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奔赴零碳未来 如何“抢滩”碳中和这片蓝海?

  “气候变化已经在以多种方式影响着地球上每个区域。我们所经历的变化将随着全球升温而加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发布的报告显示,随着全球温度的上升,极端高温、极端降雨事件将变得更加频繁,超级风暴、旱灾肆虐以及水资源短缺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规模也都将持续增加,地球生态将被推向“硬性极限”。(资料来源: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

  为避免气候灾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一直在寻找公平合理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途径,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气候协定》,各国都在积极行动,我国政府也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一愿景既是我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对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实现“双碳”目标将给哪些产业领域带来变革性的机遇?光伏、新能源等相关行业未来成长空间和投资价值如何?投资者该如何抓住这一投资风口?近期,汇添富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拟任基金经理董瑾与长江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邬博华在直播中就上述话题进行了分享,共探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投资机会。

“碳”索绿色新机遇

  在董瑾看来,“碳中和”概念的普及,将促使大众把目光聚焦到气候问题上来,带动更多人朝着“节能降碳、绿色发展”这一国际社会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欧洲在1990年做到了碳达峰,而他们的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间间隔60年,而我们国家提出的目标,是从2030年达峰之后,再经过三十年就要实现碳中和,可以说是更加严苛,也体现了我们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全球谋求福利方面态度非常坚定。”邬博华也说道。

  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正处于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在期限内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无疑具备挑战性,在此背景下,邬博华认为,可以通过“一加一减”两个方式达成“30·60”碳目标。

  所谓“加”,意味着要在发电端增加零排放或低排放能源的占比,比如说光伏、风、电、核电等等能源,在用电端则可以用电动车替代燃油车,增加零排放或低排放的电动产品,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也可以增加一些环保的投入,增加一些吸收碳的措施和装置来实现降低碳排放。

  而“减”的方面,像传统的比如工业市场各个领域、化工市场的领域,其中包括火电的过程都会产生比较多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减少他们的占比或者其他一些措施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单位量。

  碳中和目标下,又蕴藏着哪些投资机遇?对此,邬博华指出,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以及以锂电池为代表的电动车产业链具备非常明晰的投资线路,董瑾则认为,高碳减排领域相关的投资机会同样值得关注。

  “在十年之前光伏还是一个非常贵的能源,当时燃煤发电成本在3-5毛钱,而光伏发电成本在6-8毛钱,国家投入了很多资源和资金扶持光伏行业,同时也鼓励优秀的制造业公司去不断夯实自己的实力,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光伏制造业在全球已经具备非常强劲的竞争优势。”邬博华表示。在多国“碳中和”目标、清洁能源转型及绿色复苏的推动下,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球光伏年均新增装机将超过220GW;我国光伏年均新增光伏装机或将超过75GW.(资料来源: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 2021年)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也同样迅速。中汽协数据显示,5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 44.7 万辆,同比上升105.2%,今年1-5 月累计销量 200.3万辆,同比增加111.2%,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经达到 26%。(资料来源:国融证券,《5 月销量恢复超预期,电动车渗透率维持高位》,2022/6/12)

  “电动化已经是一个全球不可逆的行业趋势,以光伏和电动车为代表这两个行业现在都逐渐进入到不需要政策扶持的阶段,其中的优秀公司也将成为投资者们重要的投资标的。”邬博华说道。

  深度低碳之外,董瑾认为,高碳减排领域的投资机遇也不容忽视。在她看来,有色、化工、电力、建筑、建材以及钢铁等行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行业景气度和经济周期的相关性较大,而细分领域也有着具体的成长驱动因素。

  比如有色当中的能源金属、化工的新材料,这些细分领域受益于下游新能源的需求带动,也会呈现出高成长、高景气的特征;比如建筑、建材领域,也有很多公司和光伏企业合作,开展BIPV等节能项目的建设;从电力企业来看,清洁能源转型和布局也会为传统的电力企业打开成长的空间。

  “在碳中和的趋势下,相关企业进行供给侧改革,供需可能持续偏紧;同时加紧能源转型和工艺改造,相应地也会催生一些可以把握的投资机会。”董瑾表示。

子领域机会全覆盖

  近期,国内首批跟踪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的ETF产品正式获批,并于7月4日起正式发行,其跟踪标的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反映A股市场对国家碳中和目标实现贡献较大的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有望让广大投资者借“基”一键布局“碳中和”主题优质资产。

  据董瑾介绍,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正是按照碳中和的理念和框架进行编制的,从具体的指数编制方法来看,该指数基于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的情况,从碳中和实施路径出发,选取了沪深两市深度低碳领域中市值较大的,以及高碳减排领域当中碳减排潜力较大的合计100只上市公司来作为指数的成份股。

  “这一指数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刻画我们整个碳减排、碳中和这样一个目标及实施路径,相关ETF产品的推出也可以便利各位投资者更加便捷、高效地参与到绿色投资当中来。”她表示。

  从权重分布来看,深度低碳领域企业权重占比大概占到指数整个成份股的2/3,其中新能源车产业的权重占比是接近36%;清洁能源、储能等等相关领域的企业占比接近28%。高碳减排企业领域整体权重占比接近1/3,其中主要是包含了有色、化工、电力、建筑、建材以及钢铁等行业的企业,其中有色占比接近10%、化工占比接近7%、建筑和建材相关企业合计占比接近10%左右。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指数目前的前十大成份股都是相关领域的龙头上市公司,其中,电力设备与新能源有六只,有色金属一只,电力一只,建筑是有两只。前十大整体的集中度合计占比达到了43%这样一个水平,”董瑾称,“从指数的过往历史表现来看,指数基期以来截止到今年5月底累计收益达到了94.6%(统计区间2017年6月30日-2022年5月31日,指数的短期表现不代表未来,不代表或预示该指数以及相关基金的未来业绩表现),和相近的内地低碳、中证环保等相关低碳领域的主题指数相比,是相对较高的。”

  数据来源:中证指数公司,截至2022年6月13日,指数成份股展示不代表个股推介。

  除此之外,行业分布均衡也是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的另一大特点。该指数涵盖了14个中信一级行业,指数基日(2017年6月30日)以来收益风险比为0.62,体现出了较高的风险收益比。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年5月31日,指数的短期表现不代表未来,不代表或预示该指数以及相关基金的未来业绩表现。

碳中和ETF,认准汇添富

  作为一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资产管理机构,汇添富始终积极拥抱“双碳”目标,潜心探索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有效举措。目前,汇添富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 ETF(基金代码:560060,认购代码:560063,扩位简称:碳中和 ETF)也正在火热发售中。

  “汇添富一直非常重视在碳中和相关领域的投资研究,在公司独具特色的垂直一体化的投研架构下,我们形成了专门的低碳环保领域的投研小组,对碳中和相关产业链上中下游做到了整体的覆盖,从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其中的一些投资机会,持续提升我们在这个领域的投研能力。”董瑾表示。

  汇添富也是业内较早在低碳环保领域开展“专而精”产品布局的基金公司。从2006年起,汇添富就明确在消费、医药、TMT、环保四大赛道持续布局。2011年,汇添富社会责任混合基金成立,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汇添富第一只“碳中和概念基金”;2014年,汇添富环保行业股票基金成立;2016年,汇添富中证环境治理指数LOF基金成立,也是汇添富第一只碳中和指数基金;2018年,汇添富中证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LOF基金成立。

  截至目前,公司在低碳环保领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产品线,涵盖环境治理、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环保、低碳投资、碳中和等细分主题。可以说,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汇添富在低碳环保这条赛道上的布局都能用“前瞻性”来形容。

  而在产品规模和业绩上,汇添富也迎来了“双丰收”。截至2022年一季度,汇添富旗下新能源主题指数基金合计规模超169亿元,其中汇添富中证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LOF的规模达到149亿元。(规模数据来源于基金2022年一季报,截至2022/3/31.)

  据了解,汇添富中证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LOF成立于新能源车行情尚未大热的2018年,且跟踪的是由汇添富向指数公司定制的嫁接了汇添富主动管理能力的中证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并取得了亮眼的历史业绩。截至2022年3月底,汇添富中证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LOF)A过去三年收益率为179.20%(同期基准收益率158.20%),业绩排名同类第一。(业绩数据来源于基金2022年一季报,业绩排名数据来自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22/3/31,基金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

  “这一次我们也是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首批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的发行当中来,我们认为这样一个产品,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丰富和完善汇添富在相关领域的产品布局,同时也给投资者提供更加精准把握碳中和相关投资机会的一个工具。”董瑾说道。

  数据来源:新能源车LOF规模及业绩数据来源于2022年一季报,截至2022/3/31,新能源车LOF(A)成立于2018/5/23,2018-2021年业绩及基准表现分别为-23.19%/-36.04%、34.24%/28.16%、107.28%/102.30%、42.98%/42.83%,以上数据来源为基金各年年报,截至2021/12/31;排名数据来源于“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官网中的“中国公募基金长期业绩榜单”,汇添富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LOF)过去三年在分类为“标准主题指数股票型基金(A类)”的37只基金中,业绩排名第一,具体评价规则及详细榜单请参见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官网,截至2022/3/31。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资料仅为宣传材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投资有风险,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的其他基金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人应当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以详细了解产品信息。本基金属于中等风险等级(R3)产品,适合经客户风险承受等级测评后结果为平衡型(C3)及以上的投资者,客户-产品风险等级匹配规则详见汇添富官网。在代销机构认申购时,应以代销机构的风险评级规则为准。本产品由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中证”)编制和计算,其所有权归属中证及/或其指定的第三方。中证对于标的指数的实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特殊目的的适用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不因标的指数的任何延迟、缺失或错误对任何人承担责任(无论是否存在过失)。中证对于跟踪标的指数的产品不作任何担保、背书、销售或推广,中证不承担与此相关的任何责任。标的指数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股票市场。标的指数成份股的平均回报率与整个股票市场的平均回报率可能存在偏离。具体发行时间以公告为准。本宣传材料所涉任何证券研究报告或评论意见在未经发布机构事前书面许可前提下,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所涉相关研究报告观点或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咨询,或任何明示、暗示的保证、承诺,阅读者应自行审慎阅读或参考相关观点意见。(CIS)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