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年内逾百家上市公司因“股权激励注销”回购 员工离职和业绩未达标是主因

  近期,不少上市公司纷纷发布回购方案实力“护盘”。

  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2日,年内共有236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预案,其有102家上市公司回购股票原因为“股权激励注销”,占比超40%。仅3月份以来就有110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预案,其中35家企业因“股权激励注销”回购,员工离职和业绩未达标是股权激励注销的主要原因。

  员工离职和业绩未达标成主因

  年初至今,已有逾百家上市公司因“股权激励注销”回购股份。《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相关人员离职以及业绩未达预期为主要原因。

  亚普股份和飞亚达注销回购股份的原因就包括相关激励对象离职,不再符合激励条件。也有公司因为激励对象个人绩效考核未达到完全解除限售条件,按规定公司对其已获授但尚未解除限售的限制性股票进行回购注销,比如甘咨询。

  因业绩不达标而回购股份的公司也不鲜见。中新赛克就因未达到解除限售条件以及员工离职原因,拟回购注销123.85万股,其中不符合解除限售条件的限制性股票数量为107.97万股。按照公司业绩考核要求的规定,第二个解除限售期的业绩考核目标为:2021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3.5%,且不低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75分位值水平;2019年至2021年净利润平均值相较于2018年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50%,且不低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75分位值水平;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不低于90%。

  而公司实际业绩水平是:2021年净资产收益率是3.23%,2019年至2021年净利润平均值相较于2018年净利润增长率为-2.77%。公司业绩实际完成水平与目标相去甚远。

  “股权激励失败往往也意味着上市公司当前缺乏盈利能力,或者内部团队人心不齐,释放了不佳信号。”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说道。

  “回购热”下避免忽悠是关键

  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A股公司股份回购后主要有两种处理方式:注销或者用于员工股权激励。“股票回购用于股权激励和回购之后注销,都有利于维护股价和提振市场信心”,“上市公司因‘股权激励注销’而回购股票,除了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与维护股价的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利益捆绑式的员工激励,从而利好公司的可持续发展。”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回购热中,一些投资者开始在互动平台上催促公司注销回购股份。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留言:“贵司用闲置资金买理财,是不是可以用来回购公司股份注销,缩小股本,提升公司业绩更为合适呢?况且也顺应证监会鼓励上市公司回购政策。”

  投资者对于股权注销的期盼其实不难理解,“如果回购只用于公司的股权激励或员工激励而不注销的话,就只是减少了市场中的流通盘并不会提高公司的EPS.回购股权用于员工激励,能否起到激励效果还要看具体的激励方案。但如果是用于注销,就有利于增厚EPS,对股价而言也会形成正面利好。”前海开源基金董事总经理杨德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杨德龙还表示,要重点关注回购的数量、金额等,避免“忽悠式”回购,或者是宣传的多最终落实的少。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