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振兴县中关键之举:今明两年坚决压减普通高中跨区域招生计划

  在教育事业中,普通高中教育具有十分显著的战略地位。教育部7月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专门介绍十年来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成效。

  2021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4%,比2012年提高6.4个百分点。普通高中财政性教育经费2021年达到4666亿元,增幅比2012年超过1倍。

  围绕实现科学选才和促进教育公平,普通高中考试招生制度逐渐完善。属地招生和公民办学校同步招生政策在各地落地,优质普通高中学校50%以上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

  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有几个关键的着力点,比如振兴县中、治理大班额等,看似是具体的办学问题,实际上牵涉教育体制机制整体运行。

  “我们最近分析了各地的情况,特别是强化了招生计划管理,坚决压减跨区域招生计划总量,特别是民办学校跨区域招生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发布会上说。

  加强招生统筹管理

  去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为什么把县中作为“十四五”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重点?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发布会上介绍,“在一个县里,县中是最高学府,也是连接城乡教育的枢纽,既肩负着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同时又牵引着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寄托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学生接受更好教育的美好期盼。”

  中办、国办今年5月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也提出,全面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条件。

  “如果一个县的高中发展不好,这个县的义务教育也很难发展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高中生源走了,义务教育的生源也要流失。”吕玉刚说。

  一段时期以来,县中面临生源流失的困境,因此需要加强招生统筹管理。

  吕玉刚介绍,“普通高中的招生立足于属地,对一些特殊类型招生,可能在一个县内生源存在不足问题,可以适当扩大到市域内,但是总体上还是要落实属地招生要求。坚决遏制县中优质生源过度流失,坚决遏制一些学校跨区域特别是跨市域、跨县域争抢生源的问题。”

  据报道,今年5月以来,河北省张家口市、邯郸市、秦皇岛市等地纷纷取消了部分衡水民办高中2022年在当地的招生资格。原因均为2021年存在违规超计划招生问题。长期以来,在高升学率的招牌下,衡水市出现了大量民办高中,在全省范围内掐尖生源,破坏了当地教育生态。

  “这项改革从去年已经启动,我们总体目标是用三年的时间全面落实到位,今年是第二年,是关键之年,我们最近分析了各地的情况,特别是强化了招生计划管理,坚决压减跨区域招生计划总量,特别是民办学校跨区域招生问题。”吕玉刚说。

  西部地区一家民办高中学校举办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当地给民办高中跨区招生设置了过渡期,目前的跨区招生名额已大幅压减到全部招生计划的23%,今后将继续缩减。

  把学生留住本地,并不影响他们成才。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是一所位于江苏南通县级市海安市的“县中”,海安中学校长吕健曾对记者表示,这所学校只在海安本地招生,没有生源流失,近年来高考成绩在江苏省领先,甚至好过南京市部分名校。

  吕玉刚还介绍,国家将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建立国家示范、地方为主的县中托管帮扶体系。从今年秋季开始,教育部将启动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

  “前期我们已经把对口帮扶关系建立起来了,共有48所部属高校,主要是有附属高中的高校积极支持这项工作,面向中西部地区托管帮扶115所县中。这个暑假期间,有关部属高校将与有关县中完成托管帮扶协议签订, 9月1日开学以后正式启动实施。”他说。

  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

  大班额是长期困扰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的难题。十年来,大班额比例大幅下降,全国普通高中56人及以上大班额比例由2012年的47.76%下降到2021年的4.81%,下降了43个百分点。

  然而,在中西部个别地区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学校班额过大,对学生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和师生安全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目前全国24个省份大班额比例控制在5%以下,但还有7个省份都在中西部,超过了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游森在发布会上说。

  大班额问题不解决,会直接影响走班制实施效果,而走班制是新高考改革试点普遍采取的教学形式。

  以第一批新高考改革试点上海为例,已探索形成“大走班”“中走班”“小走班”三种走班模式,100%实现普通高中走班教学常态化实施,确保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自由选择等级性考试学科组合。

  破解大班额,需要在人财物等方面共同发力。游森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施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项目,中央财政投入新增资金重点向中西部省份、大班额比较高的省份和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倾斜,带动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新建和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学校,进一步扩充校舍等基本办学条件,扩大普通高中资源。

  据介绍,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711.86亿元,带动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显著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十年来,校舍资源快速扩大,全国累计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4570所,2021年全国普通高中校舍建筑面积达6.4亿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52.35%。

  游森还指出,要根据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标准,及时补充普通高中教师,在用足现有编制存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县级统筹,切实提高教师编制使用效率,努力满足班级数量增加对教师配备的要求,特别要努力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教学对教师配备的要求。

  一名西部地区某公办高中校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在地方财政薄弱的地方,普通高中教师的工资收入仍不能得到彻底保障,有的月工资还不到3千元,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稳定。”

  “希望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师工资收入的教育督导,同时在评定职称方面向普通高中教师有所倾斜。”他说。

  普通高中各美其美

  普通高中教育改革要破除“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应该如何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

  “要适应高中阶段学生成长的特点,不断优化教学方式,积极完善选课走班、学生发展指导和综合素质评价,着力培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在发布会上说。

  高考改革在牵引普通高中发展。近日,全国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启动,四川、河南、山西、云南、内蒙古、陕西、青海、宁夏等八省份发布实施方案,明确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到2025年建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作为高校考试招生的重要参考,在考试成绩相同时,高校可优先录取和优先安排专业。

  综合素质评价是由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和家长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日常动态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5个方面。

  改变“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局面,有利于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比如,上海正在积极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从“分层发展”向“分类发展”转变。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在发布会上介绍,上海连续实施两轮“特色普通高中三年行动计划”,设立市、区两级共90多所特色涵盖15个门类的项目学校,至今已评估命名17所市特色普通高中。

  “高中办学格局的单一性阻碍多了样化人才培养。”杨振峰说,“我们通过在国家课程中充分渗透特色教育,开展体现特色理念的课堂教学实践改革,成立学生特色社团等举措,真正实现普通高中各美其美,多样化发展生态开始显现。”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