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期货

中国期货30年 期货健康发展需法治护航

  ◎ 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曹萌

中国期货30年 期货健康发展需法治护航

▲图片来源:CFP

  进入12月,2021年的时光所剩无多,而中国期货业在这个寒冬中仍干劲十足。不仅第17届中国(深圳) 国际期货大会于本月5日成功召开,集装箱运力、碳排放等期货新品种也都跃跃欲试。

  回首“十四五”开局之年,可谓期货行业的丰收大年。既有国内第五家期货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的开门迎客,又有苦苦等待28年的期货法行将落地。

  30年风雨兼程

  上世纪90年代初,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正式开业,至此,中国期货市场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

  在中国期货业的探索初期,政府的支持给予了开拓者们极大勇气。但随着这份勇气不断壮大,中国早期期货市场出现了过度发展。

  公开数据显示,1993年年底,国内期货交易所已达50家以上,期货经济公司300多家,期货兼营机构2000多家。一时间期货市场暴露出了“无序发展、无法可依、无人监管”等一系列问题。

  然而,中国期货业最初的野蛮生长在国务院发布《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后开始收敛,行业随之进入长达7年的整顿期。

  1999年6月,随着国务院下发《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国期货市场进入了“有法运行”的阶段。上世纪90年代末,在经过两轮清理整顿后,中国期货交易所仅保留了上期所、郑商所和大商所3家,期货经纪公司下降至200家左右,期货兼营机构则全部取消。而期货交易品种也只剩下了铜、铝、小麦、大豆等少数几个品类。

  迈入21世纪,中国期货市场进入规范发展阶段。2004年,借助老“国九条”的东风,期货市场迎来了久违的新品种,燃料油、棉花和玉米等商品期货的问世,为相关行业的金融服务提供了更多渠道。

  此后,通过十余年稳定有序发展,2012年年底,中国上市的期货品种恢复到了28个,且交易量逐渐增长,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中国期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创新阶段。品种方面,2015年2月,上证50ETF期权上市,实现了中国场内期权的零突破;2018年3月,中国版原油期货上市,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期货品种。经过上述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尝试,中国场内期货期权品种已达94个,仅今年便有生猪期货、花生期货、棕榈油期权和原油期权等多个品种上市,而这些品种不仅提升了原有产品的完整性,更进一步扩大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范围。

  从市场容量来看,目前中国期货市场资金总量已突破1.2万亿元,比2020年年末增长44.5%;而今年1月至11月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69.19亿手,成交金额536.4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61%和40.27%。

  随着中国期货市场的品种增多,体量增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产业客户和机构投资者利用期货市场的管理风险、配置资产,投资者机构化趋势愈发明显。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中国期货市场产业和机构投资者客户权益、持仓量占比分别为68%、64.9%,同比分别增长7.4%和9.5%。

  对于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12月5日,接受采访的南华期货董事长罗旭峰对《法人》记者表示,以今年国内期货业的发展势头来看,未来中国期货市场必将乘势而上,呈现出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等特点,在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创新开放以及法治化程度等方面持续发展。而期货公司作为期货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将稳步拓展风险管理业务,满足实体企业差异化的风险管理需求,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