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金融百科

外生比较优势理论

概述  亚当·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以及H-O模型实质上都是把国家间先天赋予的生产条件差别作为贸易基础的,因此从大卫·李嘉图到20世纪中期以前的比较优势理论被称为外生比较优势理论。外生比较优势理论是以李嘉图的外生比较优势说和郝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说为代表的。内容

外生比较优势说

  外生比较优势则是指由于天生条件的差别产生的一种特别的贸易好处,它是以外生给定的技术和禀赋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即外生比较优势是由事前的差别引起的。

大卫·李嘉图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该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李嘉图的这种比较优势说的理论前提是比较严格的,是属于外生比较优势的前提。

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说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Heckscher)和其学生俄林(Bertil Ohlin)所提出的资源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s Theory),又叫H-O理论、H-O模型,它建立在对现实经济简单化、抽象化的严格模型设定基础上。

赫克歇尔

  H-O模型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假定只有两种商品X、Y,且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是通过对两种商品生产中投入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比较而确定的,资本-劳动比率(K/L)高的为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劳动比率低的为劳动密集型商品。还假定只有两个国家A、B,且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要素充裕是通过对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或生产要素总量相对比例进行比较而确定的,B国的资本价格与劳动力价格之比小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或者B国的资本总量与劳动力总量之比大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有同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H-O定理表明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不足  外生比较优势理论在20世纪中期前风行一时,与当时产业还很粗糙,生产形态是劳动力密集型而非技术密集型相适合的。当时的国际贸易活动更显示国家的资源、资金与技术还处于发展中状态,这段期间国际贸易的主要产品有香料、丝绸、烟草和矿产等,贸易的区域也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外生比较优势理论并不足以解释丰富多元的贸易形态。这一使命注定由内生比较优势理论来完成。

第一

  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这使外生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现实上遇到了难题。依据H-O理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丰富的国家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贸易双方的要素禀赋差异越显著,贸易的潜力就越大,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应主导国际贸易的流向。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第二

  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的比重迅速上升。在世界出口总额中,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一直在上升,其中技术密集度更高的工程产品,如汽车、飞机、科学仪器、电子产品和其他机械产品出口上升更为迅速,占总出口的比重由1963年的27%上升到1987年的39%。外生比较优势理论把技术作为一个外生的变量,显然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第三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且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迅速增长。外生比较优势理论不考虑规模报酬,假定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因而没有实实在在的公司存在,这也就无法讨论范围限于公司内部的公司内贸易问题。区别  外生比较优势理论在20世纪中期前风行一时,与当时产业还很粗糙,生产形态是劳动力密集型而非技术密集型相适合的。当时的国际贸易活动更显示国家的资源、资金与技术还处于发展中状态,这段期间国际贸易的主要产品有香料、丝绸、烟草和矿产等,贸易的区域也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外生比较优势理论并不足以解释丰富多元的贸易形态。这一使命注定由内生比较优势理论来完成。   第一,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这使外生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现实上遇到了难题。依据H-O理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丰富的国家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贸易双方的要素禀赋差异越显著,贸易的潜力就越大,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应主导国际贸易的流向。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第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的比重迅速上升。在世界出口总额中,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一直在上升,其中技术密集度更高的工程产品,如汽车、飞机、科学仪器、电子产品和其他机械产品出口上升更为迅速,占总出口的比重由1963年的27%上升到1987年的39%。外生比较优势理论把技术作为一个外生的变量,显然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第三,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且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迅速增长。外生比较优势理论不考虑规模报酬,假定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因而没有实实在在的公司存在,这也就无法讨论范围限于公司内部的公司内贸易问题。现状  中国既是世界农产品生产大国,也越来越成为世界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许多农产品的进出口都对世界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全世界的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上,中国的份额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约是2.4%,2003年达到了3.2%,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的出口国。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近几年发展也较快,1992年进口额为96.6亿美元,到2002年则达到124.15亿美元,10年进口增加27.2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5%,到2003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居世界第四位。   中国加入WTO已快5年时间,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中国的农业经济而言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如今,在农产品生产相对过剩,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农产品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为寻求农业发展和增加贸易收益,因此,必须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进行贸易。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比较优势理论有外生与内生之分。外生比较优势理论以国家间先天赋予的生产条件差别为贸易基础,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一直是贸易理论的主流,为大多数经济学家信奉。国际贸易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学说。认为各国间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异,会造成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贸易各方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发展  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 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因此,这一学说亦被称为比较利益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仍然可以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并获取比较利益,正好弥补了亚当·斯密绝对优势学说的理论缺陷。但是,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李嘉图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是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二是李嘉图认为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这一点与现实有较大的出入。现实中,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一般来说,各国大都会生产一些与进口商品相替代的产品。   李嘉图虽然指出了比较优势的存在,却将之归结为由于技术的不同而产生的结果。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和他的老师赫克歇尔又进一步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别上,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从而导致比较优势的产生。这一理论可概括为:“不同的

俄林

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比例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在生产那些能够比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就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因此,每个国家应该出口能利用其充裕要素的那些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比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赫克歇尔和俄林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局限性,认为不仅仅是劳动力,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也都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他们还注意到,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而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和资源禀赋不同,因此,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不仅由技术差别决定,也由要素比例和稀缺程度的不同而决定。一般来说,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劳动力价格会较低,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会相对低一些。而资本相对充足的国家,资本的价格会较低,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则相对成本较低。因此,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禀赋上的差别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