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金融百科

固定资产更换与改良

处理方法  固定资产的更换与改良都能为企业带来更我的未来的经济利益,在会计中均作为本支

固定资产更换与改良

出。在实践中,更换为改良很难区分。固定资产的更换与改良的会计处理方法有三种:   替代法如果被更换的固定资产部件单独记账,且不单独记账但已知其原始成本和累计折旧,则按照新的成本重新确认新的固定资产部件或固定资产,注销旧部件账户或在固定资产账户中冲减旧部件成本和相应的累计折旧,并确认损益。这是一种理想的方法,但不易操作,在通常情况下,固定资产的部件不单独记账,也无法知道其账面成本和累计折旧。   冲减累计折旧法如果固定资产更换与改良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意味着以前计提的累计折旧多提,应将更换或改良成本记入累计折旧的借方,从而达到增加固定资产净值的目的。这一方法只适应于能够延长固定资产寿命的更换和改良。   成本资本化将国家资产更换或改良成本记入一个资产账户,这一方法有一个假定,即旧部件成本通过折旧变得极小而可以忽略不计,否则将因一个部件包含两个成本价格而高估资产价值。改良支出

综述

  固定资产修理主要是为了维持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充分发挥其使用效能而进行的维护和修理。例如对机器设备进行局部检修、更换零部件、排除故障或清理设备,对房屋进行局部的修缮等。   固定资产改良是指企业为了改进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而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技术改造,使固定资产在原来基础上增添新的功能,增加了价值,延长使用年限。如对原机器设备进行改装,对房屋建筑物进行易地重建等。固定资产的改建、扩建也称之为固定资产改良。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第三十一条的规定,纳税人的固定

固定资产更换与改良

资产修理支出可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纳税人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如有关固定资产尚未提足折旧,可增加固定资产价值;如有关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可作为递延费用,在不短于5年的期间内平均摊销。

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固定资产修理,应视为固定资产改良支出:   (1)发生的修理支出达到固定资产原值20%以上;   (2)经过修理后有关资产的经济使用寿命延长2年以上;   (3)经过修理后的固定资产被用于新的或不同的用途。区别  固定资产的更换与固定资产改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价值是否升值上:   如果旧部件更换后固定资产的运行能力没有提高,称为更换,比如更换性能相同的空调系统;如果旧部件更换后固定资产的运行能力得到提高,则称为改良,比如更换性能列好更复杂的空调系统。固定资产更换与改良相当于我国会计中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或技术改造。

固定资产更换与改良

固定资产的更换与改良都能为企业带来更我的未来的经济利益,在会计中均作为本支出。在实践中,更换为改良很难区分更换分析  更新决策不同于一般的投资决策。一般来说,设备更新并不改变企业的生产能力,不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入。更新决策的现金流量主要是现金流出。即使有少量的残值 变价收入,也属于支出抵减,而非实质上的流入增加。但如果目前产品供不应求,旧设备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在考虑是否更新旧设备时,也要考虑因购买使用新设备 而带来的收入增加问题。   更新决策现金流量分为初始现金流量、营业现金流量、项目终结现金流量。   (一)、初始现金流量   1、旧设备初始现金流量=旧设备变现价值+旧设备变现价值损失抵税(或者减旧设备变现价值净收益纳税)   2、新设备初始现金流量=新设备初始投资   (二)营业现金流量   1、旧、新设备营业现金流量=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   2、 旧、新设备营业现金流量=税后净利润+折旧等非付现费用   3、 旧、新设备营业现金流量=收入×(1-税率)-付现成本×(1-税率)+折旧等

固定资产更换与改良

非付现费用×税率   (三)、项目终结现金流量   旧、新设备终结现金流量=旧、新设备残值变价收入+旧、新   设备残值变价损失抵税(或者减旧、新设备残值变价净收益纳税)   注意:折旧按税法规定年限及方法计提,决策计算期按尚可使用年限计算确定,当税法规定年限长于尚可使用年限时,少提的折旧应并入残值一并考虑所得税影响问题。方法分析

综述

  由于更新决策的现金流量主要是现金流出。即使有少量的残值变价收入,也属于支出抵减,而非实质上的流入增加。由于只有现金流出,而没有现金流入,就不宜采 用计算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来决定决策方案。由于新旧设备的尚可使用年限不同,不便采用比较两方案的总成本来判别方案的优劣,也不便采用差额分析法做出是否 更新的决策。综上,较好的分析方法是比较继续使用和更新的平均年成本,以较低的作为好方案。   固定资产的平均年成本,是指该资产引起的现金流出的年平均值。如果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它是未来使用年限内的现金流出总额与使用年限的比值。如果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它是未来使用年限内的现金流出总现值与年金现值系数的比值,即平均每年的现金流出。

举例

  例1:甲公司正考虑用一台效率更高的新机器取代现有的旧设备。旧设备的账面折余价值为150000元,其变现价值为100000元,预计尚可使用4年,预计4年后清理残值的收入为10000元,

固定资产更换与改良

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尚有5年,税法规定的净残值可以忽略不计。购买和安装新机器需要 500000元,预计可以使用5年,预计清理残值收入为12000元,税法规定新设备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按4年计提折旧,法定残值为原值的10%。由于新设备效率较高,可以每年节约付现成本110000元。公司的所得税税率为30%。如果该项目在任何一年出现亏损,公司将会得到亏损额的30%计算的所得税额抵免。   要求:假设公司投资本项目的必要报酬率为10%,计算确定是否采用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方案。   解:由于本项目新、旧设备使用年限不同,则只能采用平均年成本来确定是否采用更新决策方案。   将继续使用旧设备和采购新设备作为两个互斥的方案,且将新设备节约的付现成本作为新设备的现金流入,分别计算两方案的现金流出总现值,再分别计算两方案的平均年成本进行方案的优劣比较。处理差异  (一)两者确定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的条件不同   税法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固定资产修理,应视为固定资产改良支出:   1、发生的修理支出达到固定资产原值的20%以上:

固定资产更换与改良

2、经过修理后有关资产的经济使用寿命延长两年以上;3,经过修理后的固定资产被用于新的或不同的用途。   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划分为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和费用化的后续支出。划分的原则是:如果支出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则应将该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否则.应将该后续支出予以费用化。具体标准是:通过改良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实现了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成本等,通常都表明后续支出提高了固定资产原定的创利能力。此时.应将后续支出予以资本化。   (二)两者规定对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的处理不同   税法规定: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的.如有关固定资产尚未提足折旧。   按照固定资产的原价.加上改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后的余额确定新固定资产的价值:如有关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可作为递延费用.在不短于5年的期间内平均摊销。   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改良净支出应增加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