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金融百科

内卷化效应

内卷化效应、内卷化(involution)、过密化、内卷化现象

目录
  • 1什么是内卷化效应
  • 2内卷化效应的发展
  • 3内卷化现象的故事
  • 4社会生活中的内卷化现象
  • 5避免内卷化效应的建议

      什么是内卷化效应

      内卷化效应是指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层面的自我消耗和自我重复现象,没有发展的增长。比如长期从事一项相同的工作,并且保持在一定的层面,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这种行为通常是一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

        内卷化现象广泛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家族发展的自我重复、行业发展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劳作等。

      内卷化效应的发展

        内卷化,亦称过密化,最初由俄裔美国文化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Alexander Goldenweiser)提出,用于描述社会文化模式的变迁规律。当一种文化模式进入到最终的固定状态时,便逐渐局限于自身内部不断进行复杂化的转变,从而再以无法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

        其后,内卷化逐渐演变为对于某种停滞性的经济发展阶段的描述。美国象征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爪哇岛的田野调查当中,将当地不断将劳动力投入至水稻种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里,从而无法将农业生产延伸为更具经济效益的工业生产的现象称为农业内卷化。

        而在中国语境下,内卷化概念最初闻名自历史学家杜赞奇对于古代中国经济生活的研究成果中。杜赞奇借用内卷化一词描述清代人口爆炸,廉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

        其后,历史学家黄宗智在其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将内卷化总结概括为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的描述。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内卷化定义的共识性理解。

        由此,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开始逐渐将内卷化概念延伸至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当中,以求借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存在的诸种问题。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贺雪峰在其《要警惕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卷化》一文即借用该概念批评中国学术界成果虽然表面丰盛,却仅能停留于象牙塔的书斋式探讨之内,而无法被应用于实践层面的现象:

      •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脱离中国人民的丰富生活和中国历史的伟大实践,越来越沦为一小撮学者的书斋式学问。
      • 社会科学研究变成了发表所谓规范的高水平论文,这些所谓规范和高水平的论文,是在很狭窄领域进行的非常局限的研究……
      • 尤其让人痛心的是,当前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培养和青年学者的成长似乎越来越走上了这条注定没有前途的低水平内卷化的道路。”

        而反观当下被广泛运用到互联网讨论之中的内卷化,其所包含的“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内涵往往成为网民所重点强调的面向,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变化。

        以知乎为例,在涉及内卷化的通俗定义究竟为何的相关问题时,升学竞争与“996”工作模式等热点话题常常成为网民借以类比的具体实例:

      • 假定某省考生数量,录取名额不变,即录取率不变。现在有一所学校要求高中生每天学习14个小时,寒暑假和双休日补课。
      • 这一操作的效果,是在短期内提高了该校的录取率。这种录取率提升的甜头让其他学校决定向该校学习,推行该校的教学管理模式。
      • 最终,某省所有中学都开始强迫学生一天学习14个小时,并取消寒暑假和双休日。
      • 于是,由于全省均采用该校的模式,各个学校的考分尽管普遍上涨,在高考录取率不变的前提下,各个学校的录取率与推广学校模式之前相差无几。
      • 在这一过程中,为提高分数,中学生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和资源。由于该省高考录取分数线提高,单个学生的分数看似提高,但从录取结果看,这种投入没有意义。
      • 这就是所谓的分数增长,但学生考取好大学的几率没有实质增长,即“没有发展的增长”——内卷化。

        总言之,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内卷化的具体内涵从最初对于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描述,已逐渐产生了演变。

        对于个体而言,内卷化——无论体现在考生之间的升学竞争当中,还是体现在各行各业内正在日趋普遍化的“996”工作模式当中——更多指代其学习、工作与生活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与成本,却并不能相应地获得更多回报的“无效努力”的状态。

        而对于宏观社会而言,诸多个体的内卷化又能够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状态。

      内卷化现象的故事

      中央电视台记者到陕北采访一个放羊的男孩,曾留下这样一段经典对话:

        “为什么要放羊?”

        “为了卖钱。”

        “卖钱做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呢?”

        “生孩子。”

        “生孩子为什么?”

        “放羊。”

        这段对话,就形象地为这种“内卷化”现象做了注解。

      社会生活中的内卷化现象

        社会生活中内卷化现象可以说无处不在。

        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组织,微观到一个人,一旦陷入这种状态,就如同车入泥潭,原地踏步,裹足不前,无谓地耗费着有限的资源,重复着简单的脚步,浪费着宝贵的人生。我国农村一些地方,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农民兄弟过的仍然是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耕生活;同样在一个单位供职,有的人几年一个台阶,士别几日就当刮目相看,而另一些人却原地不动,多少年过去了却一切照旧。

        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这种内卷化现象尤其突出。一些民营企业内部实行家族化管理,重要岗位,不是七大姑,就是八大姨分兵把口,管理哲学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用自己的人放心。于是,在企业内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外部的新鲜空气难以吹进来,真正优秀的人才也吸引不进来,措施和办法因循守旧。十几年乃至几十年过去了,厂房依旧,机器依旧,规模依旧,各方面都没有多大变化。企业进入了一种典型的“内卷化状态”。

        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个人,进入内卷化状态,根本原因就在于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人们常说,信心决定命运,观念决定出路。一个人如果总是自怨自艾,不思改变,不求进取,不谋开拓,民无信心,军无斗志,只能是原地不动,还有可能倒退。总是因陋就简,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只能进入周而复始的轮回状态。两千年的小农意识,生产的只能是两千年的自然经济,不可能产生出市场经济和现代经济。

      避免内卷化效应的建议

        个人如何避免内卷化效应

        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有的人,之所以安逸于现实生活,不求上进,乃是源于自己内心没有强大的动力,他认为自己没有狂想症,也不具备创造更大价值的能力。

        其次,要想法改变现实的处境。也许产生内卷化的原因有一些客观条件,比如没有学历,没有技术,也没有深厚的背景,但似乎这些都不是问题所在。自己学历不高可以去进修,没有技术可以去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技术,培养一些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习惯。水滴石穿,日久见功夫,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道理,人不是永远的同一个人。

        项目创新如何避免陷入内卷化效应[3]

        把握四个环节:

      • 一是建立科研人员和项目创新团队档案,用好用活创新工作室、科研中心等平台,点燃技术干部“万众创新”的热情;
      • 二是运用好互联网 + 等手段,在基层科研人员流动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保持“创新链”的完整,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
      • 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机制优化,对项目“微创微改”、小发明小创造进行跟踪指导和总结,当好成果申报、推广应用对接的“红娘”;
      • 四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推送与激励机制,打破“偷着研究偷着用”的思维,及时总结发布系统内、行业间的创新成果,以防创新成果被“束之高阁”。

        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基层项目作为企业的“骨骼”和“肌肉”,项目创新水平与企业发展质量息息相关,要大力推进创新实践、创新总结、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的深度融合,既要形成高质量的成果和经验,又要注重推广和转化,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打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