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期货

二季度中后期 我国农业领域进入保供稳价关键期

近日世界银行发布报告,一季度以来的地区冲突对大宗商品市场造成了“重大冲击”,改变了全球贸易、生产和消费模式,将使价格在2024年底前都保持在“历史高位”。预计能源价格2022年将上涨50.5%,农产品和金属在内的非能源价格预计2022年上涨19.2%。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各国极力控制通胀,但也不乏有的国家正尽力把自身国内经济很烂的现实进行矛盾转移或寻找合理及合适的“背锅侠”。

各国粮食出口限制的相关政策短期内暂看不到缓解迹象

据相关数据显示,从一季度开始,已经有部分农业国家开始限制主要粮食作物出口,包括阿根廷、土耳其、匈牙利、俄罗斯、乌克兰等多个国家。截至3月底,各国已实施了53项与粮食贸易有关的新干预措施,其中31项是限制粮食出口,九项涉及小麦出口限制。进入二季度,持续有新增国家加入这一行列,并且增加了油料作物的出口限制。截至4月中旬,出台粮食出口限制政策的国家数量达到了35个。短期来看,国际上出口限制的相关政策暂时看不到缓解的迹象。

据路透社雅加达报道,世界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22日宣布计划禁止出口这种最广泛使用的植物油。该国棕榈油供应占全球供应总量的一半以上。据报道,印度尼西亚的举动,带动其他植物油的价格大涨。本月23日,第二大植物油豆油的价格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上涨了4.5%,升至每磅83.21美分,创下纪录。随即,印尼棕榈油局(IPOB)表示,印尼应能在未来几周内解决食用油短缺问题,并在5月份取消棕榈油及其精炼产品的出口禁令,可以实现2022年3400万吨的棕榈油出口目标。

上述举动,也能够看到在保障经济发展与进出口政策之间,许多国家处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窘境中,此也导致了许多不确定性。

我国国内围绕水利基建投资,政策层面多有提及

面对供给冲击、需求收缩等三重压力,我国各地正力争保障重要领域的复工复产。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并扩大国内需求,此时,“基建”这一领域被屡屡提及,其中围绕“水”字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颇多。

其中在中央财经委第十一次会议中提到,“加强全面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国内大循环,种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从具体项目来看,围绕“水”字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颇多,其中在网络型期建分类中,将水利单列出来,包括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重点水源、灌区、蓄洪区现代化改造;而在城市期建中,针对防洪排涝、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在农村基建中,提到农田水利和规模化供水工程。对于农业而言,灌溉水利建设非常重要,这意味着从水利方面,稳定农业生产保供稳价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而在4月29日的政治局会议中提到,要全国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全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各国防疫现状不同,导致复工、就业状况相差较大。面对国外大多数国家的防疫“躺平”,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受到一定影响,运行环境已经发生新的变化,但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仍有良好基础。

春耕春播是农业全年保供稳价的基础和关键阶段

春播正在进行中,需要重点关注主产区进度,特别是玉米大豆主产区的播种情况、农资保障。4月27-28日,国家领导人去东北主产区督导玉米生产等春耕备耕工作,表示辽宁等东北地区是全国玉米生产优势区,对实现玉米稳产增产十分重要。同进也强调,要加强农业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健全农田水利设施网络体系,提高农业抗灾夺丰收能力。此外,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中也进到,要做好能源资源保供稳价,抓好春耕备耕工作。

从微观层面看,国内油料生产今年关注度较高。但从目前的种植意向来看,即使实行玉米大豆带状种植期望能够提高产量,但部分种植户的观望情绪仍较强,另外其他油料如花生、葵花籽等种植意向需要提升。从市场情况来看,4月份小麦价格同比上涨幅度创下纪录,同比涨幅接近30%。面粉企业运营成本高企,开工率持续低位。农业领域的防止高成本输入而带动通胀的预期有所上升。一方面需要从粮食数量上保供应,一方面从价格上保物价总体平稳,此将考验政策执行力度。由此也可判断,国际能源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已经来到了农业领域,并且有加剧趋势。接下来5月份,关注国家政策的持续发力。当前国家储备的政策工具较为丰富,接下来进入重要关键时点,二季度中后期意味着上半年的成绩基本定局,而农业领域能够实现保供稳价,实际上也是为了经济基本盘的稳定保驾护航,在当下正进入关键期。预计接下来,政策层面会持续加大力度,靠前释放。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