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新华财经调查】“妖镍”冲击波:后期市场可能继续大幅波动

  伦镍16日开盘跌停,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暂停镍市场交易。业内分析认为,市场面临的交割品短缺等问题短期仍未有明显改观,不排除后期市场可能继续大幅波动。

  除了“伦镍事件”,此前的负油价、中航油等众多逼仓事件中,国内企业都深度卷入其中,在海外衍生品交易中,国内企业缘何屡屡“被动”?“伦镍事件”给国内市场和投资者带来哪些启示?记者进行了调查。

  市场仍面临不确定性

  “目前市场都在关注开市后的价格怎么走?”光大期货研究所有色金属总监展大鹏表示,如果恢复交易前能协议平仓部分头寸,可能市场预期这一极端事件逐步会得到平息,但现在看来,多空双方的分歧不小,不排除恢复交易后交易所还会出台相关的风控措施。

  “涨停或跌停都不意外。”对于重新开市后市场的表现,国信期货研究咨询部主管顾冯达也表示,由于多空双方似乎对协议减仓的兴趣不大,多空双方持有的巨量仓位状况可能会继续引发“对峙”。“短期来看,由于交割品的缺陷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主导权依然在多头,空头方则需要的是时间,毕竟当前的价格偏离基本面,长期来看,价格存在回归的强大动能。”有业内人士指出。

  据伦敦金属交易所公告,此前暂停的镍交易将于当地时间16日恢复,从16日起,镍期货的每日价格变动幅度上限设定为5%,而从15日起,其他基础金属的每日价格变动幅度上限设定为15%,此外,伦敦金属交易所还要求交易商上报镍的头寸。

  同时卷入事件的青山集团也发声明称,公司已与期货银行债权人组成的银团达成静默期协议,各参团期货银行同意不对青山的持仓进行平仓,或对已有持仓要求增加保证金,青山集团应随着异常市场条件的消除,以合理有序的方式减少其现有持仓。

  此前的3月7日和3月8日,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镍期货价格突然大幅暴涨,市场报价从不足每吨3万美元升至10万美元附近,尽管事后交易所取消部分时段交易,收盘价格也接近每吨5万美元。“如此巨幅波动的行情,绝非基本面可以解释,也绝非俄罗斯镍突然无法参与交割可以解释。”上海一家期货营业部负责人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实际上在3月7日“妖镍行情”被引爆前,多空双方的攻防战早已开始。2022年以来,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镍仓单持有越来越集中,到1月中旬,某一巨头持有的伦敦金属交易所镍仓单比例高达90%,市场即预期镍市场可能现“大行情”,伦敦市场以及上海市场的镍期货价格持续走高,1月20日,上海市场镍期货受伦敦市场的带动一度涨停,到1月21日,伦敦市场年内来已累计上涨近17%。

  而1月24日,市场上一则“印尼青山园区首批高冰镍产品集港完毕,正式装船发运中国”的消息让伦敦、上海两地市场大幅回调,当日上海市场镍期货主力合约随之跌停,但随着俄乌局势趋紧,以及通胀担忧升温,市场的“天平”再次偏向了多头方,到3月7日前,伦敦市场3个月期镍价已从价格回调后的每吨2.2万余美元,升至每吨2.9万美元上方。

  交易所、产业、空方多输

  此前市场猜测“发难”的多头方为嘉能可等贸易巨头,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利用规则大幅拉涨的很可能是海外对冲基金。“在大宗商品领域,包括嘉能可、维多、摩科瑞等众多贸易巨头影响巨大,但不少贸易巨头不仅参与精炼金属的贸易,也涉足矿产品等市场,其整体的持仓中不仅有多头,也会有空头,因此‘制造’市场价格的巨幅波动对其自身并不十分有利。”

  价格突然暴涨,持有空单的企业或机构无疑会压力巨大,但价格的暴涨暴跌,交易所、产业投资者以及参与市场的各方机构,无一不是输方。

  作为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成立至今已140余年,由于充裕的流动性和强大的市场惯性,至今仍对全球的有色金属生产和销售产生重要影响。

  “伦敦市场不同于国内期货市场,伦敦金属交易所更像是远期合约市场。”重庆高级金融研究院院长章如铁认为,早期智利的铜运送到伦敦大概需要3个月时间,所以至今伦敦市场的3个月期合约仍是金属市场交易的主力,包括铜、铝等产业链更多也以3个月期价格作为定价的基准。

  然而随着镍价暴涨,伦敦市场的公信力和事后的处置都受越来越多的质疑。除了一些对冲基金对取消部分交易不满,表示将重新考虑伦敦市场的交易外,业界也深思大幅波动的价格还能否继续作为行业定价的基准。

  “伦敦市场不设涨跌停板,也没有大户持仓相关限制。”期货业内专家表示,此次镍价大幅上涨,正是资金利用这一漏洞在极端环境下极限施压的结果,而在镍价暴涨前,伦敦市场也并未对俄罗斯镍无法参与交割的极端状况做出相应调整。

  目前,伦敦金属交易所只取消了3月8日的交易,对于此前3月7日暴涨的交易仍予以认定。“3月7日的交易被认定为有序,也不能表明当日的交易可以合理反映基本面情况。”中信建投期货研究员王彦青认为。

  由于此前镍行业大多运用伦敦价格作为定价基准,市场的暴涨后停滞状态引发的连锁反应已开始出现,尤其是现货贸易几近停滞,市场的观望氛围浓厚,而国内进口原料价格较高,产品价格较低的状况,甚至让部分企业开始减产,等待更明确的方向指引。

  “两面”青山:行业引领者?金融狙击者?

  随着“伦镍逼仓”事件持续发酵,持有空头套期保值仓位的青山集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家低调的不锈钢巨头被更多公众所熟知,但在产业圈和金融市场,青山却带给这些群体不同的印象。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以不锈钢起家的青山集团,无疑对不锈钢和新能源产业做出巨大贡献,特别是产出大量的优质不锈钢产品,对降低不锈钢消费的门槛,和其海外扩张拥有的巨大镍金属资源,对降低新能源产业链上的成本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青山之所以建大量的空头仓位,除了自身产出镍需要在高位卖出进行套期保值外,其本意也是从长远来看,通过技术等进步,镍的价格会持续下降,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降低下游新能源电池的成本,推动新能源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业内人士指出。

  据介绍,青山集团目前的不锈钢生产基地遍布福建、广东、浙江等国内沿海地区,海外则在印尼、印度、美国和津巴布韦等都有布局,拥有印尼莫罗瓦利工业园区(IMIP)、印尼纬达贝工业园区(IWIP)、印度古吉拉特工业园区、津巴布韦中非冶炼生产基地等8大生产基地。

  而在镍铁领域,青山集团下属的青拓集团已形成年产180万吨镍合金的生产能力,国外的印尼青山园区等地总产能超过每年350万吨。青山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其镍产量达60万吨,预计2022年将达到85万吨,到2023年跃升至110万吨。

  在业内专家看来,青山集团对产业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打破了镍产业链的二元结构。据我的钢铁网分析,镍的消费端中,一是在传统产业中镍是制造不锈钢的必需原料,二是在新能源产业中镍是制造新能源三元锂电池的重要原料,但两者对镍原料的形态要求却不同,特别是随着印尼镍资源的开采越来越成为全球镍资源开发的核心,主要用于新能源领域的硫酸镍相比用于不锈钢的镍生铁溢价越来越大。

  我的钢铁网测算,2021年硫酸镍对镍生铁平均溢价接近每金属吨3万元。而青山集团研发的高冰镍产线投产改变了新能源领域镍原料的组成结构,其经济性优势可使其超越镍豆成为硫酸镍重要的原料,高冰镍就成为镍重要的流通产品之一。

  不过在期货市场,业内人士也介绍,青山集团凭借自身的产业优势和信息优势在市场也时常运作“凶猛”。比如2019年上半年,在市场普遍看跌镍价时,凭借印尼提前禁止矿石出口的消息“大量”做多,一度期望通过提取伦敦市场大量仓单来逼迫空方认输。

  “妖镍”启示:国内定价影响力VS金融资本监管

  值得一提的是,“伦镍逼仓”事件中的青山集团,不是国内第一家在海外市场被“瞄准”的企业,此前包括株冶锌巨亏、中航油套保亏损等事件,国内企业也都是“受害者”,缘何国内企业频频“折戟”海外衍生品市场?“妖镍”事件给国内参与者带来哪些启示?

  “这一事件暴露我国部分企业在境外运用相关金融工具时,风险管控意识还有待加强。”对此,北京安泰科首席专家徐爱东撰文认为,中资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海外投资的资产套期保值需求也会逐渐增加,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和产融协同时,还要充分完整准确的把握期货交易规则,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

  其次仍需有序开放企业的境外风险管理交易。业内专家介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国内企业频繁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损失惨重,随着监管层对海外交易的监管收紧,目前仅数十家有许可去境外从事场内或场外金融衍生品的交易。

  “大量没有许可的企业,主要是通过成立离岸公司,参与到海外市场。”业内人士透露,离岸企业的风险并没有降低,实际上还无法避免其风险爆发对国内企业的影响。

  “当然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最关键的还是发展国内市场和生态。”在包括期货专家常清等业内分析人士看来,伴随国内市场“引进—吸收—创新”发展,衍生品已逐渐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包括在风控、交易、结算等环节,基本已建立起借鉴国际市场、适应国内市场实际的规则。

  以镍交易为例,在业界专家看来,“伦镍逼仓”事件之所以发生,主要是市场对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以及突发因素缺乏提前的应对,导致在交割上,短期内空头无法拿出足够多的符合标准的镍交割品,使多头抓住规则漏洞“发难”。

  “而在国内市场不太可能出现类似状况,一方面国内市场有完善的限仓制度和涨跌停板制度,另一方面市场的流动性也较充裕,不太可能存在逼仓的技术条件和环境。”上述期货营业部负责人指出。

  此外,一些专家也指出,推动企业和投资者正确运用衍生品工具,也还需加大投资者教育力度,同时也需加强对冲基金等金融资本的监管。“从大宗商品的交易看,发生爆仓事件的频次已经越来越高。”章如铁表示,在这一市场环境中,企业就需要更强大的风险控制能力。

  “而在历次受损事件中,对冲基金基本是挥之不去的‘阴影’。”有业内人士也指出,这一事件无疑也对国内市场提出要求,随着国内市场逐渐开放和国际化,对对冲基金等“凶悍”的金融资本的监管仍需重视。(完)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