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贷款知识

民营银行警防股东贷款产生利益输送

民企扎堆申办银行热度不减,民营银行批量面世目前看来只是时间问题。值此资本市场热捧民营银行概念之际,笔者想起了2006年的一次采访。

2006年上市的中国银行,在上市前一年多时间,接连爆发出高山案、双鸭山案、河南沈丘票据案等基层大案。彼时,笔者与一位监管层人士交流,他说这并非偶然。

这位人士称,中行本来是外汇外贸专业银行,1994年才向商业银行转型,开始大举在国内设点布局,开展业务。作为后来者,当时的中行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是专业人才,除了少数挖角而来的精英,很多是在其他银行不得志者和改行的新兵。而银行业务的专业性很强,管理运营上从建章定制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

还有客户资源,优质企业客户基本已被工行、建行、交行、招行等掌握,剩下的往往是在别的银行吃到闭门羹的信用欠佳者。这位人士当时认为,中行不付出以千亿计的坏账“学费”,恐怕是赶不上其他几大行的。

专业银行出身的中行历经十余年转型尚且如此,由实业进入银行的民企,就更要有“交学费”的心理准备了。问题是,从目前跃跃欲试的民企来看,他们都还在憧憬着尽快分享银行业的丰厚利润呢。

目前的银行业利润确实丰厚,但从历史看,那是整个国家财政付出巨大代价之后才有的局面。自1999年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至2008年农行上市,工农中建先后剥离坏账超过3万亿元。如果不是国家信用兜底、财政埋单,国有银行“技术上破产”亦非虚言。

而且银行业务的特点,很容易通过展期等方式掩盖不良资产。当前银行业高利润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不良资产,也是从决策层到资本市场不能释怀的天问。

2012年上市银行净利润之和突破1万亿元,但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之和亦超过4000亿元。一位看空银行股的资深投资人士说,只要不良率增加两个百分点,则其净利润将吞噬殆尽。

政策性因素,经济周期因素,选择判断客户的能力,内部风控能力,对初次进入银行业的民企来说,都是考验。此外,民营银行还存在公司治理层面的风险,那就是股东方的关联贷款。

民企争办银行,很大一个动力就是解决融资难题。随之而来的股东贷款是否会产生利益输送,就是民营银行将持续面临的拷问。

在大企业设立银行方面,中国台湾和日本都有很多先例,也爆发过一些危机。2007年,台湾力霸集团通过频繁的关联交易,掏空了旗下金融企业的资产,最终导致“中华银行”和力华票据陷入困境。

日本的大型财团一向以产融结合著称。这一模式,在景气周期对经济腾飞起到明显的推进作用,但当经济下行时,金融机构仍然对关联企业大量放贷,结果产生大量不良债权,最终使得日本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当然,长远而言,民资进入银行业无疑是好事。民企的内生活力与激励机制,会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新风。但金融无小事,银行尤其如此,民营银行始终要把风险考量放在第一位。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