村支书。村支书脸不红心不跳的讲:以后孩子就在这里上课,俺们这是两不误,就是钱有点少,你们再捐点钱,有了桌椅文具啥的孩子们就能上学了。

公益组织无可奈何,只好买了一批桌椅文具衣服送去。不过这回不再通过村委会,挨家挨户地把东西直接发到了学生手里。

这样总行了吧, 谁知两个月后再去一看,孩子上学还是到外村。问学生的资助品呢?孩子说东西都让爹妈拿走赶集卖了。

村委会的行为令人无奈,家长的行为令人无奈,这种思维方式更令人无奈。

2

最近,美国哈佛一个跨学科团队完成了一项对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

研究的主导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他觉得自己惟一缺少的资源就是时间,脑袋里总有不同的计划,想把自己分成几份去执行“多任务”,结果却常常陷入过分承诺、无法兑现的泥潭。

这时候天才的穆来纳森把正在做的国际扶贫研究和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竟发现他和穷人有一个共同的思维特质——穷人们缺少金钱,他缺少时间,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在于,即便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有效地利用。

也就是说: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控制了这些人的注意力,当你特别穷或特别没时间的时候,你的智力和判断力都会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

这种现象被称为“稀缺头脑模式”。

文中山村村委、家长和捐助者,由于对金钱或公益事业的过度关注,都失去了相应的判断力。

3

缺钱就会却缺少很多东西,比如房子、衣服、粮食、子女教育资金、甚至是朋友。

钱就是一切,钱还没赚来就已经消费出去了。这样一来他们的注意力和判断力就只有围绕着“缺钱”二字来开展,思维自然就受限。

而,穷人可以逆袭,稀缺头脑模式可以突破。

某乎上有这样一个自述:

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说了一句我终身难忘的话:在你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考上大学走出去,要么跟我一起种田。农民的苦,种田的苦,我何尝不知道。农忙季节,从早上五六点,一直干到晚上八九点,连午饭都是在田间地头吃的,这样的日子要持续一个月。十三四岁的我,天天累的直不起腰来。就算这么辛苦,家里贫困依然,我怎么甘心自己过一辈子这样的生活。即使起点不如别人,我也要用比别人高百倍的努力来证明自己。 每天,作为离校最远的学生,骑车半个多小时,提前到学校。八点多上课,我七点钟就到教室,开始背课本,无论是语文、历史、地理,还是英语、生物和政治,统统背下来。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中毕业,基本上每一个学期,都是全班第一。

初三毕业,努力考上了全省数一数二的省重点高中。高三最后经过奋战,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清华。有人说,你上的学校都是你能够上的最好的。我想说,这是我唯一的选择。

这位知友的故事,打破了穆来纳森的稀缺头脑模式,他向我们证明了一点:贫穷,会让一个孩子时刻提醒自己与别人不同。既然出身贫寒,就没有混日子的资格,除了拼命努力,你别无选择。

换句话说,时间运用越有效,摆脱贫困就越快。

也许穆来纳森已经想到却不愿说:摆脱贫穷的办法,就是高效利用时间去努力做有价值的事。

投资者需要摆脱救市情结

6月12日,沪指低开低走一举跌破3000点大关,收报2957点,创下本轮调整新低,同时这也是2007年3月19日沪指收于3014点以来的新低。自去年10月26日沪指高见6124点以来,沪指累计跌幅已经超过50%。股市下跌,让亿万投资者忧心忡忡,有关救市的讨论又被一些媒体发起。中国股市需要救市吗?

  我们首先应该弄明白一个问题,政府及监管层的作用是什么?很明确,维护市场的秩序,确保交易的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度,保证市场的稳定发展,严防内幕交易、老鼠仓等不法行为。其中没有救市这项职责。不仅中国没有,世界其他国家的监管层也没有救市的职责。因此,投资者与其不断寄希望于政府救市,不如寄希望于政府打造一个健康而公平市场,所有的交易者在共同的规则下,进行公平的投资和博弈。至于股市的涨跌,是市场决定的事情而不是政府所能决定的事情。这听起来有点生硬,但的确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救市对投资者而言,并非就是好事。频繁的救市具有非常大的副作用,只是这种副作用往往由于在某一阶段让投资者普遍受益而被忽略。

  第一,频繁的救市会损害市场固有的运行规律。市场的运行方向,是它综合了各种因素、平衡了各方力量的结果,当市场的力量完全发挥主导作用,投资者所面对的不确定性风险其实是最小的。因为,在任何市场最大的不确定性风险都源于人。一旦人为力量替代股市自身的运行规律,市场就会发生紊乱,让许多投资者无所适从,难以根据已有的信息对市场走势作出判断,最起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中小投资者永远不知道救市的准确时机。

  第二,频繁的救市会发生利益输送与权力寻租。任何救市行为都是由人主导的,而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部门,严格而言都是经济学上所提到的经济人,它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冲动。尤其是当主导相关救市政策者本身就与市场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时候,很容易发生权力寻租。事实上,几乎每次救市政策出台前,股市都会发生异动,都会有先知先觉者提前进场买入,坐享其成。这实际上是让某些既得利益者钻了空子。

  第三,频繁的救市会使投资者放权风险防范意识。股市是个具有巨大风险的投资场所,任何人入市都应该首先学会提防和承受风险,这是投资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然后,投资者还要知道如何止损,通过一些技巧降低自己的风险。但是,当频繁的救市政策不断影响市场的情况下,投资者会把风险防范的“任务”交给监管部门,在“反正政府会救市”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既不去计算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也不通过止损等方式在交易时降低自己的风险。这种对风险的忽略和漠视本身,其实就在放大市场的风险。

  第四,对一部分投资者造成不公。任何投资者对市场的走势都有自己的判断,有人看涨有人看跌,两者是平衡的,这同时也是市场保持平衡的基础。如果一个投资者根据研究,认为市场走势可能是下跌的,他就可能作出卖出的决定;反之,就可能作出买入的决定。而频繁的救市会打乱投资者的固有计划,使得一些投资者在作出正确判断的情况下反而损失机会成本。这种因救市所导致的不公是显而易见的,它容易纵容短期投机行为的泛滥。

  当然,不救市不代表政府不作为,恰恰相反,在股市背离实体经济独立运行,甚至可能发生系统风险的时候,监管层可以通过控制新股、新基金的发行节奏等市场化手段适当加以调节,并通过严厉的监控,打击内幕交易、老鼠仓等不法行为,确保市场交易的公开、公正和公平。这些措施既不容易伤及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也有利于促进股市的健康发展。

  因此,投资者应该逐渐摆脱救市情结,认真把握市场的脉搏,并随它一起起舞。唯有这样,我们的投资者才能逐渐成熟起来。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应放下根据指数救市的情结,只有独立行走,中国资本市场才能逐渐成熟起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