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黄金期货

75基点加息怎么看?来自华尔街一线的解读:别慌!

  75基点加息怎么看?来自华尔街一线的解读:别慌!

  华尔街见闻 朱雪莹

  但也有不同声音:美联储意识到通胀严重性,仍会坚持激进加息,美国经济会被拖入衰退,风险资产将直面风暴。

  超预期通胀后随之而来的便是超预期加息,单次加息75基点直接创下自1994年以来的近三十年最大幅度,利率已经来到2020年3月疫情爆发前的高位水平。

  眼下市场对此次“非常态”加息众说纷纭:75基点加息会持续吗?经济衰退会真正上演吗?资本市场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以下为众机构分析师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冷静派

  这些分析师认为市场能够消化激进加息,呼吁大家不要惊慌,并且美联储不会持续激进。

  摩根士丹利旗下E-Trade的投资策略董事总经理MikeLoewengart表示市场虽会波动,但投资者应要坚持,并且不要惊慌:

虽然在两周前,我们可能还认为加息75基点是不可能的,至少在短期内不会上演。但随着通胀加剧,很明显美联储需要采取更积极的方法。随着我们在本周进入熊市,市场可能已经消化了超预期加息。

但是这并不是表示更大幅度的加息会吓到投资者。请记住,随着我们经历不断变化的货币政策,随着市场消化新常态,我们可能会继续看到市场波动。在波动的浪潮中不要惊慌,要坚持你的投资策略。

  巴克莱银行分析师Ajay Rajadhyaksha认为7月会恢复到50基点加息:

75个基点是一个强有力的举措,但鉴于我们在经济发展和楼市情况,我们相信美联储不需要再次宣布这样的措施,我们认为美联储会在7月加息50个基点。

  第二类:紧缩派

  一些分析师认为美联储的激进之路不会就此停止,美联储真正意识到通胀是一个重大问题,大幅度加息仍在路上。

  金融投资机构AlphaTrAI的首席信息官Max Gokhman表示未来会进一步加息:

首先,现在显然是一场疯狂的小规模拔河比赛,其中空头正在获胜。我认为政策利率预测从上次会议的1.9%上调至3.4%表明了美联储的鹰派立场。不仅因为此举本身,而是它表明如果数据继续变化,美联储可以很快变得更加鹰派——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未来会议上进一步加息。

  金融研究中心Schwab Center首席固定收益官Kathy Jones表示:

市场预期7月会议将再加息75基点,9月可能会有所放缓,但我认为,尽管鲍威尔可能表明了这种计划,但我认为他也会尝试让事态更加‘开放’。

  彭博首席经济学家Anna Wong表示,美联储开始意识到通胀的严重性,会发出更紧缩的信号:

FOMC的超大规模加息是在经济出现降温迹象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反映了美联储对近期通胀预期上升所发出的警告。鲍威尔决心不再重蹈Arthur Burns的覆辙,他曾在1970年代工资-价格螺旋式上升期间担任美联储主席。随着自1994年以来单次会议上的最大幅度加息——以及即将出现的更紧缩信号——彭博经济研究所认为,美联储已经处在快速追赶的位置......

最新的SEP预测比过去更为现实,这表明官员们已经摆脱了物价压力会自行解决的“完美通货紧缩”的世界观。官员们现在似乎承认通胀是一个真正的问题,他们越来越认识到并接受紧缩货币政策所带来的成本。

  第三类:担忧派

  在上述基础上,另一些分析师重点阐述了激进加息的影响,认为美国经济将放缓,风险资产将面临冲击,而之后美联储甚至将被迫开始降息。

  宏利资产管理公司宏观策略全球主管Frances Donald表示,美联储激进加息后会启动降息,而且就在明年:

今天的关键是美联储正在赶上市场的想法:提前加息推动失业率上升,然后在2024年降息。美联储很乐见加息至经济疲软,随后启动降息......我们预计宽松周期将在2023年就会启动,而不是2024年。

  投资机构Principal Global Investors首席全球策略师Seema Shah表示,痛苦早晚会来临:

市场非常担心加息100个基点,而75个基点已被完全消化。所以今天的决定并没有带来负面冲击......一旦(通胀)数据开始以更快的速度上冲,股市可能会再次下跌,而信贷市场肯定会面临更大的痛苦。无论你怎么看,痛苦不是在今天就是在明天。

  投资机构US Global Investors的首席交易员Michael Matousek表示,投资者可能会在经济衰退前“落袋为安”:

投资者将改变他们的策略,不再买入势头强劲的股票,而是寻找下跌个股并尝试进行风险管理,我们已经无法乘上美联储的东风。更高的利率是调节通胀的必要措施,困难在于降低通胀的唯一方法是让经济放缓,我们知道投资者可能会在经济放缓之前抛售风险资产。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