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期货

被罚15亿美元,5周就可赚回!如何防范大宗商品巨头“天然优势”变“操控利器”?

  来源:期货日报

  因行贿和市场操纵等,大宗商品贸易巨头嘉能可再次站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因行贿及市场操纵,嘉能可被罚15亿美元

  近日,在美国、英国、巴西三国的联合调查之下,瑞士大宗商品贸易巨头嘉能可(Glencore)承认了多年来在全球多国的行贿及市场操纵行为,并同意支付高达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0亿元)的罚款。

  根据彭博社的报道,嘉能可的高管们使用“Newspapers(报纸)”和“Chocolates(巧克力)”等暗号,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行贿腐败中获得了惊人的回报率。美国司法部称,2007年至2018年,这家瑞士大宗商品公司向尼日利亚官员行贿5200万美元,获利1.24亿美元。在喀麦隆,回报更好,2100万美元的贿赂带来了6700万美元的利润。在科特迪瓦,400万美元的投资带来了3000万美元的利润。检察官表示,该公司还向巴西和委内瑞拉的官员支付了报酬,以赢得与巴西石油公司的有利合同,并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获得了特殊待遇。

  此外,嘉能可承认在2011年至2019年,员工被指示在数据信息提供商标普全球普氏(S&P Global Platts)用来设定利率的每日交易窗口中进行出价和报价,人为地推高或降低普氏的价格评估。

  虽然标普全球普氏能源资讯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其维持“稳健、严谨和透明的方法”,使其能够“发布反映市场价值的评估”,并称任何操纵其流程的行为都没有成功,但嘉能可首席执行官Gary Nagle表示,公司承认与标普全球普氏能源合作的不当行为。

  据外媒报道,嘉能可交易员意图“操纵”每日基准价格以及以价格作为结算参考的掉期和期货等衍生品,人为地降低成本并提高利润。美国司法部长梅里克·加兰(Merrick Garland)表示,该案件是美国司法部“迄今为止针对石油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操纵采取的最大刑事执法行动”。

  嘉能可曾在今年2月表示,公司为解决多国调查,曾预留了15亿美元的准备金。有市场人士认为,2022年以来,不断涨价的大宗商品持续“收割”全球,这笔15亿美元的罚单,对嘉能可的业绩或许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根据分析师的预计,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嘉能可今年的利润预计将超过170亿美元。这意味着该公司能在不到5周的时间内赚回15亿美元。过去一年,由于该公司主营的煤炭、钴和镍等大宗商品价格大涨,公司股价飙升70%,2022年年内累计涨幅达48%。

  “嘉能可操纵市场价格可能削弱参与者对大宗商品市场公平和高效的信心。”美国检察官Vanessa Roberts Avery周二宣布和解协议时表示。

  还有行业人士提出,此次罚款规模或许在向大宗商品行业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未来对行业的监管力度或进一步加强。

  大宗商品市场中“大佬”存在“天然优势”

  本次处罚,并非嘉能可今年首次站上舆论的风口浪尖。3月初,伦镍史诗级逼空事件广受中外投资者关注。在此期间,青山控股集团被逼仓的消息不断发酵。事件发生初期,就有市场传言“嘉能可逼空青山集团,是镍价飙涨的幕后推手,要夺取青山集团在印尼镍矿的60%股权等”。而随后嘉能可方面予以否认,表示“青山是嘉能可长期的合作伙伴,所以在LME镍上逼空青山的不是我们”。

  “伦镍事件”中,市场的猜测也与嘉能可大宗商品市场中巨头的“身份”有一定关系。公开资料显示,嘉能可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且是目前全球最大锌生产商、第三大铜矿开采商,以及最大的钴供应商。据前瞻经济学人2020年数据,嘉能可掌握着全球钴矿探明储量的25%,每年钴矿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30%左右,对于全球钴供给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实际上,在境外商品衍生品市场中,少数大型国际投资银行、国际矿业巨头以及大型对冲基金是机构投资者的典型代表和绝对主力,也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举足轻重。无论是交易量和持仓量抑或是交易频次以及对价格的操控能力,他们无疑“独占鳌头”,可利用其在大宗商品领域巨大的影响力,操控大宗商品市场获得超额利润。

  例如,凭借掌控重要的金属、能源仓储及输送管道,通过控制仓库的出入货速度来调整供需,操控价格;通过交割仓库的管理规则漏洞人为延长出库时间而获得高额仓储利润;通过仓单注销等渠道获得交易信息,在商品现货和期货市场上套利等。

  境外市场中,大型机构操纵大宗商品价格的丑闻并不少见。

  2012年,巴克莱被指控涉嫌操纵美国西部四州现货电力市场,从衍生品市场的相关仓位中谋利。2013年,伦敦金属交易所“库存门事件”发生,高盛、摩根大通被质疑通过控制仓储和自营业务来推高金属价格。同时,高盛、摩根大通等国际投行还被指控私下进行铀买卖、开采煤矿、操纵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并将得到的市场内部信息供自己的交易员使用,导致市场失灵,下游企业和消费者成本飙升。

  2011年至2013年,美国通过了《Dodd—Frank金融改革法案》、“沃克尔法则”,高额的资本要求和愈发严苛的监管政策使得国际投行的大宗商品业务受到打击,极大地限制了大型金融机构的投机性交易,国际投行不断在商品领域收缩战线。而同期,包括摩科瑞、嘉能可、托克在内的大宗商品贸易商因受到的监管较银行宽松,开始逐步从国际投行接手,更加深层次、广泛地渗透大宗商品产业链各个环节,公司规模及业务得以大幅扩张,成为银行从大宗商品交易撤退初期最大的获益者。

  一些行业人士认为,嘉能可操纵市场,本质上也是机构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影响力,借势造势操控市场。作为全球商品市场巨头,嘉能可具备数量可观的现货资源和市场影响力,对一定时期内的供应关系有控制能力,可以通过影响商品供需状况等因素欺骗市场其他参与者,并借助市场其他参与者的力量推动价格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

  此前,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高盛等少数机构提前知道美国政府将出资拯救美国一些面临倒闭的大型投行和商业银行,就在金融资产处于低位的时候大量买入。买入之后又大肆唱多市场,大肆获利。2020年一季度,欧美某些机构投资者利用全球疫情事件大肆做空金融衍生品市场和商品市场,造成全球恐慌性抛售。随后他们又在价格低位的时候疯狂抢夺多头筹码,造成价格大落之后又大起。这些也都是借势造势操控市场的典型案例。

  市场操纵演变:已从“逼仓”发展到影响“基准”

  值得注意的是,据外媒报道,此次嘉能可被指控操纵的对象为普氏每日基准价格以及以价格作为结算参考的掉期和期货等衍生品。

  据了解,在制定基准的过程中,价格记录员对市场上的交易者进行调查,了解出价、报价和交易情况。这是期货交易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数十亿美元的实物交易是根据每日基准设定的,这也是大量衍生品的参考价格。然而,它们通常基于相对较少的交易,这可以让大型交易机构操纵实物市场以使其衍生品头寸受益。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引用的2012年的一个案例中,嘉能可在当年11月对普氏美国墨西哥湾沿岸高硫燃料油基准的日均持仓量超过880万桶,这足以装满四艘以上的超级油轮。在此期间,嘉能可的交易员向普氏能源资讯报告了728次出价和提高出价,并报告了59次货物采购,意图“操纵”每日基准价格以及以价格作为结算参考的掉期和期货等衍生品。2018年7月,嘉能可交易员持有超过400万桶相同基准的空头头寸,通过在定价窗口中报告低价来推动普氏评估价格下跌。

  相比于期货市场发展早期出现的通过持有资源进行“逼仓”,影响基准价格的市场操纵手法近些年才开始出现。据了解,随着各国监管机构对传统价格操纵的监管和打击,一些市场的不法参与者将操纵的目标转向了各国监管者不太关注或尚处于立法空白的领域,市场的基准指数、价格就是其中之一。

  有学者提出,基准操纵是一种新型的市场操纵模式,指操纵者通过各种手段影响确立基准的数据源,从而操纵基准指数,最终扭曲以基准为参照标准的相关金融产品的价格。其本质是一种间接的市场操纵,与跨市场操纵同属市场操纵的下位概念。

  基准操纵的著名案例是2005—2010年间巴克莱、瑞士联合银行等知名银行持续数年对Libor的操纵。随着监管机构的觉醒,监管机构在外汇、能源等市场也相继发现了操纵基准指数的案例。为确保全球金融基准的完整性,仅在美国市场,截至2020年1月底,CFTC已开出总计近60亿美元罚单,处罚基准指数的操纵者。

  从这起著名案件来看,与传统的市场操纵相比,由于基准在金融市场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准操纵对金融市场也有较严重的破坏力。基准操纵可能涉及的金融产品不限于行为人所持有的某种或集中,而是普遍意义上对大量金融工具的价值无差别干扰,使其脱离真实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扰乱经济运作。另外,基准操纵还会极大地干扰投资决策,甚至干扰政府政策的执行,进而间接扰乱金融市场秩序。英、美、欧盟等也因此对基准操纵严阵以待。

  完善法律体系,保障境内投资者合法权益

  长久以来,对市场操纵事件的研究和分析也推动着交易所制度走向成熟、期货监管立法逐步完善。例如,2013年,欧盟在对Libor操纵案进行总结和发丝的基础上,对《市场滥用指令》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对基准操纵的规则,并首次在立法中规定了基准的定义。

  随着我国期货和衍生品法的出台,境内投资者也将获得更好的法律保护。据了解,期货和衍生品法第十二条列举了九种操纵市场,影响或者意图影响期货价格或者期货交易量的方式。除连续交易操纵、相对委托操纵、洗售交易操纵、蛊惑交易操纵、虚假申报操纵、抢帽子操纵、囤积现货操纵、跨市场操纵这些与证券法相同的操纵类型外,该法还规定了“在交割月或者临近交割月,利用不正当手段规避持仓限额,形成持仓优势”的挤仓操纵行为。

  此外,对于涉及期货交易的跨市场操纵,期货和衍生品法第十二条第二款列举了“利用在相关市场的活动操纵期货市场”,这意味着跨境内外市场操纵、跨证券和期货市场操纵以及跨期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操纵正式被法律所禁止。这也将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提供法律保护。

  有专业人士表示,随着期货和衍生品交易的深入发展,涉及期货交易的跨市场操纵已具有相当的社会危害,已具备通过刑法予以规制的现实需求和必要性,有必要予以增补。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市场的地方,也总会有人想尝试操纵市场。参与商品期货市场的产业链套期保值者和其他中小投资者自身也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戒备和警惕,对市场有全方位的了解和理解,对价格有自己的基本判断,确保自身的利益不被损害。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