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根据资产重组选股

谢谢邀请。

研报是研究报告的简称,是研究员根据市场数据和个人主观偏好,对金融市场做出的分析和预测判断;既然研报是人写的,那么他无论引入了多么令人信服的市场数据,但是分析和预测判断依然沾染了个人的主观偏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怎么看股票的研报?研报首先是宏观分析,数据罗列,然后给出分析结论和投资方向,选择标的。这些东西本身也是过去已经运行完毕的数据,用这些数据来预测未来,本身就存在逻辑的问题。未来属于还没发生的,而过去是已经完成的,那么用已经完成的来预测未来没发生的,逻辑发生了错误,如果这样的话,哪里来的历史和改变历史,创造历史!?研报只能提供给我们一个思考的角度和方向,更多的内容和趋向性依然需要投资者自行判断;当然研报中涉及到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东西,还是可以吸收的,毕竟个人投资者是没机会深入到上市公司做实地调研的。所以在运用研报上,我一般只对这部分感兴趣,看看有些我们没机会去做调研上市公司得到的第一手信息。一般重点在行业发展态势和趋势,以及上市公司近几年发展是否稳定,盈利收入是否稳定逐步增加。除了这些其他研报部分,基本属于无需浪费时间的部分。

如何根据研报来选股?这是个很大胆的想法,根据研报来选股!这个逻辑有问题。研报是股价波动的根源吗?肯定不是,那么怎么可能根据研报来选择个股呢?根据研报我们只能选择出大致范围,然后根据二级市场的变动情况,识别主流资金的合力如何运行,然后跟上去即可。除非您本身就是主流资金,具有影响股价的力量,那么可以去制定计划如何洗盘、吃货、拉升、出货,当然这些都是您说了算,因为您已经有了影响股价的能力了;如果您不能影响股价,没有这样的资金实力。那么基本都是跟风操作,比如公募基金!他们虽然有影响股价的能力,但是受到能力和管理制度的限定,是不能主动去影响股价的。所以基本对他们的判定依然是跟风操作者。

所以为什么公募基金经理的管理业绩总是时高时低,因为他们只能押宝---赌!拉升了赚钱了,就赢;下跌了亏钱了,就输;因为这些都不是他们定的,他们只根据研报,不看二级市场。也不懂二级市场技术,或者说根本看不起。所以他们的做法和运作都具有一定偶然性。某些年中小创大涨,一个牛叉基金经理诞生了,但是第二年蓝筹涨了,换了一个牛叉基金经理,原来的基金经理就是笨蛋了,周而复始,没有更强,只有交换着强。这是根本原因。大家可以在某些股票中发现,基金买入股票都是在一个时点,一个价格买入一个固定金额,买完之后,就等“发芽、生长了“不管不顾了。这不能都怪基金,和公募基金的管理制度有关系;

根据研报选股,不如直接自己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选择股票。基本和研报没区别,而且更加贴近真实,少了研究眼人为加工。

基础分析+二级市场技术介入=成功


喜欢就加个关注持续跟踪本头条号,欢迎转发、收藏

根据资产重组选股

“资产重组”是企业通过股权或资产的有偿转让(收购、置换)或无偿转让(政府划拨)实现兼并或重组结构性调整。它既包括企业之间的整个兼并或收购,也包括企业的一部分资产的流动组合;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和最廉价的结构调整。

资产重组作为证券市场永恒的题材,必将得到市场的充分发掘。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大多数传统产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这些都将为资产重组股的炒作提供丰富的题材。

面对市场上那些头绪纷繁的重组现象,为了不上当受骗,又不漏掉重组题材中的大黑马,必须抓住两个重点,一是“有问题”的企业,二是基础好的企业。

选择“有问题”的企业,可把目光放在ST股和PT股上。因为这些有退市嫌疑的股票往往跌得惨不忍睹,股价偏低,有很大获利空间。而且随着整个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各级政府对资产重组的支持,许多ST、PT族股票置之死

地而后生。都在加大重组力度,因此这个板块长线有很大的炒作潜力。

当然资产重组不仅仅限于业绩差、亏损、被特别处理的公司,基础好的绩优公司也可运作,这也是一种资产重组的行为。

所谓基础好的企业,是指资产重组的条件比较好。如负债少,包袱轻,容易被别的大型企业看中,收购兼并,买壳或借壳上市。也就是说,容易实现资产重组。关注这些企业,能够抓住重组题材中的大黑马。

首先它对母公司经营业绩产生影响。由于发行人相当一部分股份有出售限制期,故短期发行人不可能通过股份的出售带来业绩的突变;但从长远来看,母公司则可通过股份的上市流通带来巨额收益。

其次,由于分拆的子公司均为高成长、高收益的企业,这些企业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得以迅速地增长,母公司通过收取红利的形式对自己的业绩也将有较大的提高。

此外分拆上市往往给母公司带来巨大的炒作题材,从而推动母公司股价的上涨。而且母公司通过所持股份的变现或收取高额红利所带来业绩的提升反过来又会推动股价上扬。再有分拆上市会对母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如每股净资产的增加等。总之分拆概念将对母公司的股价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股权转让是重组的前奏。能产生黑马的实质性重组应该是上市公司控股权发生转移的重组。老股东无力改变公司经营上的难题被迫让贤,新股东通过受让股权的方式坐上第一把交椅,这意味着“重组”这出戏拉开了序幕。

这类重组有几个比较明显的标志:

(1)控股权转移,新股东入主董事会。这类重组的新控股股东需有相当实力,包括:现代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优质的资产,高新技术项目等,对上市公司有脱胎换骨的效应。

(2)新控股公司有明确的主业发展战略和项目,使上市公司的重组与机制转换相结合,并能推动上市公司的技术进步。若新进来的股东从事高新技术产业最佳,这意味着日后有源源不断的题材。

(3)资产经营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生产经营是基础,资产经营只是为了生产经营服务的手段,而不只是作为圈钱的工具。

(4)选择重组股的买卖时机。①第一波行情宜舍弃,随后必然会出现一次急跌的过程。第一波行情属于重组行情的“预演”,此时往往是知道内幕的人士哄抢筹码将股价抬高所致,随后必然会出现一次急跌洗盘的过程。②第一波行情冲高之后急跌,伴随着基本面的利空消息,如公布亏损累累的报表,急跌之后才是参与的时机。实际上,这是最后的利空消息,公司往往将各种潜亏全部计提,让报表一次亏个够,为日后的旧貌换新颜打下基础,股价因而出现最后一跌,成为参与的最佳时机。

选股点金

选择重组股还需要特别把握以下几点:

(1)具有壳资源的价值是重组的前提。总股本和流通盘偏小,资产质量相对较好,债务包袱不过于沉重,重组起来才相对容易。

(2)公司情况不断恶化,股价不断大幅下跌并创新低时,上市公司才有重组的愿望和动力,重组方才有利可图,庄家才会吸纳到足够的低廉筹码。

(3)重组方的实力,重组项目的含金量将决定股价后市的上升空间和潜力。非实质性的重组只是为了配合二级市场短炒一把,后市潜力不大。

(4)股价处于低位。随着公司上市变得容易后,退出机制真正发挥效力的时候,上市公司壳资源的价值将不断降低,“咸鱼”将会变得越来越臭,这时候黑马可能会更大,但不小心也很容易踩上一匹死马。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