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金融百科

资本存量调整理论

资本存量调整理论概述   资本存量调整理论:这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泛流传的一种周期理论。  挪威R.弗里希(1895~1973)的《动态经济学中的扩散问题和冲击问题》(1933)一文可视为这一理论的先驱者。  它的主要倡导者有美国P.萨缪尔森、A.汉森、R.M.古德温、J.S.杜森伯里(1918~ ),英国R.F.哈罗德(Roy Forbes Harrod,1900~1978)、N.卡尔多,瑞典E.伦德堡(1907~ ),荷兰J.丁伯根(1903~ )等。  英国J.R.希克斯(1904~)的《经济周期理论》(1950)则是综合各家之说而又自成一体,用比较通俗的形式系统地阐述这一理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种理论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单纯用文字阐述,有的采用数学方法的推论,有的结合实际统计资料进行经济计量学的估算参数;在数学模型中,有的使用固定参数的线性方程,有的引进非线性方程。但它们一般包括如下一些共同的基本论点:  ①吸取凯恩斯的“有效需求说”,即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生产和就业,取决于总支出或总需求,即取决于私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开支和进出口余额等四项之和。  ②投资支出的变动是决定经济波动之关键性因素。就是说,净投资的变化引起的资本存量的变动,标志着和决定着经济活动之循环变动,故名资本存量调整理论。  ③用“乘数原理”与“加速度原理”的相互作用、自我加强来解释国民收入之累积性的上下波动。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