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如何可以轻松选股抓涨停?

1、图形特征目标股处在缓慢向上的中期趋势当中。短期、中期趋势开始逐渐并拢,长期趋势线开始向上弯曲,而且成交量有序萎缩。同时在受到行业优势影响以及公司的基本面向好的影响,长期趋势线进一步加速上升,多条均线开始密集,在整理的末端,股价以涨停板向上突破,从而突破原来缓慢上升的趋势,进入加速上升轨道!

2、分析:第一个涨停板是主力突破原来趋势的标志,为的是解放前期被套筹谋,中间横盘走势,将前期的筹谋充分消化,为以后的进一步拉抬做准备!

3、操作要点:前一个涨停可以适量参与。在涨停后的几天内等待上升趋势的形成再逐渐吸纳。等待主力的逐波拉升,坐收渔人之利!

超跌涨停板战法中关于止损点就是,在第一个涨停板或者大阳线被吃掉,跌破短期反弹支撑线的时候止损。该战法是在出现第一根大阳线或者涨停板,越过下降趋势阻挡线的时候买入,当股价放量不涨或者超跌反弹趋势线或者30日均线的时候进行卖出。

出现第一个大阳线或者是涨停板以后就是超短线抓涨停板的买点位置,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前期的准备工作要求是比较高的,投资者一定要判断准确,因为它直接决定是否能够准确的抓到涨停板。

如何可以轻松选股抓涨停?

  股票要赚钱,除了手中的股票是一只好股,有上涨的可能外,还有就是一个好的买卖点也很重要。用波段操作来解释就是,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在越低的点买入成本就越少,越高的点卖出就赚的越多。关于选股,市场上流传着一句话很有名的叫做:选股如选妻。当然这是很不全面的,但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选股的重要意义。对于大多数中小投资者来,大多数时间的操作基本上是冲动性的、无序的、盲目的,介入个股也是随意性很大,道听途说、自以为是、一相情愿、轻率跟风等等,都是常见的现象。接下来跟大家介绍几种简单易学的选股神技,希望大家可以学以致用。

  选股原则:

  1、在选股时首先确定选择哪个板块,以及在确定板块之后可以去选择这些板块内的热点或者龙头股,因为这些热点股或者龙头股往往走势比较好,是可以长期获利的股票;

  2、刚刚破位不选,暴跌后不选,创历史新高不选,量涨价跌不买,妖股谨慎买,绩优股看价买,行业版块龙头股盯着买

  3、顺势而为。但要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涨了五六天的股票明天还会涨吗?要点:所有所有的一切,成交量b换手率相对较大都是非常重要的,当天的换手率有15%-20%以上的股票最佳。这也关系到你在获利后是否可以顺利出局b相对于资金量比较大的人来说。

  4、要有自己的判断,不受他人左右。股票市场是个充满风险的市场,一旦操作不当或者判断失误,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不同时期市场选股时机

  1、在空头市场,如果股价向上突破5日、10日均线后企稳,表明市场买房力量较强,后市股价上涨的概率比较大,是买入时机。当股价从高位暴跌而下,在5日、10日均线之下运行,并且距离10日均线较远,表明投资者多恐慌性抛盘,人气惨淡,此时正是黎明前的黑暗,一拨强烈反弹即将来临,也是买入时机。

  2.在盘整时期,如果5日、10日均线向右上方突破上升,则后市必然震荡走高。不过我们要注意一种情况:如果10日线和5日线联合在一起,即使有利好消息,也不可轻易跟进;等到10日均线和5日均线分离,并且向上运行的时候才可以买入。

  选股技巧

  一、趋势选股

  就是根据股价的走势,画出趋势的切线,或利用移动平均线,描绘上升通道,并据此选择个股的方法,趋势线选股要领。

  趋势线的方向和角度。看该股价趋势线的运行方向和角度,也就是趋势线必须是仰头向上的,上升的角度是越陡越好,最起码应该是大于30度角。

  看趋势线选择买入的时机,应该是突破颈线位的买入时机,不突破颈线位不进,下跌颈线位则出局。

  二、均线选股

  均线的金叉与死叉。短线操作一般要参照短期均线组合5日、10日、20日均线,形成金叉的时候是买进的时机,形成死叉的时候是卖出的时机。

  均线系统是否呈多头排列。均线如果呈现为多头排列,是强势股的表现;如果是呈现出空头排列,是弱势的表现,不宜介入。

  三、周线选股

  1、某股长期在低位沉寂,某周突收出一根带巨量的周阳线且在未来3——5天内量持续价不跌;

  2、随后股价回落后,较长时间小阴小阳横盘,期间缩跌量涨带量,且无论如何调整,股价不怕首周大量大阳的底部;

  3、在该股周线均线粘合在一起、再次放量离开横盘平台时可初步介入;股价前高时,意味主升行情即将展开,及时可加重仓。

  四、MACD选股

  MACD指标中的DIF和DEA先是金叉快速发散,然后趋于粘合。这个阶段通常伴随着MACD指标中红柱不断缩短,以及量能的逐步萎缩,这个时间点非常关键,一旦DIF再度拐头向上,同时红柱快速拉长,就是短线介入良机,有较大概率捕获涨停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