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贷款知识

银行盲目按行业抽贷不可取

中国化解产能过剩的博弈已持续多年,其中手握贷款生杀大权的银行作为“化解”政策的操刀手,与产能过剩企业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摩擦不少。在不良贷款呈双升之势的情况下,银行近日一边对外强调“资产充实”、“银行业无危险”,另一边又加大了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抽贷力度。结合此前不少国有大行在2013年年报中批评制造业、中小企业贷款不良增加的事实,不难看出银行的言下之意:抽贷会对部分“自作孽”的行业造成打击,但这种风险不会传导到金融体系,银行无忧,请大家放心。

然而,银行的这种“超然”姿态,近日却遭到了杭州市萧山区地方政府的强硬反击。萧山是杭州经济强区,但由于几个民企倒闭,在互保传染、银行抽贷之下,连许多骨干民企也资金吃紧,甚至百强企业中部分有死亡危险。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当地的官员对银行发出警告,如果继续抽贷,萧山就不欢迎它们。

如何看待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公开“叫板”?我们此前就已提出警告:政府、银行和企业其实是市场中的共生体系,银行在处理地方产能过剩问题和债务风险时,不应该忘记这种共生关系,不能把自己和地方企业对立起来。

萧山的困境主要源自两点:一是以纺织化纤、钢构产业为主的产能过剩;二是企业互保。在市场情况良好、业务增长顺利时,互保、联保可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可一旦经济下滑,这种担保圈也能把风险放大数倍。据悉,目前在温州已有不少商业银行开始拆解互保联保圈。但从萧山的情况看,对产能过剩行业“一刀切”式抽贷依然是银行的主要手法。

由于互保链条,一家企业的上游、下游企业或同行企业都可能对其有连带还款责任,这就导致银行对一个问题行业的大规模抽贷,会通过产业链的传导作用,影响到那些原本没有问题的行业。一家萧山化纤企业2年前倒闭,影响到互保企业建杰化纤,进而牵连5家互保企业,第一圈6家互保企业涉及银行贷款30多亿元,而一家名为中信钢构的企业倒闭涉及互保企业4家、贷款12亿元。有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这些互保企业的债务能承受,生存也没问题,但一个关键前提是,银行不要收它们的贷款。比如其中一家钢构企业刚增加2亿元债务,银行又抽贷了2亿,本来该企业经营良好,但银行的做法却导致其资金压力突现。

从萧山的例子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的放贷思维依然是割裂的、模式化的思维。银行、企业、地方政府本来一起组成了一个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的行业是这个完整生态系统中的部分器官。这些器官的运转出了问题,确实拖累了整个系统,合理的做法是小心地切除这些器官上的肿瘤,也即产能过剩行业中的真正问题企业,而不是将整个器官一刀切除。此前钢铁、造船等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的行业,也都受到了“一刀切”的待遇,比如部分经营状况良好、技术升级成功的民营船厂也因行业断贷举步维艰。可见萧山的矛盾在多地、多行业存在,银行的这种按照行业统一操刀的做法若不改变,在局部风险不断暴露的未来,将会与更多地方政府产生摩擦。

其实,欧美银行史学界对商业银行业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不断体制化、标准化、管理集中化的发展趋势,一向有所质疑。银行在贷款管理愈发集中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经济以及每一家具体企业的细致观察,为追求效率愈发倚仗行业数据和各类金融工具,“了解借款人”这一传统银行经营格言变成了一句空话。依赖模型和数据放贷被认为是形成2008年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的银行疏远了与企业主一对一的沟通,仅从行业问题泛泛而谈,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它们忘记了一家好银行的标志,不是区分“好的行业”和“坏的行业”,而是要从好的行业中挑出坏的企业,从坏的行业中选出好的企业。

银行不应忘记,自己也是市场共生体系中的一员。在制定地方借贷策略时,不应将自己置身于地方经济及企业之上,不能无视地方市场生态而进行割裂化操作,否则会伤人伤已。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