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金融百科

第三利润源理论

什么是第三利润源理论   第三利润源理论来自于日本学者西则修的著作,“第三利润源”是对物流潜力及效益的描述。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是原材料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资源领域。   原材料资源领域起初是廉价原材料,燃料的掠夺或获得,其后则是依靠科技进步,节约原材料消耗,原材料节约代用,原材料综合利用,原材料回收 利用,乃至大量人工合成原材料资源而获取高额利润,习惯称之为“第一利润源”。   人力资源领域起初是利用廉价劳动力,其后则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人力资源消耗,或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来降低劳动耗用,从而降低成本,或通过提高劳动力的练习程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利润,这个领域习惯称之为 “第二利润源”。   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利润源”。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就是合理组织产供销环节,将货物按必要的数量以必要的方式,在要求的时间内送到必要的地点,就是让每一个要素、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最好。   我国的很多企业和一些研究学者在引用这一概念时,忽略了其利润的来源,以为物流可以像生产企业一样直接创造利润。其结果作为物流的需求方则不断要求物流供给方降低价格,压低成本,以减少物流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最终导致我国物流价格非凡是干线运输和仓储价格连年下降,直接影响了物流对GDP贡献,使得很多国有大型物流企业退出这一领域,或将物流设施设备转租给个人经营,使物流企业的规模逐渐减小。 第三利润源理论渊源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权威物流成本研究学者西泽修先生1970年提出的“第三利润源”说,早在1979年就被原国家物资总局组织的赴日考察团带回我国,在该代表团考察报告中对此有过介绍。   西泽修教授在他的著作《物流--降低成本的要害》中谈到,企业的利润源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经营重点的转移而变化。日本1950年因朝鲜战争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很快实现了企业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当时日本正处于工业化大生产时期,企业的经营重点放在了降低制造成本上,这便是日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经营的第一利润源。然而,依靠自动化生产手段制造出来的大量产品,引起了市场泛滥,产生了对大量销售的需求。于是,1955年从美国引进了市场营销技术,日本迎来了市场营销时代。这一时期,企业顺应日本政府经济高速增长政策,把增加销售额作为企业的经营重点。这便是日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经营的第二个利润源。1965年起,日本政府开始重视物流,1970年开始,产业界大举向物流进军,日本又进入了物流发展时代。这一时期,降低制造成本已经有限,增加销售额也已经走到尽头,切望寻求新的利润源,物流成本的降低使“第三利润源”的提法恰恰符合当时企业经营的需要,因而“第三利润源”说一提出,就备受关注,广为流传。西泽修教授“第三利润源”说原书见下图: Image:第三利润源.gif   西泽修教授在书中还谈到,当时他提出"第三利润源"时,是受一个再度公演的闻名电影《第三个男人》的启示,因为"第三"隐有"未知"的含义,所以才把降低物流成本说成"未知的第三利润源"。   西泽修教授的"第三利润源泉"说,不仅推动了当时日本物流的发展,也对我国和亚太地区的物流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