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贷款知识

「工行贷款利率」地方金融机构同业业务风险管

近年,随着金融创新的脚步大大加快,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管理方式也发生了较小的变动,一些资金雄厚、支行为数众多、高科技技术领先的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绝对优势,为更加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清算公共服务。由于金融管理机构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贷款数量调节的主要方法是监控存贷款数量、利息集中度等基准,而对同业业务不纳入贷款数量控管,因此,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为了规避贷款数量控管,大规模进行同业业务,现阶段,同业业务已成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管理的最重要细节。这样做一方面负面影响了监管政府机构精确判断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运用于资金的现实情况;另一方面,在同业业务较慢持续发展的同时,渐渐暴露出一些隐性风险。

一、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同业业务持续发展现况

近年,各地方式人金融机构同业业务持续发展呈上升态势。以新疆西苏旗为例,截至2017年6月初,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同业资本和同业债务呈现增长形势,同业资本总值41856万元,占资本总值比26.68%,同业存放资金中,按限期划分分为1天至3个月(含3个月)、3至6个月、6个月至一年;按汇率区段划分最低汇率5.3%,低于汇率1.8%。从下半年存放同业现金和各项利息发生额状况对比研究:存放同业现金累计发生额123200万元,各项利息累计发生额27065万元,仅占存放同业现金发生额21.96%,可以看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增速、同业业务数量在逐步扩大。相较之下各项利息增长显著力弱,各项利息额度较年底减少4009万元,下降3.98%,涉农利息较年底减少6079万元,下降6.12%,其中下降力度最为显著的是农村居民经济发展组织利息,较年底减少7252万元,下降16.56%。由于同业利息无需缴纳利息中央银行,同业资本也不用计提拔备,不受利息方案数量、贷存比的拘束,资产占用也少,特别是在是在现阶段经济发展下行的大历史背景下,高利润的贷款资本业务创新难度很大,同业存放较之信贷资金可以规避事业单位风险,于是金融机构就想尽办法通过创新同业业务,把受监管拘束多的利息转化成拘束少的同业资本来获取利润,进而大规模地扩充同业业务。增长的同业业务在获取高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难题和不可忽视的风险安全隐患。

二、现阶段地方法人大量扩充同业业务存在的主要难题

(一)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结构上过分错配增大了消费市场生产力风险

为追求高的利润,金融机构把主要用于头寸调剂的短期同业资金用于中长期的资金运用,来赚取极大的息差。为能取得更好的利润,还尽量把同业业务的总额做大,使同业资本与债务占比过高。这样的结构上比率会造成金融机构在中期的经营管理中对同业消费市场资金的依赖高度更加大,最后会导致资金运行的可靠性更加薄弱,潜在的生产力风险增大。同业业务虽然是金融机构获取利润的基本上途径,本身无可非议,但超过一定容许就会出现不可控的风险。这不仅对金融机构自身生产力,而且对消费市场汇率、消费市场生产力乃至对微观经济运行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同业业务资金运用会负面影响宏观调控和监管的效能

从现阶段同业资金的具体用作研究看,有部份资金从同业管道流入了一些难以获得贷款支持的高风险各个领域,如倒戈地方中央政府投资的平台、地产、产能相当严重过剩企业等。还有的金融机构把部份本应在表内审计的信贷业务通过同业业务,转到了表外非贷款课程。一些金融机构以同业消费市场的贷款来操作,把同业资金必要或间接倒戈了小贷该公司、担保公司、基金公司等。同业业务数量总额大大攀升,充份表明有非常部份同业资金在金融机构间循环,没有确实进入单一经济发展,降低了资金的效能,推高了资金生产成本。同业资金的这些用作已成为导致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过热的最重要环境因素。

(三)同业业务风险防治不到位

随着同业业务的大大扩展,其风险表现也更加简单,部份同业业务风险早已异化为非同业风险。由于到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生立法涵义上的金融机构破产个案,使得金融机构对同业业务的金融比较脆弱,缺乏像信贷业务那样森严的一套风险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业务操作基本上是按套利、低风险的程序处理,部份用于贷款或准贷款各个领域的资金缺乏有效地的风险防治政策。

(四)同业业务的持续发展增加了金融市场系统化风险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