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金融百科

三步走战略

简介  中国政府的经济建设目标十分明确,这就是1987年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分

三步走战略

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这也已在1995年提前完成;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必须抓住牵动全局的关键问题,实施五大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海河经济、海洋经济、优势产业、区县经济、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两条基本途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改革要突出一个“活”字,激发全社会创造财富的活力;开放要突出一个“争”字,争项目、争资金、争技术、争人才、争市场。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一个根本保证:提高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关键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现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基本内容  按照十六大的战略部署,我国从上世纪末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

三步走战略

战略: 邓小平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与小康社会的提出   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设想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00年,我们已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P达到848美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一步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程度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步阶段。   新的历史起点是对“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现在,在走完前两步目标的时候,把第三步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作出新的战略规划,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要求。   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十六大报告中重申:“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按照这个战略部署,我们从上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2010年前,是第一步。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2010年到2020年,是第二步,根据十六大的规划,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从2020年到2050年,是第三步,通过30年的奋斗,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  邓小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三步发展战略目标

三步走战略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指出:“总的说我们的情况是好的。粉碎‘四人帮’以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实践证明这些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但毕竟我们只是开步走。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目标不高,但做起来可不容易。”   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是制定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哲学基础。这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把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从经济目标中分阶段地体现出来,使人们从经济成果中深刻地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目标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角度来描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的发展过程,体现了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和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邓小平接着谈到这一目标的发展状况时说:“现在我们可以说,第一步的原定目标可以提前在今年或者明年完成。这并不意味着第二步就很容易。看起来,第二步的目标也能完成,但第三步比前两步要困难得多。已经过去的八年多证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但要证明社会主义真正优越于资本主义,要看第三步,现在还吹不起这个牛。我们还需要五六十年的艰苦努力。那时,我这样的人就不在了,但相信我们现在的娃娃会完成这个任务。”   用质变和量变的关系原理分析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质变和量变的辨证关系:1、质变和量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2、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中包含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对于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三步走战略目标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阶段性质变到根本性质变的过程,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关系的生动体现。在发展战略中,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规定在第一步走向第二步时,我国将从“温饱型”走向“小康型”,从第二步走向第三步时将从“小康型”走向“比较富裕型”,层层递进,不断积累,最后实现社会主义目标,进行质的飞跃。   2、在每一个阶段中,量变和质变不断渗透。温饱型、小康型和比较富裕型阶段里都包含着质变和量变的过程,在每一个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又有量的扩张,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推动国民经济向前推进。   3、在迈向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必须把远大的建设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因为三阶段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一个个质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全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一步一步才能达到,如果没有各项工作的量的积累,这些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4、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每个人的工作影响着总的量的积累。因此,必须做好本职工作,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历史意义  “新三步走”战略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邓小平提出的“三步

三步走战略

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这对于全面继承和完成邓小平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全面规划党和国家未来50年发展的蓝图,是非常必要的;对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非常有利的;是新世纪率领全党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方向和旗帜。比较起来,“新三步走”战略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新三步走”战略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和时代条件下,中国人民全面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努力与追求。完成这个阶段之时,中国社会的面貌将焕然一新,不仅完全实现了小康,而且全面进入了现代化社会,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将得以实现。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和壮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是开辟历史的新纪元。更多信息  “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梦”   当中国跨入21世纪的时候,1949年起始的后百年“中国梦”,有的已经变为现实,有的正在变为现实,有的经过努力也将变为现实。于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中国人,在世纪之交,开始谋划21世纪头50年、头20年的发展蓝图。人们可以从中看到什么呢?人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梦”的未来走向。   按照邓小平设计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到2000年已经如期完成了前两步发展目标。在告别20世纪之际,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810亿美元,人均8

三步走战略 举例

54美元(即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人均800美元的指标)。如果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980年的6倍以上,也就是说,超过了原定20年翻两番的目标要求。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也跃居世界前列;长期困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短缺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市场供求格局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也就是说,中国已经从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进入21世纪,中国人的任务就转到实施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战略部署,也就是要用50年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几代中国人坚持不懈地追求的“中国梦”完全变为现实。   为了达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提出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这就是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宣布的:“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里说的“建党100年”,即2021年;“建国100年”,为2049年。这个“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后百年“中国梦”在最后50年的追求,也可以说是21世纪头50年“中国梦”。   由于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把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步骤合为一个总目标——建立小康社会,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决定把“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步骤也合为一个大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现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在中国这样一个10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这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在20世纪召开的最后一次中央全委会——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这样,在2002年11月8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上,明确提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这是实现21世纪头50年“中国梦”和后百年“中国梦”,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中国人在21世纪头20年的梦想是什么呢?   在了解这个梦想的内涵之前,人们注意到,中国领导人对自己面临的挑战和肩负的任务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党的十六大指出:“一方面,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地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应该说,这是一个十分清醒的估价,既肯定了中国人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又指出了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继续前进的方向。   对于人口众多、底子又薄的中国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仅用2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建立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速度之快在世界上实属罕见。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据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分类,人均国民生活总值54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545〜2200美元为中下收入国家,2200〜5999美元为中上收入国家,60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中国人口众多,国情特殊,不能简单地套用这些分类标准,但从总体上说,中国在进入小康社会时候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低水平的。即使从邓小平的设想来看,他说过到2000年争取达到人均800〜1000美元,而实际达到的是人均854美元,也是低水平的小康。   应该看到,中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不全面的小康。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按照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根据2000年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实绩,采用综合评分方法,检查一下这16个指标的落实状况和实现程度,人们可以发现:到2000年,全国小康的实现程度为96%。特别是有三个指标尚未达到小康标准,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66元,实现85%;人均蛋白质摄入量为73克,实现90%;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实现80%。因此,中国虽然从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目标,但还不是全面实现了小康。   应该看到,中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更是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上述16项指标的实现情况,已经告诉我们,城乡之间在实现小康目标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村是难点。从地区看,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有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小康实现程度在90%以上,9个省市区在80%〜90%之间,7个省市区不到80%。东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为98%,中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4%,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   认清这些基本情况,十分重要。这是中国人继续前进的基础,也为中国人继续前进指明了方向。所以,十六大报告提醒大家:“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体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正是在这样清醒认识的基础上,中国领导人提出要把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社会”转变为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中国人在21世纪头20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梦想是:   第一,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也就是到2020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将接近36万亿元人民币,按现在的汇率计算为4.3万亿美元,人口14亿多,人均3000美元,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这就需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二,在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要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要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在文化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要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上,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要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要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