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贷款知识

贷款资金有望更多投向实体经济

与1996年首次放开我国银行间市场货币及债券利率管制相比,此次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动作的核心在于,打通了商业银行与企业、居民之间的“利率隔阂”。

与此分别对应,银行将可根据成本收益比及收益风险比,自行确定具体的贷款利率(个人住房按揭除外),优质企业的融资话语权将成倍放大;企业以票据贴现方式进行短期融资的便利性得到提升,资信优良企业有望降低融资成本;面向“三农”的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得到激励,更多资金或投向实体经济。

不过,以央企、国企等为代表的优质企业并非融资群体之全部,那些数量更庞大、吸纳就业能力更强以及更具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并未从中获得更大实惠。

即便如此,优质企业也未必能够顺利获得低于0.7倍利率的贷款。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的表内存款流失正在加剧,75%的存贷比限制将继续制约银行放贷意愿,“价高者得”难以避免。作为印证,截至今年一季末,普通贷款中执行了利率下浮(多数是略低于基准利率)的占比仅为11.44%,“触底”者更是寥寥可数。

相比普通企业而言,优质企业还可通过极低的成本发债融资。央企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今年7月18日发行的50亿元5年期中票利率仅为4.60%,仅比所谓的0.7倍同期贷款利率4.48%略高12个基点。

除融资格局外,资本市场也将受此影响。据分析,央行新政有望对商业银行形成直接冲击,其贷款议价能力减弱以及由此导致的净息差缩窄,或令银行股“雪上加霜”。据Wind统计,截至上周五收盘,A股市场中16只上市商业银行流通股数量达9299亿股,占到沪深两市A、B股总流通盘的32.27%。银行股集体不振,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影响自然不容小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