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金融百科

商品的要素密集性质逆转说

简介 商品要素密集性质逆转说商品要素密集性质逆转说明哈斯运用19个国家的24个工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要素投入比例的资料,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明哈斯发现,其中有5个工业部门,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商品的要素密集性质“逆转”的现象(FactorIntensityReversal)。明哈斯还特意比较了美国和日本的20个工业部门的要素投入比例,结果又发现,两国的同一工业部门要素投入比例之间的相关系数很低。据此,明哈斯认为,实证研究表明不同国家之间特定商品的生产要素密集性质的“逆转”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现实存在。 产生 商品要素密集性质逆转说商品要素密集性质逆转说在原始社会早期,不存在剩余产品,不存在私有制和国家,因而也就不存在对外贸易。到了原始社会后期,商品流通活动跨越国界,国家之间开始交换商品,出现了最初的对外贸易。进入奴隶社会,对外贸易有所发展,但由于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可供交换的商品数量很少;同时,交通运输条件非常落后,对外贸易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在封建社会,对外贸易出现了较大的发展,交换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但贸易商品与奴隶社会一样仍然主要是各种奢侈品。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同以往的国际贸易存在明显的不同: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表现出区域贸易的特征,而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表现出全球性的特征;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往往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商品,不具备一般的代表性,而资本主义时期国际贸易的商品几乎无所不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或称世界贸易,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渠道 商品要素密集性质逆转说商品要素密集性质逆转说传递是指一个国家经济的盛衰(即经济气候)如何对其他国家发生影响。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靠,各国经济的繁荣或衰退都会影响其他国家,国际贸易是各国经济活动相互传递的重要渠道。

各国经济发展通过对外贸易“传递”的过程是:⑴世界市场价格变动→国内开放部门(经营对外贸易部门)价格变动→国内非开放部门价格变动;⑵国内价格变动→产量与价格变动;⑶产量与就业变动→整个经济的变动(上升或下降)。影响“传递”的因素包括:⑴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⑵一国进出口在世界总进口值与总出口值中的比重,以及一国对某些世界性商品的供求在该种商品的世界总供给量和总需求中所占的比重;⑶双边贸易关系;⑷各国经济政策。

计算

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从“经济”的角度考察,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取决于要素的市场价格,即生产成本。依据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MarginalProduct)等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MarginalCost)的经济效益定律,要素投入的最佳比例应能实现产量一定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或成本一定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也就是说,两种生产要素须配置到二者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RateofTechnicalSubstitution)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比率(FactorPriceRatio)的程度,即:

商品要素密集性质逆转说商品要素密集性质逆转说

假定某国使用K(资本)和L(劳动)两种要素生产M商品和T商品。为了实现产量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目标,两种商品生产过程中对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都必须满足

商品要素密集性质逆转说商品要素密集性质逆转说的条件。在一个横、纵两轴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数量的直角坐标系内,满足上述生产要素最佳配置条件的要素投入比例取决于总投资和要素价格一定条件下,该国的等成本线(IsocostLine)同它可能达到的代表M商品和T商品最高产量的某一条等产量曲线(IsoquentCurve)的切点。在这两个切点上,M商品和T商品的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等于等成本线的斜率 商品要素密集性质逆转说商品要素密集性质逆转说,见下图(要素投入比例与要素价格): 商品要素密集性质逆转说商品要素密集性质逆转说

在上图中,等成本线同代表M商品一定产量的等产量曲线IM相切与M点,同代表T商品一定产量的等产量曲线IT相切与T点。从原点引出的OM射线和OT射线分别表明M商品和T商品的产量,因此又可以称其为生产扩展线(ProductionExpansionLine)。显然,OM射线在L轴上的斜率大于OT射线在L轴上的斜率,表明在该国要素价格一定的条件下,为着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该国采用密集使用资本要素的方法生产M商品,采用密集使用劳动要素的方法生产T商品。换言之,在该国要素价格一定的条件下,M商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T商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可见,两种商品生产扩展线的相互比较也表明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性质。

根据明哈斯的分析,就两国的相互比较而论,商品的要素密集性质“逆转”是不难理解的。仍假定有某一劳动要素相对丰裕的A国和另一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B国使用K和L两种要素生产M和T两种商品。而由M商品和T商品特定的生产函数决定的等产量曲线IM和IT又呈现出如以下图所示之特定的走向和形状,就一定会出现从不同国家的角度考察,M商品和T商品的要素密集性质相互“逆转”的现象。

商品要素密集性质逆转说商品要素密集性质逆转说

按照要素价格一定的条件下生产要素最佳配置的要求,劳动要素相对丰裕的A国分别在其等成本线同IM曲线和IT曲线的切点am和at上生产M商品和T商品;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B国分别在其等成本线同IM曲线和IT曲线的切点bm和bt上生产M商品和T商品。综合比较A、B两国两种商品生产中的要素投入比例,A国较为密集地使用劳动要素,而B国则较为密集地使用资本要素。A、B两国对生产方法的选定都符合它们各自的要素禀赋状况,便于发挥它们各自的比较优势。

比较A国两种商品的生产扩展线Oam和Oat在L轴上的斜率可知,A国M商品中劳动要素的密集程度相对较高,T商品中资本要素的密集程度相对较高。在A国看来,M商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T商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比较B国两种商品的生产扩展线Obm和Obt在L轴上的斜率,可以看到在B国的生产过程中,M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相对较高,T商品的劳动密集程度相对较高。也就是说,在B国看来,M商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T商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两国间M商品和T商品要素密集性质的相互“逆转”是显而易见的。

依照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原理,从由自身的要素禀赋状况决定的比较优势出发,A国出口M商品,进口T商品,B国出口T商品,进口M商品,都是天经地义的。但如两国相互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观察对方的对外贸易结构,就势必出现“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这样一种“反常”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仅就两个国家的相互比较而论,虽然商品的要素密集性质的确可能发生“逆转”,但两国间却鲜有建立在要素禀赋状况基础上的双边贸易,发生要素密集性质“逆转”的商品更多的是在第三方市场上展开竞争。世界大米生产与贸易就是一个较为有说服力的佐证。作为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美国在大米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重型农用机械、化肥、农药和其他设备、技术。东南亚的泰国、越南、缅甸等国作为传统的优质大米生产国,从它们自身的要素禀赋状况出发,则基本上是采用密集使用廉价劳动要素的方法从事大米的生产。这样,同样是生产大米这种特定的商品,在美国同东南亚国家的相互比较中,要素密集性质的“逆转”是不言而喻的。在世界大米市场上,美国生产的“资本密集型”大米遇着了东南亚国家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大米的激烈竞争。

手段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国际分工一旦形成,则又对世界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对外贸易政策是各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1.通过对外贸易,维护本国的社会制度。2.建立经济贸易集团,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争夺势力范围。3.通过对外贸易,扩大经济技术交流,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

作用 商品要素密集性质逆转说商品要素密集性质逆转说一、国际贸易是扩大总需求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种最终需求,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能够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多倍的扩大,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有力的拉动和刺激作用。

二、国际贸易是促进国际间科学技术交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应用一般都是在个别国家首先开始的,以后才通过各种渠道,主要是国际贸易,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国际贸易是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重要手段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世界经济贸易的相互依存性,对外贸易的广泛开展,使得一国经济发展回旋空间大大拓展,其抗御外部冲击和风险的能力也会大大增强,从而从总体上有利于保障经济增长的稳定性。[1]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