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理财

整体处于富裕的浙江大城市,未来如何发展

浙江发展阶段研析

整体处于富裕的浙江大城市,未来如何发展

基于人均GDP水平:基本接近高收入经济体

从人均GDP判别标准看,浙江正迈向高收入阶段,2019年人均GDP达到107624元(16591美元),“十四五”浙江人均GDP将向20000美元迈进,按照世界银行对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国家(地区)的界定标准,“十四五”时期浙江将正式迈入高收入阶段。

基于产业结构水平: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向后工业化时期迈进

浙江2019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3.4:42.6:54.0,以工业化进程来看,浙江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过渡阶段。从经济增长周期看,浙江处于调整周期末端向新一轮增长周期的过渡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呈现出“前低后高、保持中速”的增长特征。

基于居民消费结构水平:已整体处于富裕阶段

2019年浙江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508元,同比名义和实际分别增长8.4%和5.4%,名义增幅和上年持平,实际增幅比上年降低0.6个百分点[3]。2019年浙江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全国平均水平(21559元)高10467元,居全国31个省(区、市)第3位,省(区)第一位。浙江已整体处于富裕阶段。

浙江大中城市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

城市发展的路径有待提高

浙江已建立“现代产业结构”体系,呈“三二一”基本格局,但第三产业中低端服务占比较大,且一二产业现代化改造缓慢,现代农业模式与现代工业体系均尚未形成。将产业化与城市化进度相对比可知,浙江正处于滞后城市化阶段,形成了“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的错位局面,导致了产城脱轨。

城市发展的效率有待提升

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虽然人均收入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小企业、小作坊仍大量存在,优势产业带动能力较弱,且政府在扶持方面存在“重优惠、轻效率,重政策、轻市场”等问题,导致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优势较弱。在资源配置方面,不均等化问题突出,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仍有极大的发挥空间。

城市发展的动力有待提高

浙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延续使城市化率的提升极度依赖外来人口,难以形成稳定的公共服务需求,影响了城市功能提升[4]。而强县经济的发展导致其中心城市首位度较低,辐射带动作用较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竞争力。在文化方面,浙江正面临着传统文化缺失,城市发展出现特色危机。

城市发展的创新能力有待增强

近年来,浙江城市创新度持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已形成共识,但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区域、创新度的分化态势正在加剧,各城市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方面呈现明显差异。此外,在创新型人才方面,虽总量可观,但由于较少考虑人才的长期发展,未采用良好的员工成长发展机制,导致人才流失恶性循环。

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有待优化

浙江生态本底佳,经济发展好,但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仍旧相对隔离发展,融合发展的状态尚未形成。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也存在薄弱环节:一是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匹配度不佳,其城市建筑特色未反映出自然风貌和时代的文化气息;二是环境特色在人居环境中彰显不佳。

浙江大中城市转型发展的思路

动力转型:从土地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当前,依靠经营城市和土地经济的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大中城市应把创新驱动作为第一生产力。首先,提升产业价值链位次。推动产业提升,以空间上合理布局为基础,提升现有产业和引进新兴产业两手抓,向“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升级。加快行业集聚和产业提升,着力推进以物流业为突破口、以电商为核心的现代商贸物流发展。

其次,推动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同时,优化户籍政策,加大人才保障性住房建设,健全人才发展公共服务政策。

供给转型:从粗放低质导向集约生态转变

坚持集约节约、绿色低碳理念,建立“五水共治”等长效倒逼机制,动态优化城市经济产业构成,推动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在要素供给中,重点加快土地要素使用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一是强化空间整合,明确发展时序与重点,集中力量开展建设;二是鼓励盘活存量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三是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和城中村改造,推动农宅向城市住宅转移置换;四是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优先发展地下停车、交通、商业、仓储等。

体制转型:从县域经济体制向都市区经济体制转变

突破县域行政区划限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联接外围地区,形成一体化倾向的“都市区经济”。

主要措施有:一是合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奠定良好运作基础;二是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强化跨区域服务水平,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三是加快构建便捷交通网络,合理布局快速交通,对于交通流量较大的沿线区域,可考虑轨道交通;四是强化产业分工合作;五是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完善中心城市及周边乡镇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空间转型:从规模扩张向布局优化、功能完善转变

浙江城市化处于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的转型时期,要从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向空间布局优化、功能完善转变。要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主线,以产城融合为空间转型形态,突出功能完善,努力做到国土空间、产业布局、人口规模和环境容量的协调匹配,形成紧凑有效、和谐适度、功能混合的城市空间格局。围绕与新型城市化相关的人、地、钱等多个领域,做好各类要素的合理配置。

格局转型:从单向开放向多领域开放转变

浙江大中城市发展要把自身摆进全球竞争格局中对标,放到区域分工体系中定位,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新分工。一是深度接轨上海,提高参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能力。积极参与服务上海“五大中心”建设,强化分工协作,增强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加强在自贸区建设方面的合作交流。

二是以国际化为导向,构建开放型省域城镇体系。提升宁波舟山口岸开放水平,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加快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三是以功能与经济联系划分空间单元,构筑互动共进的区域发展格局。

方式转型:从强化政府投入向市场配置为主转变

在城市发展要始终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坚持政府主导,加强行政调控。纵观浙江城市发展进程,始终把市场配置作为城市化发展的基础动力,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适时调整政府调控的重点、力度和节奏,确保市场调节有效、政府调控得当。明晰市场和政府的边界,以经济规律和城市规律配置资源,加大政府之手规划统筹和立法保障力度,合理配置有限资源。

浙江大中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

总体策略

明确一个目标:建设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现代化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城市存在的高级形式,主要表现为:城市产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公共服务现代化、人居品质现代化、治理方式现代化和精神文明现代化。浙江要结合自身特色建设现代化城市,形成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人文特色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建设管理更加精细的城市发展模式。

构建两大平台:创新服务平台和转型服务平台

加快建立和完善两大平台:一是城市创新服务平台,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即依托现有平台资源建立浙江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和扩大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区域科技决策咨询服务平台,打造面向全省的城市创新创业融资平台;二是城市转型服务平台,保障城市转型的顺利实施,即构建城市转型发展的空间平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构建城市转型发展的协调平台,完善区域重大设施布局,构建城市转型发展的设施平台,强化政策统筹能力。

实施五大发展策略:核心带动、结构调整优先、融合联动、文化引领、重点突破

核心带动策略:重点培育区域核心城市如杭州、宁波、义乌等,提升其区域地位,以此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实现区域一体化。

结构调整优先策略:发展新兴产业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及城乡功能结构。

融合联动策略:统筹全省资源要素,提高利用效率,以构筑更紧密的城乡融合、更开放的区域市场、更高效的交通配置、更完善的设施配套和更宜居的生态环境为重点,形成网络化、均等化、共享化的省域发展格局。

文化引领策略:以中心城市为主阵地,集聚科教资源与创新投入,推动高教园区综合化发展,扩大职业教育普及率。

重点突破策略:围绕转型发展和区域合作,重点突破影响全省城镇体系结构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要机制。

实现三点突破:功能塑造、结构优化、创新驱动

浙江要加大转型力度,尤其在功能塑造、结构优化、创新驱动方面率先实现突破,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以城市功能塑造为方向,结构优化为手段、创新驱动为动力,全力推进浙江特色现代化城市建设。

实施路径

体制创新:优化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环境

出台政策,构筑综合成本新优势。巩固“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成效,推进“最多跑一次”审批制度改革,精简机构人员,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政策性产业基金引导作用,降低融资间接和隐性成本。构筑畅通安全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补齐大中城市交通枢纽短板。增强教育医疗和生活设施有效供给,降低公共服务和生活成本。

制度创新,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从“贸易立省”转向“科技立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督促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举措和人才新政细则等出台。加大对科研单位管理方式和科研人员创新激励的改革力度,向用人单位放权,为人才松绑。强化教育、卫生和文化及设施环境等方面的服务支撑,全方位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创新创业环境。

城市治理,完善城市发展体制机制。充分运用“互联网+”、云平台及大数据,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培育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健全城市依法治理的体制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列为城市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完善城市综合执法体制。

产业升级:增强城市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构建创新平台,引领创新发展。一是加强平台支撑,打造引领全省的环杭州湾创新产业带。统筹杭甬湖绍等地生产力和创新要素布局,打造长三角南翼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化创新高地。二是打造辐射全省的国家级基础创新产业基地。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部署建设国家实验室和浙江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完善创新活动的对接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落地。

信息经济引领,推动产城融合。加快推进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以政府各部门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开放为驱动,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用新理念、新工具、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分享经济新模式。

服务经济驱动,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大中城市形成产业跨界的城市服务经济新形态。大都市区要优化产业功能布局,以特色小镇、科创和贸易金融平台为载体,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工业强县市区,要依托先进制造,做大做强城市新兴和现代服务业;农业型、旅游型及工业化落后县市区,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鼓励健康养生、休闲旅游、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等的发展,适度发展农特产品深加工业;对于舟山等有条件的城市要加大重大项目引领,打造高端制造、绿色石化等战略性基础性产业的全产业链,实现跨越式发展。

空间优化:明确城市转型发展的重点区域

优化空间布局,明确空间载体。规划形成“两圈、两带、十二区”的一体化空间格局。其中,两圈指的是杭嘉湖绍都市圈和金义都市圈。前者以门户枢纽功能与国际化功能为导向,后者突出主轴线、商贸物流辐射、区域一体。两带是指甬舟台温沿海都市带和浙江西部生态资源带。前者以海洋经济示范区为总平台,协调推进沿海一体化发展。后者侧重生态保护,建设以风景名胜区为主体、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共同构成的国家公园体系。十二区是指南太湖都市区、临沪都市区、杭州大都市区、绍兴都市区、甬台舟大都市区、金义大都市区、温州大都市区、千岛湖生态区、浙东生态区、衢州地区、丽水地区以及文泰生态区。

功能完善:创造城市转型发展的优良环境

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建设和谐共处美丽家园。一是促进城市绿色发展,注重生态修复,实现城市转型的理念和方式创新;二是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三是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分类改造,实施城区美化行动,打造品质宜居城市。

加快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一是探索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公共自行车、换乘体系为重点的公共交通建设;二是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完善、优化全省城市河湖水系、防洪排涝、道路建设、绿地系统等;三是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管沟建设,完善相关规划编制;四是提升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优化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与无害化处理利用体系;五是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改革,开发市场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设施建设。

开放协作:完善城市转型发展的外部条件

整体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推动杭州都市区自主创新、宁波港口都市区开放发展、温台都市区产业转型、金义都市区开放联动发展,打造城市经济开放四大增长极。重点加强甬舟与上海及长江沿线城市的联系,强化大交通联接,提升全省城市与甬舟主港综合交通联接能力和公共设施共享水平。借助国际大港优势,共享资源,与省内城市联动发展,建立通江达海、北连沪苏、西及长江中上游的统一市场和服务体系,实现产业共兴、设施共享、利益共赢。

抓好一批贸易金融开放平台和互联互通设施建设。以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舟山自由贸易港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杭州和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钱塘江金融港湾等战略平台建设为重点,推动多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依托海港、陆港、空港和国家物流平台,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开放战略,加强与其他地域互联互通、开放共享。

加强城市发展国际联系。用好海外浙商资源,加强科技人文合作交流,在互利互赢基础上,与东盟、中东和欧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贸易技术资金双向流动,优进优出。发挥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城市优势,积极举办各类国际活动,稳固城市品牌和良好国际形象。

强化城市人文特色和国际规则对接。强化城市法治建设、市场规则意识,建立完善产权保护和破产保护制度,营造亲、清发展环境。推动对外开放体制和以“放管服”为重点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在知识产权、科研交流、人才培养、技术标准等领域强化国际间合作,不断完善城市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部分资料来源:谢浩东,郭梦笛,浙江省大中城市转型发展研究,建筑与文化. 2021,(08)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