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创新引领下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创新高

  6月25日,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召开,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奋力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关键之年。

  生物医药创新关乎人民健康,而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最根本的体现和保障。自2019年年末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不仅导致数千万人口死亡,还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性凸显,也成了很多国家和城市的战略性产业。在上海,生物医药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2021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为7617.14亿元,约占上海当年GDP总量的六分之一,创下历史新高。

  作为一个知识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型的新兴产业,生物医药被认为是21世纪极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产业,其对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参与国际竞争等都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上海的各项政策正在助力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而张江药谷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就是上海生物医药的缩影。

  “1+5+x”布局下产业规模超7000亿

  “1+5+x”产业空间布局完成。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市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上海市三大重点产业之一。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下,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已逐渐形成了以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为轴心,以临港新片区精准医疗先行示范区、东方美谷生命健康融合发展区、金海岸现代制药绿色承载区、北上海生物医药高端制造集聚区和南虹桥智慧医疗创新试验区为依托的“1+5+x”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

  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7000亿元。根据上海市统计局数据,2021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为7617.14亿元,约占上海当年GDP总量的六分之一,创下历史新高。数据还显示,2017-2021年五年间,上海市生物制造业产业规模逐年增长,均超过1000亿元,其中2020年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产业规模实现1416.61亿元,产业规模同比增长7.3%;2021年生物医药产业中的制造业部分产值为1712亿元,同比增长12%,超过工业整体增幅。

  目前已有6066家生物医药企业。上海市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21年底,上海市共有6066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同比增长率接近100%,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数量的14.51%。

  医药从业人员超24万。截至2021年,上海生物医药从业人员超过24万,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和创新药人才占全国的1/4.全球排名前20的药企中,有17家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14家将研发总部或创新中心设在上海,5家将生产中心设在上海。

  生物医药产业链完备。具体来看,其上游为基础生物技术的研发以及原材料生产;中游为生物医药生产,包含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试剂等;下游为消费终端,销售渠道医院、诊所、药店、养老院、线上APP等。截至2021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链已比较完备,上游原料药企业包括迪赛诺、艾力斯等;中游企业包括单克隆抗体研发的君实生物、罗氏、安进生物等,疫苗企业包括默克、斯微等,重组蛋白制品企业如礼来、拜耳等;此外,还包括很多医疗器械企业以及CRO/CMO/CSO企业入驻,产业链已日趋完善。

  上海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不断加强。据统计,上海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从2017年的5144所增至2021年的6317所。2016年-2021年,卫生技术人员由21.72万人增至23.96万人,家庭医生“1+1+1”累计签约人数从130万余人增至864万余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21年,全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达到84.11岁;孕产妇死亡率1.60/10万;婴儿死亡率2.3‰,三大健康指标连续十多年保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张江药谷赋能本土创新

  成果斐然的上海生物医药,依然在不断改进。根据《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能级将显著提升,其在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初步建设成为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地。

  过去五年,张江药谷成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缩影。张江培育的一类新药上市数量近全国三分之一,目前拥有在研药物品种超过600个,1类新药占比超过50%。在张江,集聚1400余家生物医药创新主体,全球医药10强有7家入驻;全球医药20强在张江设立9家开放式创新中心;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近三分之一将研发布局张江。

  回溯发展历史,2016年6月27日,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在张江药谷挂牌成立;2017年5月,上海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日前正式投入试运行,实施“关检一体化”后,张江企业的通关时间,将从过去的平均两三天缩短到当天就能完成通关手续;2019年4月,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成立,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研发能力领跑全国。2020年12月2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正式挂牌。

  如今,在全国各地“药谷”层出不群的背景下,上海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制定的目标是“中国药谷”。作为药谷,意味着政府要投入重金,土地、人才、产业基础等配套政策也要跟得上。

  截至目前,张江已经探索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和公共实验平台,现已形成“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孵化链条,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助推一批创新企业药物研发模式创新,越来越多的创新企业在张江诞生和快速发展。

  目前,已超过35家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2020年融资额超过320亿元,比2019年的110亿元增长近3倍,2021年前三季度融资额已超270亿元。

  中科院药物所、国家新药安评中心、复旦大学药学院、张江药物实验室、蛋白质设施等30多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张江。已建或拟建的生物医药相关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超过10家,包括JLABS 上海、罗氏中国加速器、默克-张江AI医疗创新实验室、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红杉数字智能产业孵化中心、微创奇迹点孵化器等。

  张江集聚超过7万生物医药从业人员,在新药研发、工艺开发、质量管理、商业流通等环节集聚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并拥有中国1/4的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院士。

  张江赋能了最具创新性的制度突破,贯穿研发创新、审评审批、产业化等产业发展的多个环节,包括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创新药物及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生物医药试验用研发材料便捷通关等多项制度创新。2020年12月2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正式在张江科学城挂牌。创新审评制度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创新服务发展在这里落地实现。

  张江的创新溢出,正在全球范围实现新一轮产业布局和突破。以张江为公司总部的生物医药企业在长三角地区辐射溢出项目超过200个,张江企业在全球开展的创新药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项目超过50个。国际化创新布局提速,张江企业跨境License-out日趋活跃,2020年全年张江跨境医药技术许可交易量占全国的比重近30%,也创下了单项合作潜在价值近30亿美元的纪录。

  经过5年的不断努力,如今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综合实力已经位居全国第一,企业总数、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数、独角兽企业数、上市企业总数、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药物临床试验数量、CDE药品受理总数、上市二三类医疗器械数量等8项指标全国领先。

  原创新药勇立潮头求突破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楼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过去几年间,张江药谷内缔造了诸多中国首个乃至全球第一。比如,和记黄埔医药的一类新药呋喹替尼上市,是首个在国内自主研发的抗肿瘤新药;再鼎医药的尼拉帕利上市,是全球第一个获批的适用于所有铂敏感复发卵巢癌患者的PARP抑制剂;君实生物的一类新药重组人源化抗PD-1单克隆抗体获批上市,成为首个上市国产PD-1产品等。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浦东新区作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要素和人才资源最聚集的区域,诞生了全国15%的原创新药和10%的创新医疗器械。“十三五”期间,浦东新区率先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目前已经成为新的《药品法》、《医疗器械监管条例》的核心条款。“十四五”期间,浦东依然在进行制度创新。

  楼琦介绍道,从仿制药走向创新药,张江研发正在创造全国或全球多个“第一”的纪录。比如,首个中国自主研发的PD-1单抗药物特瑞普利(拓益@)、首个中国自主研发和首批MAH品种的抗肿瘤新药呋喹替尼(爱优特@)、首个国产生物类似药利妥昔单抗(汉利康@)、首个中国CAR-T细胞治疗药物阿基仑赛注射液(奕凯达@)、首个中国1类生物制品CAR-T细胞治疗药物瑞基奥仑赛注射液(倍诺达@)、全球首个覆盖所有部位来源神经内分泌瘤疗法且具备抗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双重机制的中国原创药物索凡替尼(苏泰达@)、全球首个获批并首个获准进入全球市场的新冠病毒检测产品、国内首个批准上市的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

  说到药品研发,就不得不提到“医药一哥”恒瑞医药。被问及上海之于恒瑞医药的意义是什么?该公司在接受《国际金融报》健康频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是恒瑞医药在全球战略布局的重点,上市之初,公司就在闵行成立上海恒瑞,打造创新药研发中心及高端制剂生产基地,从事新药发现、前端开发、新药技术项目引进及转让等工作。

  近五年来,恒瑞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已上市创新药10款,位居国内同行业前茅,另有60余个创新药正在临床开发,250多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具体来看,首先就是研发投入逐年增加。数据显示,2017年-2021年,恒瑞医药研发投入分别为17.59亿元、26.7亿元、38.98亿元、49.89亿元和62.03亿元。2021年累计研发投入比上年增长24.34%,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3.95%,创公司历史新高,位居行业前列。其次,经过多年发展,恒瑞医药打造了一支5400多人的规模化、专业化、能力全面的全球研发团队,在多个疾病研发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都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同时,恒瑞医药前瞻性地广泛布局多个治疗领域,并逐渐向纵深发展,目前公司在肿瘤领域有丰富的研发管线,覆盖激酶抑制剂、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肿瘤免疫、激素受体调控、DNA修复及表观遗传、支持治疗等广泛研究领域。此外,公司还加快推进早期研发与转化医学建设,以高质量的内部数据支持早期开发策略选择;建立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一流的新技术平台,如蛋白水解靶向嵌合物(PROTAC)、分子胶、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双/多特异性抗体、基因治疗、mRNA、生物信息学、转化医学等,为创新研发提供强大基础保障。

  2021年,公司产品氟唑帕利胶囊、海曲泊帕乙醇胺片、注射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等9款药品相继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至此恒瑞进入国家医保的药品总数已达85个,绝大多数已上市创新药进入医保。同时,恒瑞医药产品已进入超过40个国家,还在继续加快开拓全球市场并重点关注新兴市场。

  资本助力生物医药群集科创板

  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同年7月22日,首批25家科创企业当天集中上市,发展至今,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从首批的25家到如今的428家,总市值已破5万亿……

  2021年,科创板生物医药集群迅猛发展,从57家扩容至93家。以新冠检测、创新药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在产品商业化、抗击疫情方面持续发力。其中,剔除15家未盈利药企后,78家科创板生物医药公司中有70家实现收入增长,占比超过90%,56家实现归母净利润增长,占比72%。

  截至目前,科创板共上市426家企业,其中生物医药公司总计86家,占科创板所有上市公司比例超过20%。而在这些生物医药公司中,主要包括医疗器械(37家)、创新药(18家)、生物制品(9家)、化学制剂(8家)、医药研发服务(8家)、生命科学产业链(6家)六大细分领域。其中医疗器械不管是数量还是占比,均排名第一。

  根据IT桔子的统计,2015-2021年间,上海的生物医药投融资事件数及投融资金额均呈现明显的波动增长态势。2021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投融资事件数为154起,投融资金额达到358.33亿元。

  进博会助力跨国药企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迈进,跨国医药企业在上海市场的布局范围也在加速,这一切成果从进博会的成功举办可以一窥。

  自2018年起,多家全球著名的跨国制药企业从首届进博会起就是常驻参展企业,每年的11月,他们携多款最新药物和器械来到展会,展示自己的研发实力。

  2018年,上海首届进口博览会共计吸引5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超过100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参展企业包括罗氏、阿斯利康、强生、赛诺菲、拜耳、飞利浦、美敦力、诺和诺德、赛默飞等,这些全球医药行业巨头展示众多前沿高新科技产品,全世界最小的心脏起搏器、全世界最薄的血压仪、全世界最快的免疫分析仪、全球首台婴幼儿专用核磁共振仪等新技术新产品将一一亮相。

  如今5年过去,进博会已经作为国际化开放交流平台,为外资医药企业创新产品提供了早日进入中国、造福中国患者的机遇。连续多年举行的进博会也让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信心满满。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入推进“健康中国”的重中之重。虽然疫情肆虐全球,但是第四届进博会依然有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参展商亮相企业展,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招展进入了高潮,报名企业达到138家。

  而说起进博会近年来的机遇,辉瑞在接受《国际金融报》健康栏目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19年起,辉瑞已经连续三年参展进博会。2022年,辉瑞将以更大投入参展第五届进博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辉瑞植根中国的信心和积极融入中国经济发展的决心。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和商业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进博会强大的溢出效应让包含辉瑞在内的众多外资企业受益匪浅。辉瑞自首次参加进博会以来,展示了诸多亚洲首秀、中国首展的创新产品,其中的多款展品经过加速审评审批变成了商品,为中国患者带来了福音。

  具体来看,2019年辉瑞在进博会首秀的舒坦明和维万心在2020年成功获批落地,并于2021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通过进博会的平台,辉瑞实现了展品变商品,并且快速推进可及,让产品真正惠及中国患者。

  自辉瑞1989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已扎根中国30余年,成为在华主要的外资制药公司之一。目前,辉瑞在华有五大领域创新产品上市,包括肿瘤、疫苗、抗感染、炎症与免疫、罕见病等多个领域的处方药和疫苗。

  在中国,辉瑞在积极引进突破性创新药物的同时,致力于本土研发,持续加大在中国的创新研发投入,促进本土研发能力、体系、技术专利和文化的提升,在加快满足国内医疗需求的同时,协同业界在中国创建一个世界水平的、属于全球研发共同体的一部分的生物制药研发生态环境。

  2020年,为助力加速中国研发的全球化进程,辉瑞提出“两个80%”战略,即到2022年,实现中国参加超过80%的全球早期以及关键临床研究;其中80%的项目做到同期申报并最终能够引入中国,让中国尽早并且更多地参与辉瑞全球整个研发管线生命周期的各项活动,尤其是早期的临床研究项目。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