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专家:支持国际长期资本开展绿色投资 有利于优化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环境

  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鼓励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展绿色融资,支持国际金融组织和跨国公司在境内发行绿色债券、开展绿色投资。

  “近年来,中资企业在境外发行绿色债券数量和规模均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尽管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境外发行绿色债券数量和规模一度显著降低,但在2021年,境外绿色债券发行又呈现突飞猛进式增长。”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一带一路”中心副主任汤盈之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中资企业在境外共发行66只绿色债券,同比增长247%,总规模约229.9亿美元,同比增长170%。截至2021年末,我国企业在境外累计发行绿色债券144只,发行规模约合613.2亿美元。

  东方金诚绿色金融部助理总经理方怡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鼓励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展绿色融资,将充分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机制,引导国际长期资本投资我国绿色低碳产业,促进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支持国际金融组织和跨国公司在境内发行绿色债券、开展绿色投资,有利于我国优化绿色金融市场环境、促进绿色金融领域的能力建设,同时学习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撬动民间绿色投资,绿色引领,互利共赢。”方怡向说。

  汤盈之表示,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在大陆境内发行的绿债又称绿色熊猫债,是一种用于支持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的人民币计价债券。

  近年来,中国绿色熊猫债市场在探索中不断前进。2016年,北控水务集团在上交所成功发行全国首单绿色熊猫债券,发行期限8年,票面利率为3.25%。同年,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成立的多边开发机构——新开发银行发行了一支票面利率为3.07%的五年期绿色熊猫债,在中国在岸债券市场筹集了30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金砖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项目。2021年,匈牙利发行了首只10亿元人民币的绿色主权熊猫债。

  谈及如何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时,方怡向表示,要加强绿色金融监管领域的合作和协调,推动国际合作和标准互认。各地区绿色金融标准的不一致,将增加跨境投资主体承担多重认证的额外成本或拟投资绿色标的不被认可的风险。因此,不同地区监管部门有必要探索如何强化绿色金融标准的可比性、可兼容性和一致性,争取做到绿色金融产品互认,降低绿色资产跨境交易的成本。

  “同时,深入推进ESG责任投资理念,完善ESG信息披露体系建设。”方怡向建议,加速普及ESG责任投资理念,对于提升新兴市场上市公司质效、加快新兴市场融入世界经济步伐、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我国要深度参与国际ESG信息披露准则建设,提升ESG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并借助ESG评估提升ESG投资实践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能力。加强ESG交流合作推动绿色金融开放发展。

  “绿色金融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趋同有利于破除跨境绿色交易屏障,促进市场双向开放,优化绿色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标准制定,加强‘一带一路’国家绿色标准对接。中欧牵头完成的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是此方面探索的重要一步。”汤盈之表示,未来,在“走出去”方面,建议加强关于中资机构境外发行绿债的能力建设,并针对一些境外评级相对较低的中资主体匹配以适当的增信支持,以满足国际绿色债券市场发行要求,降低发行成本;在“引进来”方面,进一步完善国内绿色熊猫债券市场操作指引、信息披露制度和外部第三方认证规范,并建议增强境内外交易所互联互通机制的建设。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