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贷款知识

我国农村频频出现银行“贷款难”原因是什么

网3月9日讯,我国农村地区频频出现银行“贷款难”,这与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滞后密不可分。要想尽快破解农业“贷款难”,就必须加快征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信用的城乡一体化。

农村征信体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生态链的重要一环。与城市不同,在农村开展信贷业务必须依赖大量“软信息”。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频频出现“贷款难”,这固然与银行贷款门槛高有关,但也与信息供给不足,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滞后密不可分。由于缺乏正常的信息渠道,银行不能及时掌握农民的信用数据,通常为规避信用风险而惜贷。因此,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对于破解农村贷款难这一“痼疾”,对改善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具有深远意义。

第一,加快建设统一的征信平台。尽快建设统一的征信数据平台,加强农村金融机构配套软件系统开发,在征信领域加强联系和信息共享,并建立一个适合全国的统一信用评估指标体系,从而形成多渠道方便采信、公民组织全覆盖、信息分类可查询的信用信息网络。

第二,增加从事征信的专业力量。征信主体应该覆盖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机构等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开展农村征信活动的力度,应借鉴先进经验,设立征信岗位,严格依据有关规定加强原始信息的收集、调查、整理、保存,建立健全自身信用评估体系。

第三,将征信体系与信用奖惩制度挂钩。地方政府应制定一些适合农村金融市场特殊性的地方性征信管理条例或者具体办法。这些条例或办法在行政审批、政府扶持、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与征信体系相挂钩。比如,对于失信农民来说,一旦“失信记录”达到一定标准,不仅享受不到相应种植养殖的财政补贴,而且取消发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的资格等。而对守信的农民,可以获得信贷资金优惠条件,包括获得贷款的资格、利率水平及贷款办理的程序等,以作为诚信农户的“福利”。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农民真正对征信体系重视起来,加快征信体系建设。

农业专家认为,缓解银行贷款难题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各方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使农民形成自觉主动提供征信的习惯,以此提高农村地区整体社会信用水平,从而为今后提升农村文明、农民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