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客观看待周期转换 理性面对半导体“砍单潮”

  对于半导体行业而言,去年还是一片繁花似锦,今年就有秋风萧瑟之意。随着全球通膨加剧,近期三星传出全年出货量目标减少约10%,苹果、小米也传出大规模砍单消息。在半导体行业,AMD砍单、NVIDIA新品延后、美光减产等坏消息层出不穷,市场更传联发科的中低阶产品Q4季度已砍30–35%。面对蜂拥而至的“砍单潮”,半导体生产企业应该怎么办?

  本轮半导体“砍单潮”的成因并不复杂,核心是下游需求的萎缩。Gartner最新预测数据显示,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同比将下滑2.2%,PC出货同比将下滑9.5%。既然下游产业不景气,需求不旺,上游的半导体产业自然也会相应减产。Gartner已预计2022年全球半导体收入增长13.6%,同比下滑26.3%。而在资本市场上,台积电、中芯国际等企业近期的股价也已有体现。

  2020年疫情爆发后,社交距离导致的居家办公、在线购物和娱乐需求大增,从而引发了消费类电子购买力的大爆发。叠加2020年下半年汽车销量的报复性反弹,从而催生了这两年半导体行业的大繁荣,以台积电、AMD、中芯国际等为代表的一干半导体企业这两年的业绩均有亮眼表现。经历了两年的快速增长后,行业增速放缓也是正常的周期转换,这在今年一季度或近期的市场数据中均有所体现。

  半导体属于强周期性行业,具备典型的“繁荣-衰退”轮转的特征。在繁荣期,行业整体利润上涨,但再接下来几年,这个行业又会变得无利可图。由于半导体下游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汽车,半导体周期的轮转某种程度上也对应着整个经济大周期的扩张和衰退。

  对于半导体企业,尤其是国产芯片企业来说,“砍单潮”意味着未来面临的挑战将会更大,必须警惕“周期反噬”效应的发生。前几年,“缺芯”事件引发国家高度关注,在政策的支持下一大批资本涌入芯片赛道,催生了国产半导体行业的持续火热。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科创板上市的半导体公司已有14家,且大部分尚未盈利。和国外巨头相比,很多国产企业的技术水平还是“小学生”级别,市场一旦萎缩其生存压力可想而知。

  但笔者认为,芯片企业对这一波“砍单潮”积极应对、保持适当的紧张是必要的,过于悲观则大可不必。一方面,过去手机、笔记本等消费电子产品占据芯片需求的大头,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网络汽车的异军突起,车用半导体的需求如今依旧旺盛。本轮周期下行并不意味着下游需求的全面崩盘,而是结构性的分化,很多半导体企业依然大有机会。

  另一方面,下行周期对过去非理性的“造芯热”也能起到纠正的作用,有助于淘汰那些通过市场供需失衡来“赚快钱”、“蹭热点”的“伪”半导体企业。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实力强劲者也可以适时开辟新赛道,以蓝海策略应对激烈竞争,为国产半导体行业趟出新路。半导体产业始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研发难度高、回报时间长,因此无论面临什么形势,都需要企业保持定力、深耕技术,发挥好“工匠精神”,真正俯下身去,做强、做深、做优产品,才能穿越周期,以不变应万变。

(文章来源:财联社)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