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期货

绿色创新驱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在以智能制造为标志的新工业革命来临、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双重背景下,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针对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压力大、产业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产业集中度偏低等问题,在优化布局、创新引领、提质增效、减排降耗、提高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统筹规划、系统安排,对加快推动国内钢铁行业绿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制造目标导向,

改革创新推进钢铁产业升级

如何在成功打造钢铁全工序超低排放改造案例基础上,加快推进全国重点地区超低排放改造,同步实施降碳工程,不断丰富完善中国钢铁绿色制造体系?《意见》提出了具体任务目标,并给出了操作性强的推进措施。

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包括了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供应稳定、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综合指标,是系统性、全局性的重要概念,这为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

从重要任务来看,2025年钢铁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

从推进措施来看,以科技创新应用带动行业系统性提升,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达到1.5%,氢冶金、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薄带铸轧、无头轧制等先进工艺技术取得突破进展,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左右,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5%。优化产业布局和前后工序衔接,有序推进电炉炼钢工艺应用,占粗钢总产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构建产业间耦合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能源、固废综合利用率,进而在工艺技术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减污降碳的同时,实现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再提升。

高效协调保障有力,

稳步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钢铁工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2021年粗钢产量已达全球产量的50%以上。中国钢铁高质量发展格局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实现这个目标任重道远,在推进过程中要统筹多方资源,做好事前预判、事中事后监管,保持高效沟通,及时调整政策方向。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以法律法规为基准,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履行相应审批手续流程,强化过程监管。在合法依规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以创新体系平台搭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有序并购重组等正向发展行动的扶持奖励政策,以及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产能利用率、本质安全水平等为依据的差别化调控政策。建立企业诚信体系、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惩戒机制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避免无序恶性竞争,支持开展“对标挖潜、技改升级”,实现钢铁企业生产经营规范分级分类。依托龙头企业推进多基地协同制造,在工业互联网框架下实现全产业链优化。鼓励企业大力推进智慧物流,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和营销各环节的应用,不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构建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积极开展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标准研究。

二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强化自主创新驱动,在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薄带铸轧、高效轧制、基于大数据的流程管控、节能环保等关键共性技术,以及先进电炉、特种冶炼、高端检测等通用专用装备和零部件研发上加大人才、资金投入。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商用密码、数字孪生等技术应用,突破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钢铁行业大数据中心,提升数据资源管理和服务能力。大力开展集成创新,强化与科研院所、技术公司等机构的合作,形成通用性强的新技术、新标准。

三是优化沟通协调机制。以保证实际效果为出发点,充分发挥行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在行业动态、科技创新、政策调整等多方面加强对企业的指导服务,及时咨询、接收钢铁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为政策制定提出可靠建议。应因地制宜、灵活调整,结合实际为《意见》落地实施提供可靠保障。

四是拓宽信息披露渠道。充分利用媒体等做好政策解读和宣传贯彻,实现政策信息有效传递;广泛宣传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维护和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增强全行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违法违规等反面案例也应及时曝光,起到警示防范作用。

“十四五”首钢怎么落实《意见》?

首钢股份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率先构建源头减污、过程管控、末端治理的污染防治体系,是全国首家完成全工序超低排放改造并完成评估监测公示的钢企。“十三五”时期,首钢股份同步推进钢铁全流程碳管控体系建设,初步形成源头降碳、过程控碳、末端回收、产品协同降碳的全生命周期碳管理能力;积极开展产业链和产学研合作,与北京理工大学、保定天威等国内外知名院校、下游龙头企业共建联合研发平台,打破瓶颈,打通产业链“堵点”;依托首钢技术研究院 “一院多中心”研发体系,成立迁顺技术中心、京唐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累计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承担纵向科技项目16项,确保与国家科技发展方向同步;产品品质得到极大提升,汽车板获得宝马“质量卓越奖”,供货总量迈上300万吨级,合资品牌供货量增长70%,3款新能源驱动电机用产品全球首发,凭借电工钢获得西门子“全球最佳供应商”称号,产品应用于“西电东送”重点工程乌东德和白鹤滩水电站、高铁首套智能化变电站。

进入“十四五”,首钢股份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贯彻落实《意见》。一是借助科技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策划、全成本口径管理和一体化工作推进,增强首钢股份科技管理业务整体管控能力。二是做实IATF 16949和ISO 9000体系并积极发挥作用,使质量管理制度化、体系化和法制化,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工艺稳定性。三是持续开展精益改善项目,围绕产线效率、成本和质量指标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四是持续发挥技术中心与其他部门协同合作的优势,开展联合攻关。五是充分发挥职工创新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鼓励广大职工围绕降本增效、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技术革新等主题开展自主创新。六是高效配置内外部创新资源,加入国家高水平的研发平台,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承担国家任务,持续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增强创新能力。七是坚持标准引领,标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质量提升相结合、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推进多产业、标准化管控工作的制度体系建设,构建高效开放、管研协同的标准化工作组织体系,形成以产品标准引领用户升级,以方法标准支撑产品研发、工艺标准提升竞争能力为特征的高质量标准方法体系。

首钢股份将以科技为基,以创新为魂,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打造成为具有世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钢铁上市公司,为推动全国钢铁工业质量效益全面提升贡献力量。

(程华系首钢股份环保部部长,刘志强系首钢股份环保部工程师)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