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二手车限迁全面取消 阻碍经济的思维也得取消

  近日,商务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6部门发布了《关于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了全面发展二手车流通的系列举措,其中最受市场关注的是全面取消限迁政策。这也就意味着二手车有望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从而刺激整体的汽车消费增长。

  过去为了环保或者地方保护等考量,各地方政府普遍出台政策,对于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外地二手车限制上牌。这种限迁政策的存在,极大阻碍了二手车的跨区域流通,二手车市场整体规模也就很难做大。当下中国汽车保有总量超过3亿辆,2021年二手车交易量却仅为1759万辆,占比不到总量的6%,远低于国际成熟市场的比例。这背后不合理的限迁政策难辞其咎。

  现在相关部门有的放矢,全面取消限迁政策的同时,在有关交易管理登记、核发临时号牌、允许“反向开具发票”等层面,也都做了相应部署,有助于解决二手车跨区域流通的传统痛点。这些政策的出台,本身就是一个信号,二手车市场存在多年的“小散弱”局面有望改观。

  在疫情对很多行业造成极大冲击的形势下,汽车消费市场的系统政策对于恢复市场信心,首先有着积极作用。细看政策走向,其所带来的示范意义,应该远超汽车消费领域。

  重新评估抑制消费类政策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二手车限迁政策,是被默认的“合理”现实,因为有好多高大上的理由支撑,比如环保。多数地方的政策是,禁止迁入国五排放标准的二手车。但是凭常识就知道,这种环保的理由在逻辑上就不太成立。

  如果国五是因为环保标准过时被强制报废,那禁止迁入有合理性,可现实是这些车还在市面上大量存在,而空气污染是很难分清地域的,在A城市排放的污染物,同样可能空气中流通到B城市,污染物的流通不受人的意志决定,那么人为禁止汽车流通有什么意义?何况一个城市多一些国五标准的车,就会对空气状况造成多么明显的影响吗?

  所以现实地看,全国范围内限迁政策的普遍存在,与其说是环保,更可能是地方利益,比如保护本地汽车消费或者因为税收上无利可图,而简单粗暴地出台了类似政策。

  而这个看起来不那么起眼的限迁政策,对于整个汽车消费市场都可能是抑制性的。因为从车辆流通规律来看,二手车是有很强的流通需求的。一般来说,一二线城市的汽车消费会相对领先,优质的二手车资源会多一些,而这些车本来最适合流通到三四线城市,可因为限迁政策的存在,大城市的车主可能就延迟换车,而中小城市的消费者本来有意愿先少花钱买个二手车开着的,因为看不到优质二手车资源,也只能延迟购车计划。

  本来可以双赢的事,就变成了双输局面。可见一个抑制消费类的不合理政策,会起到远超直接可见的负面影响。在疫情导致的经济形势不乐观的情势下,各地有必要多多检视过去一些看似“合理”的政策,审时度势加以调整,有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经济的作用。

  还拿汽车相关的政策来说,不少大中城市还有汽车限购政策。很多居民有迫切的购车需求,可就因为摇不到牌照,或者牌照本身的价格太高,而抑制了汽车消费。二手车取消限迁之后,这些限购严格的城市,市场需求还是难以有效释放。汽车限购最大的理由是解决城市拥堵,可限购是不是最有效的政策?也许可以做更细致的评估,做到解决拥堵和刺激汽车消费的平衡。

  重新反思地方保护主义

  过去也有业内人士分析,地方政府之所以坚持二手车限迁政策,是因为收益和代价不匹配。极有可能加重污染、影响本地汽车市场,还收不到什么税。从直接利益来看,地方政府确实没什么动力去接纳外地的二手车。

  但正如上文所言,地方保护主义其实只是在算当地的小账,而没有站在全国统一市场来算大账,甚至地方的小账也没有算得特别清楚。因为汽车消费,也并不只是一锤子买卖。

  一个家庭买了汽车,意味着后续会有一系列的消费,且不说汽车本身的保养消费,就能在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一个家庭有了汽车,意味着活动半径大大增加,有汽车的家庭购物、出游等方面的消费普遍都会增长。汽车对于整体经济的贡献,要远远高于汽车交易的直接金额。

  地方政府在出台经济政策的时候,很容易遗忘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只要是自愿的交易,往往都是双赢的。不要轻易因为单一的目标,而去阻碍市场的自由交易。否则,在达成一个管理目标的同时,可能牺牲更多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针对搞活汽车流通新政,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得很直白:“部分地方违反国家已有规定,限制符合在用车排放标准的二手车迁入,阻碍了二手车跨区域自由流通,限制了企业经营,抑制了群众汽车消费需求。”

  在当下应该更具有“全国积极一盘棋”的认识,不要因为地方的小算盘,而影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从而对经济的复苏和发展造成阻碍。这就要求各地自行多加反思,主动调整一些不必要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同时在中央层面,也不妨像这次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一样,对一些很明显违反国家规定的地方保护主义,进行有针对性的取缔。

  过往几十年经济发展早已证明,改革开放才是发展的保障。一些自以为是的管制政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可能不太容易看出弊端,可是在经济遇到困难的时期,任何不合理的政策都可能放大对经济发展的伤害。破除阻碍经济的各种思维和政策,现在已迫在眉睫。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