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金融百科

左大培

人物简介  左大培 1952年8月生,辽宁大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经济理论分析,现从事西方经济思想史研究。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经济系。1985年9月本院研究生院授予硕士学位、1988年授予博士学位。1988年至今在本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90年1月至1991年8月赴联邦德国波鸿大学和社伊斯堡大学作访问研究学者,1994年7月至1995年2月赴联邦德国杜伊斯堡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任该所经济思想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   主要代表作有:《不同经济体制下的激励机制》(专著)、《现代市场经济的不同类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论商品生产的基础》(论文)、《对“大爆炸”改革战略的评论》(论文)。 个人履历  左大培,男,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新左派思潮和非主流经济学代表人物。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1952年8月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   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经济系,获学士学位;   1982-1988年就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1985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8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8年之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工作,   1997年以来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1990-1991年和1994-1995年两度受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赴德国从事博士后访问研究。 经历  左大培一直以经济学为专业,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思想史和当代西方经济学,近十余年来主要从事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的研究,同时也研究各种经济体制的形成和运行、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对外经济关系等。曾主持和完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现代市场经济的不同类型",现正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和比较研究"、经济所的重点课题"现代经济学前沿"的研究。   左大培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为《混乱的经济学--经济学到底教给了我们什么?》(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其中系统地从理论上清算了“中国特色的经济自由主义”,清楚地表述了所谓的新左派经济学的理论纲领。左大培在德国博士后访问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德文写作的《不同经济体制中的激励机制》,其中力图论证弗里德曼“预期增广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微观基础,并将这种分析运用于苏联式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由微观激励机制论证其中经济增长速度与短缺程度在短期与长期的不同替换关系。该研究清楚解释了,为什么苏联式的计划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短缺,以及为什么以“大爆炸”方式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前计划经济国家都经历了生产水平的急剧下降。这也是我的一本纯经济分析式的系统论著。   左大培的主要学术成果还体现在他的博士论文《德国弗赖堡学派的经济思想》和其他学术专著学术论文等等。左大培自1996年以来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在校生主讲西方经济学课程,1998年以来则为该校在校生主讲高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微观经济学课程。 经济学观点  作为中国“非主流经济学家”(自称)的代表人物之一,左大培教授非常著名。   2004年的夏天,中国经济学界最大的新闻莫过于所谓的“郎咸平事件”了,在经过国内经济学家集体失语和新闻媒体的集体质疑之后,《北京晨报》登出的一篇关于左大培的报道立刻成为各大网站忙着转载的热门新闻。这篇报道援引左大培长达3000字的书面声明中的一句关键语:“我坚决站在郎咸平一边,坚决支持他反击顾雏军的一切行动。一切有良知的人都应当行动起来,支持郎咸平先生。”   但也就是这一句话,把左大培推到了公众的注目之下。对于左大培来说,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是自己最为关注的话题。左大培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企业“改制”如何使少数人暴富》的文章来“说清”那些企图在国企改革中捞油水的人怎么暴富,“我本计划今年冬天开始对那些国有资产的掠夺者展开系统的‘秋后算账’,不想郎咸平先生先于我发起了讨伐。”左大培所说的算账,指的是从理论上对那些“所谓的经济学的权威”进行清算,因为“他们从政策、指导思想到理论上都是错误的”。   自从郎咸平事件以后,左大培把最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写自己的“算账”文章上。在这些文章中,最重要的有三篇:《“理顺劳动关系”是掠夺之源》,《论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以及《不要轻信那些统计分析和计量回归》。   支持郎咸平并不是左大培第一次在经济学界搅起风波。1994年,朱镕基总理搞宏观经济调控,当时有一百名权威经济学家站出来,在《经济参考报》上发表文章反对宏观调控。这个时候左大培写了一篇题为《鼓吹膨胀和利益驱动——也谈经济学也要反腐败》的文章,大胆挑战学术权威,强调宏观调控是正确的。最后,在吴敬琏教授主编的《改革》杂志上,顾海兵发表了一篇名为《经济学家的责任权利与经济学界的左氏风波》,把这件事情定名为“左氏风波”。   左大培说:新浪网的调查显示有90%的人支持郎咸平,但是经济学界却有很多人反对我和郎咸平的观点。这说明我们现在经济学界的流行观点和老百姓的主张差别之大。   之所以左大培会常常在这些关乎老百姓利益的问题上发言,“是因为父亲对我的影响很深。”他说,他父亲曾告诉他,人不能说假话。“国企改革这么重要的问题,这么多的人下岗失业,我能不出来说话吗?”   左大培解释说,我本来在20年中一直从事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而且对他们那一套已经融会贯通。我之所以加入非主流经济学者们的阵营,是因为看待经济问题的角度和政策主张与他们相似。我就是要以自己作例子让人们知道,吃透了西方经济理论的人也会是一个真正的平民学者,人民经济学家不仅可以学问深厚,而且在学术上也可以是最严格的。   2002年,新华网在学者中做了一个推荐书目调查,有个颇知名的青年经济学者推荐的书目是左大培的《混乱的经济学——经济学到底教给了我们什么?》,他的评语说:左大培的批评不仅直中要害,而且恐怕会让有些经济学家“失语”。   在这本书中,左大培系统地从理论上清算了“中国特色的经济自由主义”,表述了所谓的非主流经济学实是平民经济学的理论纲领。   左大培称自己是:始终坚持普通人民的政治立场,相信在我们这样的国家中,保持一个占优势的公有制经济成分,会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又有利于社会中的下层劳动人民……“不能再让摩根那样的大富翁来主宰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我正是抱着这样的观念加入当前的‘非主流经济学’的。”   有关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大讨论中,主张消灭公有制企业的人搬出了他们的最根本论据,认定“国有企业所有者必定虚置,因而必定没有效率”。而左大培写的《论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一文,则对这种论点作了透彻的分析和批驳。   左大培设计了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它是一种公有财产代管人制。有关公有财产代管人制的最初设想,1987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的两篇文章中。按照左大培现在已经构思完毕的公有财产代管人制,应当将经营性的国有资本都交给独立的、权责利统一的国有资本经营机构经营,实现政企分开、资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实行有效率的监管,在政企分开的同时防止国有资本金的亏蚀,以此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主要著作  《弗赖堡经济学派研究》(1988年,湖南教育出版社)、   《不同经济体制下的激励机制》(以德文出版,1995年,联邦德国杜伊斯堡大学)、   《现代市场经济的不同类型》(与裴小革合著,1996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内生稳态增长模型的生产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不许再卖————揭穿企业“改制”的神话》,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7月   译著   (德)瓦尔特·欧肯《国民经济学基础》,左大培译,199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内生化历程》  作者:左大培,杨春学 主笔    ISBN:10位[7501773165] 13位[9787501773169]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    定价:¥32.0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的主题按照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发展的历史顺序,依次说明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内生化的历史进程。   目前国际国内都已经有多部著作论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史或系统介绍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本书与这些著作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本书的论述围绕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研究进展的主要路径,说明现代模型化的经济增长理论如何不断以新的模型将已有模型中的外生变量内生化,即如何一步步逐渐地将数学模型中原来视为外生给定的参数内生化,通过扩展数学模型来说明这些原来被视为外生给定的参数是如何由模型内生决定的。通过说明将资本一劳动配比内生化如何使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转变为新古典增长模型勺将储蓄率内生化如何进一步扩展了新古典增长模型,将生产率(由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决定)提高和人口变动内生化如何导致了“新”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的诞生,本书突出说明了经济增长理论数学模型化发展进程的主要思想脉络和进程。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与论述内生化进程这一主题相关,还说明了经济增长理论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地位、主流经济学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目的。这些论述势必涉及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使人们对主流经济学有关经济增长的思想有一个总体的把。本书特有的这种论述有助于人们更系统地把握对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分析,更清楚地认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发展历程。

编辑推荐

  本书对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分析的内生化历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按照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发展的历史顺序,本书依次说明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内生化的历史进程。

目录

  导论   一、“新”称号下的老做法   二、经济学的主题与经济增长理论   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早期模型化阶段   四、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进一步内生化   五、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篇 建立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尚未形成模型的理论——古典增长理论   第一节 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   一、基本模式   二、与提高劳动生产力有关的因素   三、资本积累与储蓄   四、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先驱   第二节 李嘉图的经济增长理论   一、关于经济增长未来前景的基本观点   二、经济增长分析的基本前提及其模型化   三、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四、围绕经济增长悲观论的争执   五、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中断   第三节 马尔萨斯的增长“陷阱”理论   第四节 “静态的插曲”:增长理论研究的消失与某些例外   一、马歇尔:外部效应与增长   二、Young:收益递增、经济进步和劳动分工的关系   三、熊彼特:创新与增长   第二章 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开始——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复兴   第二节 哈罗德一多马的基本模型   一、基本假定:增长环境的不确定   二、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   第三节 哈罗德模型中增长的不稳定性   第四节 哈罗德的技术进步观与中性技术进步   第五节 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及其内生化进程的起点   第三章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准——索洛模型:将资本、劳动和产出之间的比例内生化   第一节 内生化的动机和新引进的假设   一、内生化的动机   二、新引进的假设   第二节 基本模型及其结论   一、新古典生产函数   二、资本积累方程   三、对增长过程和路径的描述   四、“黄金律”   第三节 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提供基准   一、中性技术进步   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准   三、主要缺陷与进一步的发展   第四章 将储蓄率内生化的一代经济增长模型   第一节 将储蓄率内生化的不同途径   一、新剑桥学派的储蓄率内生化经济增长模型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继续发展   第二节 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模型:以无限期界为前提条件   一、新古典生产函数   二、资本积累方程   三、最优决策和均衡增长   四、均衡增长的稳定性和收敛性   五、动态效用最大化分析的样板   第三节 戴蒙德模型:以世代交叠为前提条件   一、分散均衡的基本假定   二、个人的最优化决策   三、企业的最优化决策   四、产品市场的均衡   五、要素市场的均衡   六、经济增长的动态   七、非稳态增长的可能性   八、多重稳态与自我实现的预言   九、增长稳态的稳定性   十、对数效用函数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第四节 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动态有效性问题   一、“黄金律资本存量”与“修正黄金律资本存量”   二、“世代交叠模型”中的帕累托最优   三、“世代交叠模型”中的动态无效率   第五节 新古典增长模型陷入的困境   第二篇 “新”增长理论或“内生”增长理论:将生产率的增长内生化   第五章 第一条道路:依靠资本投资的外部性   第一节 阿罗—谢辛斯基模型:技术变动内生化的最早尝试   一、阿罗模型的思想基础   二、阿罗模型   三、谢辛斯基对阿罗模型的简化   第二节 罗默对于阿罗模型的扩展   第三节 Brezis—Krugman—Tsiddon国际竞争中的“蛙跳”增长模型   一、模型基本框架   二、短期均衡   三、动态均衡   四、蛙跳   第六章 第二条道路:依靠对知识的直接研究积累技术   第一节 罗默将中间产品种类内生化的模型   第二节 Crossman—Helpman产品质量阶梯内生增长模型   一、模型主要特征   二、消费者行为   三、厂商行为   四、稳态增长   五、最优增长   六、优点与缺点   第三节 新熊彼特增长模型:内生化“创造性毁灭”   一、“创造性毁灭”   二、技术   三、中间品部门垄断者的决策问题   四、研究部门的决策问题   五、均衡增长   六、最优增长   七、将创新的破坏作用模型化   第七章 第三条道路:依靠生产和积累人力资本   第一节 卢卡斯式的人力资本内生化增长模型   一、以专门化投入培育人力资本的情况   二、通过“千中学”培育人力资本的情况   三、对卢卡斯模型的拓展   第二节 技术扩散内生化模型   一、知识扩散的标准模型:传染病模型   二、巴罗和萨拉—伊—马丁所建立的标准国际技术扩散模型   三、网络外部性与技术扩散、内生增长   四、知识不完全扩散与增长   第三篇 将其他因素内生化   第八章 将人口变动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   第九章 将分工内生化   第十章 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及其内生化   第四篇 经济增长模型内生化面临的问题   第十一章 对制度类型与增长之间关系的历史分析   第十二章 内生化面临的方法论问题   参考文献[1]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