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贷款知识

塑化期货三部曲

过去10余年是塑化企业不断提高对金融衍生工具认知和运用的10余年,也是产业链的外部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向产业链内部不断优势互补、不断嫁接的10余年。在6月26日举行的2019中国塑料产业大会上,塑化行业人士如是表示。

据了解,2007年,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上市了该所首个工业品期货品种LLDPE期货。十年多来,在大连塑化期货市场从无到有、从起步到成熟的发展历程中,众多石化企业通过利用期货工具,增强了管理风险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业务模式不断创新,产融结合日益紧密。

第一曲:价格发现显身手

2007年,大商所上市了该所首个工业品期货品种LLDPE期货。金融衍生品与石化产业亲密接触的故事由此展开。

LLDPE期货可谓生逢其时。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美国发生了此后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的次贷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全球资产价格暴跌,石化行业的景气周期戛然而止,给企业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期货市场的避险功能随之凸显。浙江明日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PE公司董事长傅杰表示,2007年以前塑料期货尚未上市,产业定价权更多地集中在上游大型石化企业手中,中游流通服务企业和下游工厂缺少足够的议价能力和风险转移的能力,业务模式多停留在一买一卖的现货采销上;2007年到2013年,中游流通企业逐步开始尝试参与期货市场,以管理规避价格风险为目的进行套期保值。这一阶段,下游生产企业对期货市场参与度非常低,仍旧维持传统的一买一卖业务模式。

2014年以后,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逐步深入人心,有效引导了产业在周期中的能动性。同时衍生工具的推陈出新,也推动传统贸易模式向新的基差点价创新型的贸易模式转变。

2014年以后,中游企业已开始利用期货进行库存管理,对下游客户推出点价服务。下游生产企业也逐渐认识、理解并运用期货工具,与中游伙伴通过点价贸易加深双方合作关系。2015年后,随着更多投资机构介入,专业化竞争加剧,基差报价、定价成了中游企业关注的焦点。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愈发突出,金融定价已成为主流趋势。傅杰称。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