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期货

期货名字,交割日到了为什么一定要期货与现货接近?

不考虑运费等因来素,你源这种做法为别人提供了无风险套利的机会。

现货3000,而你把期货价格维持在3100,那么,就会有100的价差,而有人在3100做空,那么,交割的时候,他在现货市场以3000买入,跟你交割,也就是按3100的价格卖给你,他就赚了100了。而对你来说,既然现货能够3000买到,为什么要在期货中用3100买呢?

当然,如果加入其他费用的因素导致实际交割价格 大于 3100 ,那么,你的3100的多头仓单有可能有利润。

期货名字

你的计算获利方式是没错的。由于实物交割量大,需要物流、仓储等。所以个人交易用户普遍不具备实物交割的能力,所有交易所规定个人交易用户不进行实物交割。到期自动平仓。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指定品种,以期货和现货都有的白银为例:期货专白银是早9:00-11:30为上午盘,下属午1:30-15:00为下午盘,晚上9:00-2:30为夜盘。现货白银是周一早上8点到周六凌晨4点连续交易,每个交易日的4:00-6:00结算,结算时间不能交易,冬令时为4:00-7:00结算。

期货名字

您的问题,乾隆通宝是样钱不是母钱,直径3CM,厚0.2CM,重6.05克,精美黄铜,是大开门的老的真品;是典型的初期铸品大样,有一定收藏价值的,一定要好好保存! 您好:很高兴为你回答这个问题期货手续费相当于股票中的佣金。对股票来说,炒股的费用回包括印花答税、佣金、过户费及其他费用。相对来说,从事期货交易的费用就只有手续费。期货手续费是指期货交易者买卖期货成交后按成交合约总价值的一定比例所支付的费用。目前国内有上海、大连、郑州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和中国金融交易所(股指期货)共二十几个上市品种,不同品种手续费不一样。各期货公司都是交易所的会员, 客户参与期货交易的手续费有固定的一部分上交给交易所,另一部分由期货公司收取,期货公司收取的标准是在期货交易所的基础上加一部分,用于自身的运营。不同地区,不同期货公司收取的手续费是不一样的,相对大的实力强的期货公司手续费高一些,而一些小的期货公司略低。手续费也会因客户资金量的大小、交易量多少而不同,资金量大的甚至成百上千万的客户,期货公司也会适度降低手续费。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您的问题

期货名字

每年9月到来年8月31日,被称为一个“棉花年度”,是所有与棉花相关企业最忙碌并不乏喜悦的时节。然而,当前这个“棉花年度”却是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棉”)最痛苦的时光——这家即将迎来两周岁生日的大型国有企业,最近不仅因进口棉花发生严重质量问题,更因棉花进口决策失误而出现巨额亏损。

人们不禁质疑,对这种造成巨亏的国有企业,其决策失误的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

追逐暴利推波助澜

由于国内主要产棉区遭遇大雨,棉花大幅减产,加上国内棉纺行业发展迅猛,需求强劲,2003年8月开始,国内棉花价格一路走高,以致国内棉花市场在2003年底到2004年初出现一股“炒棉热”。

江苏昆山一台资棉纺企业总经理回忆:2003年9月初到10月底,棉花价格从12000元/吨快速上涨到18000元/吨,甚至一个星期就涨1000元,国内不少棉麻企业都四处买棉花,并大量囤积棉花。甚至一些不懂棉花的企业,只要有资金,都去炒棉花,都去找配额。有些企业甚至预期棉花要涨到20000元/吨以上。

中储棉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闯进市场的。2003年10月,中储棉突然决定进口15万吨棉花;随后几个月又陆续进口了10多万吨。而据一些纺织业内人士反映,中储棉在与外商签订进口合约,乃至棉花陆续进口后,作为业务指导部门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也曾劝说该公司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尽快以合适的价格组织销售。但是,中储棉一方面将大量棉花捂在手里,待价而沽;一方面将部分棉花销售给作为中间商的各地省级棉麻公司,助其层层加价。

“当时棉价几乎是一周一个价,连低等级SLM1-1/16(相当于国内427)棉花,有时都卖到17000元/吨。就这样还无棉可买,有价无市,作为直接用户的纺织企业很难从他们手里买到棉花。”一位棉纺企业负责人说。

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中储棉的突然大量进口,还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国际棉价。据统计,仅2004年10月份328原棉价格就上涨了3650元/吨,涨幅高达26.17%。这期间,美国纽约棉花期货价格从58美分/磅上涨到80多美分/磅,涨幅高达40%。

而据记者了解,中储棉内部还制订了一些奖励办法,动员并鼓励员工高价卖棉,价格越高,奖金就越多。一个本应承担平抑价格、稳定市场,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国有企业,其时已甩开膀子为正在兴头上的“炒棉热”推波助澜。

10亿元本金亏折过半

棉花价格的非理性暴涨,积累着大量的市场风险。2004年3月份开始,国内棉花价格开始逐渐走低,国内不少参与炒作棉花的贸易企业相继被套牢,被寄予调控市场厚望的中储棉也不幸被套。

作为我国棉花购销体制改革的一大成果,成立于2003年3月的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注册资金10亿元人民币,承担着国家棉花储备的战略任务。然而,业内人士目前的估计是,由于此次进口棉花被深度套牢,中储棉10亿元注册资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至少亏折了一半。

据业内人士介绍,中储棉此次进口的20多万吨棉花,最保守的估计,其成本也应在16000元/吨以上,这还不包括相当可观的财务费用。有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中储棉尚有20万吨进口棉花在手里。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确定的不高于13100元/吨的价格收储,其亏损在6亿元左右。

而根据中国棉花网公布的动态行情,1月11日,国内标准级棉花价格为11789元/吨。以这个市场化的价格来计算,中储棉亏损已近10亿元。也就是说,按现在的市场行情,中储棉10亿元注册资本已亏得所剩无几。

巨额亏损何以形成

中储棉总经理雷香菊元旦前对记者确认了这一亏损事实。不过,她将亏损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她对记者明确表示,中储棉“本身就是一个政策性公司,没有经营指标”,公司亏损主要是“宏观调控造成的”。

业内不少专家则分析指出,在当时的行情下,中储棉在很短时间内如此大量进口,既十分仓促,也不合时宜。“其结果,不仅推动了纽约期货市场棉花价格连续拉出几个涨停板,更助长了国内棉花市场的炒作之风。”一位专业人士说。

对此,雷香菊解释称,进口配额是发展改革委发的,按照商品棉进的。在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一天晚上就定了。她还表示,因为中储棉管理总公司“是政策性公司,主要是调控市场的”,“我们的业务受发展改革委指导”,因此“我们每进一次棉花都要经过发展改革委同意”。

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有关部门,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财政部一直反对政策性储备公司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对中储棉进口20多万吨棉花,财政部事先并不知情;发展改革委则表示,中储棉此次经营进口棉花主要是企业经营行为,发放进口配额是给企业进口的机会,在配额量内进多少,何时进,按什么价进,均由企业自行决定,盈亏也由企业自行承担。中储棉负责管理国家的棉花储备,其棉花储备业务由发展改革委指导,其经营性业务则不属于发展改革委指导的范围。

知情人士则透露:“进口这批棉花,中储棉内部并没有经过计划、论证等科学决策过程,而是由主要负责人个人决策的。按当时的行情,进口20多万吨棉花所需资金不少于50亿元,由于是中储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行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不可能全部供应资金,以致中储棉后来出现资金支付困难,部分棉花在到岸后无法提货,无端地又增加了一笔滞留费用。”由于缺乏资金无法提货,有些棉花在到岸后被迫在港口滞留长达3个月时间,滞港费、滞箱费就高得惊人。

记者了解到,中储棉进口的这批棉花一开始并非以储备为目的,而是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形式申请配额并进口的。据发展改革委有关司局介绍,2003年底至2004年初的“炒棉热”中,发展改革委曾向各地下发通知,提醒警惕棉花市场风险。显然中储棉并没有将管理部门的这种风险提示当回事。而在亏损发生后,中储棉曾希望有关部门按他们的成本价格收储这批棉花,但中储棉的这一“企业亏损、国家埋单”想法终被否决,最后在多方协调下,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13100元/吨收储这批棉花。

“国家棉花储备应该是国内棉花市场的‘稳定器’,是连接棉农和用棉企业的‘平衡木’。这是国家储备的作用和目的所在。像中储棉这样承担着国家棉花储备职能的特殊企业,是否应该从事经营活动,参与市场逐利,值得深思!”一位企业研究人员说。他认为,国家储备类企业同时从事经营活动,很容易导致企业将随时可能产生的经营性风险,向储备活动转嫁,进而加大了国家储备的风险和成本,降低发挥国家储备职能的效率。

从中航油事件到此次中储棉巨亏,一个更为紧要的问题凸现出来:谁对国有企业的巨额亏损承担责任?国有企业的决策失误问责制究竟该如何建立并落到实处?

现 在 很方便的,电脑或者手机上就可以完成的选 择 公司都是差不多的,交易品种和专交易软件都是一样的属,无非就是保证金和手续费高低不同我 们 这保证金和手续费是所有公司里最低的:保证金+0,手续费只加0.01 白银是黄金的金融衍生品,波动方向95%一致。而且同样作为现货产品,交易模式也基本类似。所以本质上他们的风险并没有太大区别。

另外,风险是什么?个人的愚见是是对于产品的不了解,对交易模式的不了解,对于自身到底适合哪种操作风格不了解。

以我从事贵金属,外汇,原油投资分析及指导的经验来看。前两者的风险来自于合作的分析师专业能力不够。后者的风险来自于投资者心理的风险,因为亏会怕,赚回贪。所以,做好现货需要做到的是,胜不骄,败不馁,对市场保持敬畏之心

期货名字

四是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升至近期高点。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8.1%和52.2%,与6月份相比一升一降。受下游行业需求回暖影响,上游产品价格涨幅明显。

五是企业预期进一步好转。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7.8%,高于6月份0.3个百分点,企业对近期行业恢复态势保持乐观。

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小型企业PMI为48.6%,比6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其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8%和46.8%,小型企业供需两端继续承压。此外,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部分企业反映,洪涝灾害导致物流运输不畅,出现厂房、设备、存货浸水等问题,生产经营受到一定影响。

服务业略有回落 建筑业高位回升

民银智库宏观分析师张雨陶表示,7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受服务业影响,略低于6月份,结束了此前连续4个月的回升态势。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