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金融百科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welfare economics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庇古在其代表作《福利经济学》、《产业变动论》、《财政学研究》中提出了“经济福利”的概念,主张国民收入均等化,且建立了效用基数论等。学科经济  西方经济学家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的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区别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据称,实证经济学是排除了社会评价的理论经济学,它研究经济体系的运行,说明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运行,回答“是”和“不是”的问题。规范经济学的任务是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作出社会评价,回答是“好”和“不好”的问题。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主要内容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分配越均等,社会福利就越大”,主张收入均等化,由此出现了“福利国家”。国家在国民收入调节过程中作用的加强,出现了使国民收入呈现均等化趋势。   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社会经济运行的目标,或称检验社会经济行为好坏的标准;实现社会经济运行目标所需的生产、交换、分配的一般最适度的条件及其政策建议等。代表人物  西方经济学家在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基础上进行修

帕累托

改,发展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帕累托,美国的勒纳、霍特林、萨缪尔森以及英国的卡尔多等人。他们提出了假想的“补偿原理”,建立了效用序数论,并编造了“社会福利函数”。   代表作有帕累托的《政治经济学讲义》,《政治经济学提要》,《普通社会学》等。产生  福利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分支体系,首先出现于20世纪初期的英国。1920年A.C.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资本主义陷入了经济和政治的全面危机。福利经济学的出现,是资本主义世界、首先是英国阶级矛盾和社会经济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西方经济学家承认,英国十分严重的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变得更为尖锐,因而出现以建立社会福利为目标的研究趋向,导致福利经济学的产生。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英美等国的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被称做旧福利经济学,庇古以后的福利经济学则被称为新福利经济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福利经济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正在经历着新的发展和变化。   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福利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分支体系,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福利经济学的出现,是英国阶级矛盾和社会经济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西方经济学家承认,英国十分严重的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变得更为尖锐,因而出现以建立社会福利为目标的研究趋向, 这导致了福利经济学的产生。发展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英美等国的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被称做旧福利经济学,庇古以后的福利经济学则被称为新福利经济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福利经济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正在经历着新的发展和变化。   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 算。边沁把资产阶级利益说成是社会的普遍利益,把资产阶级趋利避害的伦理原则说成是所有人的功利原则,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标榜为功利主义的最高目 标。   帕累托最优状态概念和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 况变得更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按照这一规定,一项改变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增进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其他的人福利不减少,这种改变就有利;如果使 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这种改变就不利。   马歇尔从消费者剩余概念推导出政策结论:政府对收益递减的商品征税,得到的税额将大于失去的消费者剩余,用其中部分税额补贴收益递增的商品,得到的消费者剩余将大于所支付的补贴。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和政策结论对福利经济学也起了重要作用。基本定律  基本定律一:不管初始资源配置怎样,分散化的竞争市场可以通过个人自利的交易行为达到瓦尔拉斯均衡,而这个均衡一定是   帕雷托有效的配置,既符合帕累托最优效应。   基本定律二:每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人们所应做的一切只是使政府进行某些初始的总量   再分配。   基本定律三:也叫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其意思是说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特点作用

主要特点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   庇古是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他把福利经济学的对象规定为对增进世界或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研究。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   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他认为,经济福利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因此,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方面必须增大国民收入总量,在分配方面必须消除 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应用实例

  20世纪30年代,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受到罗宾斯等人的批判。罗宾斯认为,经济理论应当将价值判断排除在外,效用可衡量性和个人间效用可比较性不能成立,福 利经济学的主张和要求没有科学根据。继罗宾斯之后,卡尔多、希克斯(John·R·Hicks)、勒纳等人从帕累托的理论出发也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同罗宾斯不同的是,他们认为福利经济学仍然是有用的。   1939年,卡尔多提出了福利标准或补偿原则的问题。此后,希克斯、西托夫斯基等人对福利标准或补偿原则继续进行讨论。他们主张把价值判断从福利经济学中排除出去,代之以实证研究;主张把福利经济学建立在边际效用序数论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边际效用基数论的基础之上;主张把交换和生产的员优条件作为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反对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卡尔多、希克斯(John·R·Hicks)、勒纳、西托夫斯基等人建立在帕累托理论基础上的福利经济学被称作新福利经济学。哲学基础和分析工具  J.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边沁认为人生的目

边沁

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算。边沁把资产阶级利益说成是社会的普遍利益,把资产阶级趋利避害的伦理原则说成是所有人的功利原则,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标榜为功利主义的最高目标。   V.帕累托的“最优状态”概念和A.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按照这一规定,一项改变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增进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其他的人福利不减少,这种改变就有利;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这种改变就不利。帕累托采用了F.Y.埃奇沃思(1845~1926)的无差异曲线和契约曲线作为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是表示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组合的点的轨迹,这些不同的商品组合使消费者始终获得相同的满足水平。契约曲线是表示交易双方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轨迹,这些切点表示双方的边际代替率完全相等,也是表示生产者等产量线的切点的轨迹,这些切点代表既定数量的生产资源在最有效地利用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帕累托的最优状态概念和他采用的无差异曲线和契约曲线对福利经济学起了重要作用。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商品价格超过他实际支付的商品价格的差额,这个差额使消费者获得了额外的满足。马歇尔从消费者剩余概念推导出政策结论:政府对收益递减的商品征税,得到的税额将大于失去的消费者剩余,用其中部分税额补贴收益递增的商品,得到的消费者剩余将大于所支付的补贴。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和政策结论对福利经济学也起了重要作用。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旧福利经济学

基本概述

  庇古是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他把福利经济学的对象规定为对增进世界或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研究。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

示例介绍

  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   ①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②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他认为,经济福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因此,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方面必须增大国民收入总量,在分配方面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庇古从第一个基本福利命题出发,提出社会生产资源最优配置的问题。他认为,要增加国民收入,就必须增加社会产量。而要增加社会产量,就必须实现社会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庇古认为,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纯产品,从社会角度衡量和从个人角度衡量并不经常相等。当边际社会纯产品大于边际私人纯产品时,国家应当通过补贴扩大生产。当小于时,国家应当通过征税缩小生产。只有每一生产要素,在各种用途中的边际社会纯产品都相等时,才达到社会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以自由竞争为前提,他认为自由竞争可以使边际社会纯产品等于边际私人纯产品,从而使社会经济福利极大化。   庇古从第二个基本福利命题出发,提出收入分配均等化的问题。他认为,要增大社会经济福利,必须实现收入均等化。他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推广到货币上来,断言高收入者的货币边际效用小于低收入者的货币边际效用。他所说的收入均等化,就是国家通过累进所得税政策把向富人征得的税款用来举办社会福利设施,让低收入者享用。庇古认为,通过这一途径实现“把富人的一部分钱转移给穷人”的“收入均等化”,就可以使社会经济福利极大化。新福利经济学

基本概述

  30年代,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受到L.C.罗宾斯(1898~1984)等人的批判。罗宾斯认为,经济理论应当将价值判断排除在外,效用可衡量性和个人间效用可比较性不能成立,福利经济学的主张和要求没有科学根据。继罗宾斯之后,N.卡尔多、J.R.希克斯(1904~ )、A.P.勒纳(1903~1982)等人从帕累托的理论出发,也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同罗宾斯不同的是,他们认为福利经济学仍然是有用的。1939年,卡尔多发表《经济学的福利主张与个人之间的效用比较》一文,提出了福利标准或补偿原则的问题。此后,希克斯、T.西托夫斯基(1910~ )等人对福利标准或补偿原则继续进行讨论。他们主张把价值判断从福利经济学中排除出去,代之以实证研究;主张把福利经济学建立在边际效用序数论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边际效用基数论的基础之上;主张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作为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反对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卡尔多、希克斯、勒纳、西托夫斯基等人建立在帕累托理论基础上的福利经济学被称作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主张效用序数论,认为边际效用不能衡量,个人间效用无法比较,不能用基数数词表示效用数值的大小,只能用序数数词表示效用水平的高低。新福利经济学根据效用序数论反对旧福利经济学的福利命题,特别是第二个命题,反对将高收入阶层的货币收入转移一部分给穷人的主张。

示例介绍

  新福利经济学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和效用序数论提出了自己的福利命题:   ①个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判断者;   ②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所有个人的福利;   ③如果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好起来,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坏下去,那末整个社会的境况就算好了起来。前两个命题是为了回避效用的计算和个人间福利的比较,从而回避收入分配问题,后一个命题则公然把垄断资产阶级福利的增进说成是社会福利的增进。   新福利经济学家认为福利经济学应当研究效率而不是研究水平,只有经济效率问题才是最大福利的内容。勒纳、H.霍特林(1895~1973)等人对经济效率问题作了论述。经济效率指社会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和生产的最优条件。交换的最优条件,对于消费两种商品的两个交易人来说,就是每一个人每一对商品的边际代替率完全相等。边际代替率是指消费者在保持某一固定的满足水平时每增加一种商品的单位数量所必须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单位数量。生产的最优条件,对于用来生产两组商品的两种生产资源来说,就是每一组合的边际技术代替率相等。边际技术代替率,指的是在保持固定的产量水平时,每增加一种生产资源的投入量所必定减少的另一种生产资源的投入量。新福利经济学把两个消费者的两种商品交换的最优条件和两个生产者使用两种生产资源生产两种产品的生产的最优条件推广到全社会的交换和生产,分别求出社会无差异曲线和社会等产量线,前者意味着任一商品组合都能使社会的每一消费者得到相等的满足,后者意味着任一资源组合都能使社会的每一生产者得到相等的产量。新福利经济学认为,当整个社会交换的最优条件和生产的最优条件都同时得到满足时,也就是当整个社会的交换和生产都最有效率,都达到最优状态时,整个社会就达到最优状态,就达到最大社会福利。   补偿原则是新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福利经济学认为,帕累托的最优状态“具有高度限制性”,不利于用来为资本主义辩解,为了扩大帕累托最优条件的适用性,一些新福利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福利标准和补偿原则。卡尔多首先提出:如果在情况 A下,受益者在补偿受损者之后,仍然比情况B好,那么对社会来说,情况A就比情况B好。希克斯对卡尔多标准作了发挥,提出:如果在情况A下,受损者没有办法诱使受益者不将B变为A,那么对社会来说,情况 A就比情况B好。西托夫斯基对卡尔多标准和希克斯标准作了补充,提出检验福利的“双重标准”:如果受益者能使受损者接受将B变为A,然而受损者却没有办法诱使受益者不将B变为A,那末对社会来说,情况A就比情况B好。卡尔多、希克斯等人被称为补偿原则论派。他们的核心论点是,如果任何改变使一些人的福利增加而使另一些人的福利减少,那末只要增加的福利超过减少的福利,就可以认为这种改变增加了社会福利。按照这一标准,只要垄断资本家们的境况好起来,而不管多少人的境况坏下去,都是增大了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函数论派  卡尔多、希克斯等人的福利经济理论,受到A.伯格森(1914~ )、P.萨缪尔森等人的批判。伯格森于1938年发表《福利经济学某些方面的重新论述》一文,提出研究社会福利函数的“新方向”,认为卡尔多、希克斯等人的新福利经济学把实证问题和规范问题分开、把效率问题和公平等问题分开的企图完全失败。继伯格森之后,萨缪尔森等人对社会福利函数作了进一步论述,形成了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函数论派。   社会福利函数论者认为,社会福利是社会所有个人购买的商品和提供的要素以及其他有关变量的函数,这些变量包括所有家庭或个人消费的所有商品的数量,所有个人从事的每一种劳动的数量,所有资本投入的数量,等等。社会福利函数论者通常用多元函数来表示。   社会福利函数论者认为,帕累托最优状态不是一个,而是有许多个。帕累托未能指出在哪一种状态下社会福利是最大的。他们认为,要达到唯一最优状态,除了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这就是福利应当在个人间进行合理分配。经济效率是最大的福利的必要条件,合理分配是最大福利的充分条件。社会福利函数论者根据假定存在的社会福利函数作出一组表示社会偏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并根据契约曲线作出一条效用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和效用可能性曲线相切的切点,代表受到限制的社会福利的最大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K.J.阿罗(1921~ )继续研究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人提出的社会福利函数。在1951年出版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中,阿罗认为,社会福利函数必须在已知社会所有成员的个人偏好次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程序把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次序归纳成为单一的社会偏好次序,才能从社会偏好次序中确定最优社会位置。然而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福利函数,要从所有个人偏好次序推导出社会偏好次序,必须满足一系列必要条件,企图在任何情况下从个人偏好次序达到社会偏好次序,这是不可能的。阿罗定理在福利经济学中被称作“不可能定理”。阿罗本想通过大量的论证对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人的社会福利函数修残补缺,但客观上却证明了不可能从个人偏好次序达到社会偏好次序,也就是不可能得出包括社会经济所有方面的社会福利函数。其他新理论  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家着重对福利经济学的以下领域进行了讨论;外部经济理论,次优理论,相对福利学说,公平和效率交替学说,宏观福利理论。这些“新”理论一方面企图说明,现代西方国家可以通过政府干预调节价格和产量,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企图说明,现代西方国家的分配制度虽不合理,但是如果加以改变,则可能更不合理,一切人为的改善分配状况和增进福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评价  福利经济学是以“完全竞争”的形式出现的标榜研究福利或最大化原则的为垄断资本获取最大利润辩护的一种经济理论。无论是主张既要经济效率又要公平分配的福利经济学家,也无论是强调经济效率而不讨论公平分配的福利经济学家,都只是借助纯粹形式主义的分析来为西方国家的经济现状进行辩解,并企图为垄断组织利用国家制定有利于自己的“福利国家”政策、价格和产量政策以及对外贸易政策出谋献策。(以上为马克思经济学派所言)图书信息(一)

基本信息

  书 名: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王桂胜

作 者:王桂胜   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3-1   ISBN: 9787504545459   开本: 16开   定价: 20.00元

内容简介

  福利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研究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公平等问题为主题,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宗旨,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展开规范分析的经济学分支。在传统教学中,福利经济学是包含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作为实证经济学的补充。近年来,由于诸如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等社会应用型专业的开设,作为这些专业的理论基础的福利经济学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推广。本书正是应教学之需提出选题并结合福利经济学发展的现状展开写作,尽量做到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   本书主要介绍了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研究方法,帕累托原理、帕累托最优和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分析,补偿原理,经济剩余分析,市场失灵分析,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分析,公共物品分析,社会选择理论以及人口发展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等内容。   本书共分九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为福利经济学概述;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介绍了经典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理论组成部分和近期发展;第九章介绍了人口发展对社会福利发展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本书内容基本上涵盖了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发展,属于中级水平。   本书既可作为各类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如经济学、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等专业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其他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福利经济学概述   第一节 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用   第四节 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关键概念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帕累托原理和资源配置效率   第一节 帕累托原理   第二节 帕累托最优条件与资源配置效率   第三节 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   第四节 帕累托最优与产权分析   第五节 次优原理与第三优原理   本章小结   关键概念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第三章 补偿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节 补偿原理的含义   第二节 补偿原理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补偿原理的应用   本章小结   关键概念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第四章 经济剩余分析   第一节 经济剩余的含义   第二节 经济剩余的计算方法   第三节 经济剩余的应用   本章小结   关键概念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第五章 市场失灵的福利效应   第一节 市场失灵的含义与表现   第二节 市场失灵的福利效果   第三节 市场失灵的应对措施   本章小结   关键概念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第六章 公共物品与社会福利   第一节 公共物品的含义和类型   第二节 公共物品的需求和福利效应   第三节 公共物品供给的均衡分析   第四节 公共物品的生产决策——成本一收益分析法   本章小结   关键概念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第七章 收入分配的平等与效率   第一节 平等与效率的基 本含义   第二节 平等与效率的替代 关系学说   第三节 平等与效率原则在收入分配中的 应用   本章小结   关键概念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社会选择理论   第一节 社会选择理论的起源与形成   第二节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及其 应用   第三节 公共选择与社会选择   第四节 公共选择理论的实践意义   本章小结   关键概念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第九章 人口发展与 应用经济福利   第一节 经济福利指标的确定   第二节 人口增长与经济福利水平   第三节 对我国经济福利水平的分析与评价   本章小结   关键概念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参考文献图书信息(二)

基本信息

  书名:福利经济学   图书编号:2402837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定价:69.0   ISBN:750804276   作者:(英)庇古   出版日期:2007-08-17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比较详尽地层示于解析目录中的本书的结构如下:第一编论证了,当然是在众多的条件限制之下,(1)国民收入的量越大,以及(2)穷人所获得的收入的绝对份额越大,则规模一定的社会的经济福利很可能就越大;第二编致力于研究影响国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的基本类型;第三编研究特别与劳工相联系的影响因素;第四编提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使穷人所获得的收入的绝对份额增大的因素,有可能同时使收入的总量减小的问题,并且探讨当这种不和谐的情况发生时,对于经济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在第一版中所包含的分别讨论国民收入的可变性与公共财政的两部分,像第二版一样,在本版中也予以删除。现在在我们的《产业波动》与(公共财政研究)中更全面地论述了与它们相关的问题。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福利与国民收入   第1章 福利与福利经济   第2章 欲望与满意感   第3章 国民收入   第4章 维持资本完整无损的含义   第5章 国民收入大小的变化   第6章 国民收入大小变化的量度   第7章 经济福利与国民收入大小的变化   第8章 经济福利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变化   第9章 对于人口数量产生的反作用   第10章 国民收入与国民素质   第11章 以下的讨论方法   第二编 国民收入的大小与资源在不同的用途之间的分配   第1章 导言   第2章 边际社会净产量与边际私人净产量的定义   第3章 边际社会净产量的价格与国民收入的大小   第4章 收益率与边际私人净产量价值   第5章 消除移动障碍的作用   第6章 不完备知识对收益均等性所造成的障碍   第7章 由于进行交易时所用单位的不完全可分性对收益均等性造成的障碍   第8章 不同行业的区域需求的相对变化对收益均等性所造成的障碍   第9章 边际社会净产量与边际私人净产量之间的差异   第10章 关于产业形态的边际私人与社会净产量   第11章 递增的与递减的供给价值   第12章 竞争价格的政府管制   第13章 供给的政府管制   第14章 垄断的条件   第15章 垄断竞争   第16章 单纯垄断   第17章 歧视性垄断   第18章 铁路运费的特殊问题   第19章 购买者协会   第20章 政府当局的干预   第21章 垄断的政治控制   第22章 行业公营   第三编 国民收入与劳工   第四编 国民收入的分配   附录   英汉人名、地名、术语对照表   庇古教授的(部分)著作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