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期货

如何理解“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

  如何理解“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国盛宏观熊园团队】

  熊园观察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 博士

  国盛证券宏观研究员,穆仁文

  事件:7.28政治局会议指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

  核心结论:“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旨在通过政府投资拉动需求,年内可用限额约1.55万亿,直接调增年内预算额度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更强,可能聚焦基建、棚改两大方向,短期可紧盯三大类指标,尤其是基建的中观指标(水泥、沥青、挖掘机开工率等)。

  1、背景看,“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旨在通过投资拉动需求;相比特别国债和提前使用明年额度,“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也应更符合“不预支未来”的政策初衷。

  2、规模看,年内可用剩余专项债务限额约1.55万亿,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省份;若年内“用足”,则全年新增专项债规模将达4.9万亿左右。

  3、流程看,使用限额有两条可选路径,直接调增年内预算额度的操作性更强。

  4、方向看,可能聚焦基建、棚改。

  5、效果看,关键看执行,本次专项债限额最后实际下发的额度和进度,很可能会受项目实际执行情况的影响。

  >今年上半年财政存款持续超季节性,水泥、沥青开工率持续低迷,挖掘机开工率也大幅低于季节性,均指向项目落地情况不佳;

  >短期建议紧盯三大类指标:一是基建的中观指标(水泥、沥青、挖掘机开工率等);二是各地重大项目开工情况;三是财政存款余额变化。

  报告正文:

  1、背景看,“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旨在通过投资拉动需求;相比特别国债和提前使用明年额度,“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也应更符合“不预支未来”的政策初衷。

  一方面,当前经济压力大,疫情之外,本质还是内需不足、信心不足。因此,本次会议首提“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并要求“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应是旨在通过政府投资拉动有效需求。

  另一方面,下半年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已是必然,财政端可选的手段包括发行特别国债、提前使用明年专项债额度、使用专项债限额、调整赤字率等。对比看,基于7月以来总理两次明确要求“不预支未来”,本次政治局会议也没有提及特别国债,再考虑到截至6月底今年专项债已发3.4万亿、新增额度基本发完,预示发行特别国债和提前使用明年专项债额度的可能性下降,“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应更切实可行。

  2、规模看,年内可用剩余专项债务限额约1.55万亿,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省份。作为政府性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项债余额受限额约束。2022年全国专项债务限额为21.82万亿,截至6月末全国专项债务余额为20.26万亿,因此年内可使用的专项债务限额约1.55万亿。若年内“用足”,则全年新增专项债规模将达4.9万亿左右(考虑了已下达额度但尚未全部发行的0.25万亿专项债)。区域分布看,剩余限额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以2021年为例,全国专项债限额剩余1.4万亿左右,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山东沿海五省合计规模近0.6万亿,占比接近40%。

  3、流程看,使用限额有两条可选路径,直接调增年内预算额度的操作性更强。专项债除余额受限额约束外,其增量还受预算约束,因此在限额约束内增发专项债仍然需要调整预算。目前看有两种路径:一是通过直接增加今年的专项债额度发行,二是通过提前下达明年的专项债额度发行。对比看,直接调增今年额度的操作性更高:一方面,根据预算法相关规定,地方政府直接增加年内的专项债额度,只需向地方本级人大常委会提交申请即可,操作较为方便,此前也有部分省份通过调整预算使用过限额。另一方面,提前下达明年的专项债额度虽然在2018年获得授权,但实际发行目前尚无明确授权(也无约束),也暂无先例(近3年都是提前下发额度,次年开始发行)。此外,如前所述,直接调增年内额度也是“不预支未来”的体现。

  4、方向看,后续专项债务限额可能聚焦基建和棚改。

  回顾上半年,专项债的主要投向是基建、民生、棚改等领域。上半年专项债发行节奏较快,共发行3.4万亿,占全年额度的93%。从投向上来看,基建仍是主要投向,此外民生、棚户区改造等领域占比也较高。具体来看,基建、民生、棚改专项债规模分别达2.18万亿、0.49万亿和0.4万亿,占比分别为64.0%、14.4%和11.9%。

  展望下半年,基建、棚改可能是后续限额使用的两大主要方向。作为传统的拉动内需的手段,基建在下半年仍将发力,专项债资金将配合此前的8000亿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额度以及3000亿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共同增强基建投资、进而拉动有效需求。此外,今年房地产景气度持续低迷,叠加近期“断贷停供”风波的影响,通过专项债限额适当刺激棚改,应有助于稳地产、稳预期、避免地产“硬着陆”。

  5、效果看,关键看执行,建议紧盯基建的中观指标等三大类指标。我们在中期策略报告曾指出,今年上半年财政的一大特征是财政存款余额持续超季节性,指向的是专项债等财政资金淤积在国库、使用进度慢。数据也显示,今年上半年水泥、沥青开工率持续低迷,挖掘机开工率也大幅低于季节性,均指向项目落地情况不佳。倾向于认为,本次专项债限额最后实际下发的额度和进度,很可能也会受项目实际执行情况的影响。短期看,建议紧盯三大类指标的进展:一是基建的中观指标(水泥、沥青、挖掘机开工率等);二是各地重大项目开工情况;三是财政存款余额变化。

  风险提示:疫情、政策力度、房地产市场等超预期变化。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