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金融百科

中国电子口岸

  简介

  "电子口岸"是我国"金关"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关信息化建设的"品牌"工程。"电子口岸"启动以来,取得了长足进展,较好地适应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需要,在整顿国家经济秩序,加强政府综合治理,便利企业通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电子口岸

  "口岸电子执法系统"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为适应打击走私、骗汇活动的实际斗争需要,紧急筹建、逐步发展起来的。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国家电信公网,将海关、外贸、外汇、税务、工商、质检、运输等涉及口岸行政管理和执法的数据集中存放,使口岸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可以进行跨部门数据交换、联网核查,企业可以在网上办理报关、报检、结售汇核销、出口退税等手续,是一个既为行政执法管理服务、又为相关企业服务的信息系统。中国电子口岸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国家电信公网,将工商、税务、海关、外贸、外汇、银行、公安、交通、铁路、民航、国检等12个部门分别掌握的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存放到一个公共数据中心,实现部门间数据信息共享,从而加强政府行政管理机关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方便企业办理进出口手续。

  中国电子口岸的建设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涉及十几个部委,几十个应用系统,其开发难度、建设规模及涉及的业务范围都是前所未有的。截止到今天,中国电子口岸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入网企业用户超过10万家,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办理各种进出口手续,降低了贸易成本,提高了通关效率,为中国电子政务的建设树立了样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由于众多银行、保险公司、仓储和运输企业积极参与中国电子口岸的建设,为企业提供了广泛的电子商务服务,因此中国电子口岸不仅满足了企业对电子政务的需求,而且在电子商务方面,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今后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历程

  国务院领导一直高度重视"电子口岸"的建设工作,多次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并给予高度评价和大力推动。1998年10月25日,朱镕基同志在国务院召开的八省(区)打击走私骗汇工作座谈会上,针对骗汇活动猖獗的情况,明确指示:"要加快银行、外汇管理局和海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加强对报关单和

  中国电子口岸

  进出口核销工作的管理,从源头上防止骗汇、逃汇违法活动的发生。"按照这一指示,海关总署和国家外汇局联合开发了"电子口岸"的第一个应用项目--"进口付汇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199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推广后,很快取得了明显成效。1998年进行的外汇大检查,共查出假报关单13874份,骗汇金额高达112.43亿美元。当年外贸顺差435亿美元,而外汇顺收仅有47亿美元。1999年推广使用这个系统以后,当年外贸顺差292亿美元,而外汇顺收则达235亿美元,外贸顺差与外汇顺收趋于平衡。由于严密了外汇管理,切断了走私的资金流,走私活动受到极大的遏制,海关税收大幅增长。

  1999年4月1日,吴仪同志在总署视察工作时进一步提出:"要在巩固'全国进出口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的基础上,尽快解决依靠计算机联网实现对出口结汇核销单、许可证、出口退税等电子数据计算机核查问题。"根据这一指示,总署会同外汇局以及国家密码办、中国电信、中国银行、北京市外经贸委、总参三部等有关单位,组织业务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全面开展"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2000年底,完成了"口岸电子执法系统"数据库、网络平台、安全认证以及出口收汇核查子系统的开发测试工作。同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海关总署和外经贸部、公安部、税务总局、人民银行、外汇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信息产业部等12个部门,关于建设"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的请示。2001年1月起,这个系统逐步在全国推广应用。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