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中小银行普惠金融难题待解

  在国家大力推动普惠金融的背景下,小微金融服务市场呈现出结构化特点,其中大型银行在监管口径下的普惠小微贷款增速较快,而中小银行受限于展业能力和技术水平,难以独自突破小微技术难题。

  “一方面是客户贷款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是贷款利率没有优势,中小银行无法和大行竞争。”近日,某城商行普惠金融部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坦言。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分析:“中小银行普惠小微客户质量相对较差,需要更强大的风控体系。但现实是,很多中小银行客户资质弱于大中银行,风控能力也跟不上。”

  对此,受访人士建议,中小银行需根据自身的特点及优势进行技术创新,也可探索与第三方的合作解决获客和风控难题。

  面临三重挑战

  今年6月,审计署发布的《国务院关于202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指出,中小银行普惠信贷不精准,中小银行的主责主业是支小支农,但23家中小银行至2021年3月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10.33%,仅为亿元以上大客户贷款占比的五分之一,其中6家涉农贷款余额也已连续3年下滑。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孙文凯指出,国有大型银行的小微贷款余额从2019年一季度的2.5万亿元上升到了2021年6月份的6万亿元,年均增长都在30%以上。国有大型银行通过机构和技术的优势,不断增大普惠规模,为小微企业提供了较好的金融服务。但是,这也对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和中小型的机构造成了一定的挤压。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与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小银行服务小微的挑战与破局之道》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分析,从实践来看,中小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面临着风控、获客、科技等“三重挑战”。

  在获客方面,报告指出,小微金融服务运营成本高、费用压力大,而小微客户融资需求“短、小、急、频、散”,单一客户的服务收益低,难以实现金融服务的规模效益;大行竞争激烈,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优质中小微客户被大行、股份制银行通过低价、供应链、场景金融、平台金融、国际业务等优势获取;中小银行本地资源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实际业务中,中小银行普遍面临网点有限、人员不足、产品僵化等难题,无法与大行形成差异化获客,只能被迫陷入同质竞争。

  此外,在信贷数据缺失、收入难核实、可抵押资产缺乏等多重因素限制下,风控成为中小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中的薄弱环节。

  报告亦指出,中小银行受种种条件限制,无法高效地获得高价值的客户信息,即使获取了部分信息,由于受规模的限制,无法取得规模效益;同时,中小银行科技费用有限,科技人才有限,系统建设能力有限,与大行差距越来越大。

  在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看来,中小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主要有三方面压力:大行下沉,挤压中小行生存空间;近年来助贷、征信等监管政策趋严,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外部合作的创新及业务空间;区域经营限制了客户规模、供应链上下游客户难以跨区域营销、目标客群总体质量不高、专业人才及科技能力缺乏、数据少应用不充分等。

  批量获客+精准风控

  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信贷政策,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以此进一步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面临三大挑战,其中之一就是“预期转弱”,要避免小微企业预期转弱,否则会进入预期与实际经营相互冲击的恶性循环。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进而改善中小企业服务小微的市场环境。对此,中小银行要切实做好自身建设,扎实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例如强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小微服务模式,重视线上化、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加大资源投入,另一方面也可探索与第三方的合作。

  站在银行角度,开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日前,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发展普惠金融是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改革化险的重要路径,做好普惠金融,是地方法人银行稳健运行发展的必要途径,也应当是长远的战略方向。

  “中小银行普遍起步较晚,存在抗风险能力弱、网点人员少、系统不完善等短板,特别是在金融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各类金融风险加速暴露、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新阶段,叠加疫情对市场主体多领域、多维度的冲击,中小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面临挑战。”某上市城商行人士指出。

  因此,如何解决获客、风控、科技难题成为中小银行开展普惠金融的关键。

  程瑞指出,中小银行可引入和不断完善大数据风控、优化完善供应链金融风控、与保险或融资担保等有风险兜底能力的增信主体开展风险共担等;在获客方面,可与大型软件服务商合作批量获客、打造APP数字平台、深度推进银企/银税/政银合作模式、与产业链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

  报告也建议,中小银行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充分挖掘、掌握客户信息,降低获客成本,深耕区域经济,提升批量获客能力,从而实现商业价值,具体可从六个方面进行,一为学习台州泰隆模式,体系外孵化小微服务团队;二为与大型软件服务商合作批量获客;三是深耕场景、赋能产业、打造APP数字平台;四是积极推动银企合作、银税合作;五是与产业核心企业合作供应链金融;六是利用区域经济特点获客。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张茜撰文指出,风险管理是中小银行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底线,中小银行应着重从三方面加强: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融合银行内外数据,加强客户信息滚动监测,实现风险控制的模块化、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形成符合中小微企业生命周期和不同客户特征的“智慧风控”管理模式;要打造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产品和服务,建立“线上+本地化”的混合系统;要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在普惠金融层面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和处置等数字技术防控能力,将普惠金融风险管控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

  需要注意的是,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面临着平衡成本和收益的问题。曾刚认为,中小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不能一味降低贷款成本,还要考虑效率问题。随着小微业务发展进入全新阶段,在规模之外可能要更多关注它的质量,更要关注中小企业融资生态的可持续性,以及市场竞争的规范性。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