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期货

国家气候中心柳艳菊:8月份华南、华东等沿海地区需防范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大风和风暴潮灾害

  7月27日晚间,新浪期货独家连麦国家气候中心,特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室首席研究员柳艳菊为大家解读为什么今夏全球高温、酷夏8月份会否持续等热点气候问题。

  柳艳菊表示,预计8月份,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热带气旋活动较前期活跃,华南、华东等沿海地区需防范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大风和风暴潮灾害。

  新浪期货:今年以来我国的整体天气状况如何?今年尤其西安及其以南是不是偏热?高温还会持续吗?

  柳艳菊:今年以来(1月1日-7月21日),全国平均气温10.0℃,较常年同期(9.3℃)偏高0.7℃,为1961年以来第4高;其中,安徽、江苏、新疆平均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甘肃、宁夏为次高,河南、陕西、上海为第三高。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其中,华东中部和北部、华中东北部、西北地区东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中西部、新疆等地气温偏高1~2℃,局部偏高2℃以上;华南、西南西部和南部等地气温偏低。全国有422个国家级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月极值,其中94站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

  今年6月以来,全国平均气温22.1℃,较常年同期偏高1.0℃,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31省(区、市)中只有辽宁、吉林和广东气温偏低,其余均偏高,其中浙江、江苏、甘肃、陕西、河南、上海、四川、湖北、山东、安徽等10省(市)均为历史同期最高,青海、新疆、宁夏、西藏为次高。全国平均高温日数6.5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7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预计8月份,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内蒙古西部、河北南部、山东、山西南部、陕西南部、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大部、江西北部、湖北、湖南北部、重庆大部、四川东部、青海东北部和西南部、西藏大部、甘肃西部、宁夏北部、新疆北部等地偏高1~2℃。华东、华中、西南地区东北部、新疆北部等地高温(≥35℃)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有阶段性高温热浪,需关注高温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做好防暑降温的供电应急准备工作。

  图 1 今年以来气温距平分布及6月以来气温距平分布图

  新浪期货:全球气候变暖是真的还是假的?说是夏天更热,冬天更冷什么原理呢?

  柳艳菊:可以肯定地说,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加。今年5月18日世界气象组织(WMO)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的全球平均气温仍然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水平约高出了1.11℃,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七个年份之一,也是连续7个(2015-2021年)全球气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以上的年份。据统计,2021年全球400多个气象站打破了历史最高温度纪录。

  2021年,全国平均气温10.53℃,较常年偏高1.0℃,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高。全国平均高温(日最高气温≥35.0℃)日数12.0天,较常年偏多4.3天,为1961年以来次多,仅少于2017年(12.1天)。今年夏季以来,北半球多国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气温破纪录事件频发,多国高温破纪录。我国多地也出现破纪录的极端高温天气。6月以来,我国平均高温日数6.4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7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机构).

  图2 1951-2021年全国平均气温历年变化(单位:℃)

  夏天更热、冬天更冷原理:

  采用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中的一幅经典的示意图说明平均温度增加( 气候变暖) 和方差( 对平均值离差的平方值) 增加对极端温度的影响。温度经常是呈正态分布的, 但这种正态分布表现出非定常性或不稳定性, 这是由平均值或方差的变化引起的。如图所示,假定某一地区或地点的温度多年平均条件下呈正态分布。在平均温度处出现的概率最大,偏冷和偏热的天气出现的概率较小。极冷或极热的(破纪录)天气出现的可能性很小或没有( 图3a)。

  假如由于气候变暖的作用,平均值增加了某一数值(见水平箭头向右移动),这时偏热天气出现的概率将明显增加,并且原来从不出现的极热(破纪录)天气现在也可以出现了,也具有一定的概率值。相反,偏冷天气出现的概率将大大减少(图3b)。

  假如平均值不变,但方差增加后,会造成更多的偏冷或偏热天气,更多的极热或极冷天气。可以看到这几类天气的出现概率都比先前气候条件下的出现概率增大了。有时气候平均值和变率都会发生变化(图3c) , 这时可影响冷热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 即在这个例子中, 热事件将更频繁的发生, 而冷事件的出现将大大减少。

  平均值和方差都发生变化, 可有不同的组合, 则导致的气候极端事件出现的结果也不同。因而, 即使已证实极端天气或气候事件已发生了变化, 如果不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 一般情况下是难以确定这种变化是由平均值或方差或两者共同造成的。另外, 平均值变化率的不确定性也给确定方差变化带来困难, 因为所有的方差统计变量皆依赖于平均值这也说明了气候变化可以由气候平均值或方差的变化引起,而且也清楚地说明了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关系。

  (注:图3 当(a)平均温度升高,(b)方差增加,以及(c)温度正态分布的平均值和方差都增加时,对极端温度的影响的示意图)

  新浪期货: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国家会湿润么,有人说最近西北的天气变得更湿润了是这样吗?新疆地区是不是会因为更热而干旱

  柳艳菊:从温度看,西北地区呈持续增加趋势。对于降水,目前取得比较一致的共识是:西北地区降水增加趋势是可以肯定的,其中西北地区西部降水增加趋势已经维持了近40年,且这种增加趋势还在持续加剧和东扩,超过了气候态时段。而西北地区东部自21世纪初也出现了近20年降水增加的趋势,因而出现了全西北地区一致“暖湿化”的现象。此外,受气候变暖影响,西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和短时强对流降水事件日趋增多,极端降水开始日期提前、结束日期推迟,极端降水对西北地区全年降水量有突出贡献,且在一些地区夏季大雨以上降水强度和降水日数均显著增加。

  图41961~2020年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图(单位:毫米/10年)(国家气候中心,2021)

  关于新疆干旱问题,涉及到时间尺度的问题: 长期变化趋势,还是短期变化。短期的话,气温偏高、且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偏少、空气相对湿度较小等气象条件无疑是造成干旱的主要因素。再加上新疆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所以在持续高温条件下,短期内容易发生气象干旱。而事实上注意到一条新闻信息,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2022年7月20日10时17分发布干旱橙色预警信号:根据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监测,截至7月19日全区有40%的县市气象干旱达到中旱及以上等级,20%的县市达到重旱及以上等级,阜康、巴里坤、阿拉尔等县市已达到特旱等级。但从新疆地区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看,干旱是减弱的,这主要是由于新疆地区的降水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图5 2022年7月24日干旱综合监测图

  新浪期货:今年副热带高压罕见打穿青藏高原,这是否会成为常态

  柳艳菊:6月以来,北半球副热带高压整体较常年同期偏强偏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大西洋高压带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在北半球副热带地区上空形成了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在暖高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有利于地面增温,加之在大范围高压带的作用下,空气较为干燥,不易形成云,也使得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导致高温频发,且强度较强,进而造成北半球多地出现持续高温热浪事件。

  7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伊朗高压东伸,并与中纬度的大陆高压相结合,在我国上空形成稳定的暖高压带,进而造成大范围的高温天气。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夏季西太副高确实呈现面积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偏西的特征、而伊朗高压也表现出偏强、偏东的特点,但像今年副热带高压罕见打穿青藏高原的现象还是比较少见,除了变暖背景条件外,也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这是否称为常态,目前还不好下结论,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分析。

  图62022年7月13-24 日500hPa高度场及距平监测图

  新浪期货:今年全球的天气变化对于今年农产品的影响(6个方面)

  柳艳菊:气候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温度升高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加速土壤的碳排放速率,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受极端强降水影响,东北地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壤侵蚀导致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与生态功能退化,土壤质量降低。

  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因气温升高、积温增多、日较差降低等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导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同时,随着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农作物体内循环吸收更多的碳,减少氮的吸收,作物体内蛋白质含量下降,导致粮食品质下降。

  气候变化对种植制度的影响。气候变暖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热量资源改善,农作物适种面积扩大,复种指数增加。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带种植界限不同程度地向北、向西和向高海拔地区推移,我国潜在的不可耕和一年一熟区面积减少,一年两熟和三熟区面积增加。

  气候变化对种植结构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和热量增加,我国喜凉作物(如冬小麦)的种植面积有所下降,喜温作物(如玉米、棉花等)的种植面积增大、种植界限向北延伸。同时升温使作物播期提前,生育期偏长的中晚熟品种种植面积增加。

  气候变化对农业灾害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增多,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增加;同时温度升高使害虫发育期提前,休眠期推迟,生长发育加速,而且暖冬有利于虫卵和病原物过冬,导致农业病虫害增多且范围扩大。

  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贸易的影响。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通过影响粮食生产格局、粮食存贮、运输成本和粮食消费等环节影响国际粮食贸易,进而增加我国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