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加快推进经济恢复 宏观政策需处理好八大关系

  受国际局势叠加疫情扰动等因素影响,上半年我国经济及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5月份以来,随着上海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地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经济呈现较好复苏势头,制造业及服务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抬升,市场主体活力逐步恢复,6月信贷及社融数据大幅超预期,为下半年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地产市场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半年我国实现经济增速2.5%,下半年在经济加快复苏的情况下,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4.2%~4.5%。为加快推进经济恢复,保持全年经济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当前宏观政策要统筹处理好八大关系,切实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长短期政策协调,防止境外市场货币政策紧缩带来的外溢效应,加快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推动下半年经济稳定健康增长。

  统筹好稳增长

  和保就业的关系

  当前我国面临稳增长和保就业的双重压力,两者都很重要,但两者政策重心又有所不同,稳增长更多靠投资发力,而保就业更多侧重帮扶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新冠疫情已持续两年多,市场主体对未来经济增长预期有所减弱,去年以来平台企业、中小企业及餐饮零售企业等纷纷裁员,招聘需求也大幅收缩。

  在当前形势下,要坚持把保就业放在第一位,保就业就是保基本民生:

  一要进一步提升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要切实加强社保缓缴、稳岗返还、留工补助、吸纳就业补助等政策落实力度,加快推进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保障稳就业资金来源。要不断扩大优惠政策“免申即享”范围,通过大数据信息比对,实现惠企政策“快速兑现、直接到账”。此外,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纾困政策的实施细节,对各类缓缴政策形成阶梯式的补缴机制,防止各类缓缴费用集中补缴,加大企业经营困难。

  二要加速出台一揽子有针对性的政策,着力解决大学生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难题,要加强线上就业信息平台及招聘渠道建设,由各地人社局牵头,定期组织权威的分行业、分区域、分岗位线上招聘会,完善从需求推送、简历预筛、视频面试到合同签约的线上闭环招聘流程,提升线上招聘签约成功率。要健全疫情期间农民工就业专项服务,建设专门针对农民工的统一就业信息平台,加强地区间劳务协作和信息对接,针对困难农民工提供失业周转救助,健全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基本生活保障。要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作用,创新方式方法,对重点就业人群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技能培训、信息精准投送等多样化服务,提高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效率。

  三要鼓励平台企业更多吸纳灵活就业,当前通过大力发展平台经济,促进灵活就业,已成为拓宽青年群体就业的重要渠道。要加快明确对平台垄断型公司的监督管理办法,出台平台企业整治方案,增强平台经济灵活就业吸纳能力。同时要在准确界定各类平台用工性质的基础上,持续健全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制度,探索符合灵活就业特征的社会保险制度,试点“单项工伤保险”,积极推进职业伤害保险试点,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纳方式,进一步放开社保相关户籍限制。要尽快明确平台类用工企业的监管主体,厘清各部门监督职责,推动形成市场监督总局、人社部和平台类企业主管部门之间常态化沟通机制,引导平台公司持续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

  统筹好疫情防控

  和消费复苏的关系

  本轮疫情防控的难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当前全国复工复产加速推进,但疫情防控带来的人流、物流、交通流的阻断冲击了线下消费场景,同时疫情对居民消费心理、消费习惯产生较大影响。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由负转正,达3.1%,环比回升9.8个百分点,但距离疫情前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要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加快促进内需消费复苏。在疫情防控端,要持续推动核酸检测常态化、便利化,在保证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核酸检测力度和频率的基础上,针对口岸城市、热门旅游城市加强核酸筛查,继续做好物流、交通、航空等重点行业的疫情防控保障,逐步放开人流、物流限制,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在促进消费端,一是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社区集体装修、旧城改造等领域消费,出台更大力度的消费刺激政策,从购买环节和使用环节加大政策刺激力度,推进服务标准化,提升居民消费意愿。二是巩固疫情期间形成的新消费模式,持续促进线下消费向线上消费转型,要在充分评估疫情传播风险的基础上,推动室内消费转向室外消费,鼓励夜市消费,创造更加丰富的消费场景,加快培育国潮消费、绿色消费、免税消费等新消费热点。三是鼓励各地围绕地方消费特色,借助普惠式消费券与定向行业补贴等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餐饮零售、文化旅游、交运物流等行业的定向扶持,灵活设计消费券使用方式,与主流消费节、特色节假日形成联动,提振消费活力。

  协调好释放成本压力

  和控制通胀的关系

  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叠加俄乌冲突影响,布伦特原油价格自今年3月起持续高于100美元/桶,南华工业品及能化指数近一年涨幅分别达27%及42%。受输入性通胀影响,我国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达2.5%,环比及同比分别提升0.4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由于龙头企业溢价能力显著高于中小企业,当前原材料上涨及输入性成本压力更多由中小企业承担,中小企业经营压力显著加大。今年2月以来我国小型工业企业亏损企业数量增速及亏损额增速明显抬升,5月分别达31%、44%,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37个百分点、43个百分点。

  当前要处理好防通胀和释放企业成本压力之间的关系:

  一要合理引导企业成本压力释放,持续发挥产业链核心企业引领作用,提升全产业链科研能力、数字技术水平和生产质量,借助生产效率提升来消化一部分成本,借助较低幅度的涨价释放一部分成本。

  二要尽快理顺价格传导机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战略合作,加强协同效应,避免成本提升的负担过多落在产业链中小企业及配套零部件厂商身上,形成合理的产业链成本分担机制。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精准支持,对于受成本冲击较为严重的行业和企业研究补贴方案或者贷款贴息方案,缓解短期经营压力。

  三要对居民生活资料价格进行监控,通过价格分析与研判,提前采取措施平抑涨价对于基本生活用品等民生领域的影响,加强对低收入困难群体生活补贴。要持续完善农副产品及初级产品的期货交易市场,健全证券期货市场监测预警体系,提高期货交易市场在风险管理、价格发现和配置资源等方面的作用,稳定市场预期。

  四要坚持不搞大水漫灌,要把握好稳增长和稳物价目标之间的平衡,不断完善与市场的沟通机制,强化市场对货币政策稳物价的理解,增强市场信心。要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更多直达实体经济工具,将总量政策与结构政策有效结合,防止出现流动性通胀和输入性通胀叠加的困局。

  平衡好稳楼市

  和稳中心城市房价关系

  为应对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稳定经济大盘,年初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稳地产政策。但当前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问题依然严峻,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房价韧性仍然较强,对房地产政策的总量放松可能引发一线城市房价的进一步上涨,稳房地产市场与稳房价之间的矛盾突出。

  要因城施策,引导市场主体对房地产政策形成稳定预期:

  一要坚持“房住不炒”的总体政策方向不变,避免再度陷入房地产总量政策的松紧循环,导致市场主体预期左右摇摆。要继续坚持因城施策,扩大并规范地方自主调控权限,综合运用下调房贷利率、放松限购限贷等多种措施,稳定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预期,保障房地产上下游链条运行相对平稳。

  二要积极发挥金融对房地产融资的支持作用,保护民营房地产企业正常的融资需求,对于重点特困房企要通过贷款展期等方式,避免房企资金流压力进一步加大。要积极探索出台针对民营房企的专项融资支持或增信工具,积极发挥AMC等机构纾困作用,通过注入流动性盘活民营房企存量资产。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房地产预售资金监管机制,防止地方政府层层加码,缓解房地产企业资金链压力。

  三要以推动复工复产保交楼为核心,加快缓释部分地区房地产交楼和断供风险,地方政府要成立专项小组,针对出现断供问题的项目,加快协调开发商、施工方、银行等多方主体,压实企业和股东责任,统筹复工复产资金来源,尽快将保交楼落到实处,稳定市场预期,防止风险蔓延。要制定好应对极端断供风险事件的应对预案,做好短期稳预期和长期防风险的平衡。

  四要以发展县域经济为核心,缓解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压力,加快完善县域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运输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县城因地制宜,将地方优势产业向县城集聚,推动县城成为吸纳人口的主阵地,着力化解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库存。

  兼顾好吸引增量外商投资

  和稳住存量外资企业的关系

  上半年我国持续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截至5月末我国实际使用外商投资额达878亿美元,同比增加22.6%。但与此同时,部分存量外资企业呈现出总部外迁趋势。在二级市场投资上,上半年陆股通资金累计净流入520亿元,较2021年同期(净流入2137亿元)大幅走弱,外资机构在债券市场上呈现出罕见的净流出态势。

  当前要在持续吸引外资的基础上,加大力气稳住存量外资:

  一要加快政策修复,提振境外市场主体信心,提升中国资产的投资吸引力。

  二要持续推进制度型开放,继续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积极推进中高端制造、研发及生产服务业的制度型开放,完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

  三要从产业链、技术链、资金链、物流链着手完善配套措施,着力解决跨国公司面临的跨国结算及国际物流畅通难题,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持续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推进企业制度性成本下降。

  四要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在五批33个重大外资项目的基础上,发挥好重大外资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

  协调好多部门政策

  和防止政策合成谬误的关系

  为对冲疫情冲击及经济下行压力风险,去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由于部分地方政策出台在前,中央政策出台在后,在特定领域出现了中央、地方政策口径不一致以及相邻地区间政策较劲加码的现象,对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此外,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中长期改革,围绕绿色转型、平台垄断及数字经济出台了一系列的引导规范举措,由于政出多门且政策齐头并进推出,部分政策效应叠加对市场主体产生较大影响,引发市场主体预期不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政策合成谬误”现象。

  当前我国处于政策出台的密集期和高峰期,要高度重视政策的合成效应:

  一要正确认识到政策最终目标是帮助市场主体,政策制定要更多从市场主体经营发展中存在的客观实际问题出发,不能从政策制定的单个部门出发,进而引发政策实施效果不佳,偏离政策初衷等问题。

  二要加强各部门政策出台的协调性、配套性,在政策出台前加强沟通,全面考虑政策合成问题,做好政策效应的事前评估。

  三要引导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政策的制定、执行,提升行业协会等组织在参与政策讨论和制定中的积极性。

  四要持续完善政策效果的评价及评估机制,健全政策纠偏和纠错机制,储备针对政策负面影响的预防性措施。

  平衡好短期刺激政策

  和长期引导政策的关系

  当前我国惠企政策主要以“救企业”为核心,从“免、减、缓、退”等角度减轻企业短期负担,对于稳定市场主体起到积极作用。截至目前,中小微企业留抵退税基本完成,超万亿资金已到账。然而,从长期来看,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更多长期培育政策引导,实现政策对“救企业—扶企业—创企业”的全覆盖。

  推动企业健康发展需要靠长期政策引导来解决根本问题,要在短期刺激政策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长期系统性改革:

  一要持续推进企业数字化、科技化和绿色化三大转型。要继续提升企业数字渗透率,完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健全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要推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将双碳目标转变成发展动力。

  二要紧扣要素市场化改革、营商环境改革、市场主体改革三大改革方向,深化改革力度。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不断完善公平竞争政策、负面清单制度,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要加快完成国有企业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扶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小规模纳税人、制造业和专精特新民营企业发展。

  三要持续培育消费和投资两大市场。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费能力,发展消费新业态和新模式。要带动有效投资,完善资金保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十四五”规划,加快重大项目开工,多措并举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

  平衡好加大金融服务

  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

  当前,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亟需金融体系创新服务工具,加大对国家战略及重点领域的服务支持。但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体系也面临潜在风险,一方面当前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差、经营风险高;另一方面美联储持续超预期加息,极大冲击全球外汇市场及金融市场,对我国外汇市场、跨境资金流动及跨境金融风险管理带来新挑战。

  要在加大金融服务力度的同时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一是加大金融对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融资服务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房地产企业创设更多债务融资支持工具,在现有REITs试点的基础上,将基础资产范围扩大至包含能源基础设施、停车场及其它公共设施建设,以及保障房、租赁用房,试点城市范围从重点区域扩大至全国。要持续加大对基础设施领域的融资支持,在适当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的基础上,要做好专项债与政策性贷款、商业银行信贷之间的协调,防止资金支持出现此消彼长。

  二是提升金融体系融资服务的针对性,鼓励金融机构下沉到实体企业,根据企业在抗疫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对症下药,提升金融服务的针对性。针对疫情下企业资金周转周期拉长引发的现金流难题,鼓励金融机构打破常规,为企业提供短期贷款支持和信贷展期服务。针对部分创新型中小公司,要根据项目研发的实际情况做好融资保障支持。针对企业主体应对疫情及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不得不进行的原材料囤积等行为,要引导金融机构创设更多风险对冲、期现结合的金融工具帮助企业平抑风险,减少由于市场主体过度囤积引发的原材料价格进一步上涨,帮助企业节约成本。

  三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风险蔓延的苗头,储备足够的风险对冲工具,各类宏观调控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要预留充足的政策空间,防止外部金融市场货币政策收缩对我国产生的外溢效应。要做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防止人民币汇率的过度炒作,打通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商品市场之间的资金流动数据,做好跨境资本流动的审慎管理,适当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要做好稳外资、稳外贸工作,防止人民币汇率预期不稳,警惕内外部悲观预期叠加引发的金融市场剧烈波动。要鼓励中长期资金加大权益投资,维护国内资本市场稳定运行,在推出中证1000股指期货、期权的基础上,加快推出深成指100、科创50等股指期货期权品种,发挥衍生品市场的定价和预期引导功能,为市场提供更多的风险对冲工具。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