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新华财经调查】前置仓模式遭遇翻车 生鲜电商发展应回归理性——透视每日优鲜暴雷


  新华财经北京8月18日电(记者丁雅雯吴慧珺) 近日每日优鲜暴雷引发网络舆情。昔日融资超百亿元的“独角兽”企业,上市一年市值蒸发九成,陷入破产风波,令人唏嘘。

  每日优鲜的经营困局,不禁让人联想起去年引发资本“烧钱”大战的社区团购。近年来,疫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居民生活方式,居民对生鲜电商的需求激增,资本也“跑马圈地”似的进入生鲜领域,但多数以失败收场。每日优鲜的失败是否意味“烧钱”模式走向终结?曾被视为“投资蓝海”的生鲜领域,为何开始让市场望而生畏?

  “烧光”百亿资金每日优鲜深陷困境

  公开数据显示,每日优鲜自成立以来,累计融资超百亿元。2021年6月,每日优鲜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后,股价从发行时的13美元/股跌至不足1美元/股,市值蒸发九成。今年7月底,每日优鲜宣布关闭极速达服务,并遣散部分员工。

  “每日优鲜关闭极速达业务等于关闭其核心前置仓业务。每日优鲜登记在册的供应商负债高达16亿元,加上未登记的欠款和未退回的消费预付款,当前运营处于资不抵债状态。”一位业内人士说。

  而每日优鲜上市后,迟迟未披露2021年四季度和2022年一季度财报,也引发市场猜测。“每日优鲜拖着不出财报,应该是害怕财报披露会引起股价的进一步下跌。但即便不披露财报,股价也已经跌去九成。”上述业内人士说。

  每日优鲜自创立以来,一直受到资本青睐。公开数据显示,每日优鲜投资方包括腾讯投资、中金资本、联想创投、高盛集团、老虎环球基金等国内外知名机构。为何每日优鲜在获得百亿融资后,依然负债累累、深陷困境?

  一位生鲜电商运营中心负责人指出,每日优鲜至今未形成可盈利的商业模式。每日优鲜的核心业务是“30分钟极速达”业务,这项业务要求每日优鲜除主仓外,还要在用户侧配置大量的前置仓。公开数据显示,每日优鲜的仓储成本远高于其他电商企业。此外,配置前置仓后,物流、人工和生鲜损耗成本都会上升。“测算发现,每日优鲜单个订单利润,根本无法覆盖其可变成本。这也意味着每日优鲜很难靠规模效应实现盈利,用户体量越大,亏损就越严重。”

  “前置仓模式用户体验好,前期用户规模增速较快,符合资本对互联网企业的估值方式,这也是每日优鲜前期被资本‘追捧’的原因。但每日优鲜至今没有找到可盈利的商业模式,只有靠不断融资维持现有的客户群体。”上述负责人说。

  “每日优鲜没有盈利,想要通过占据市场份额的方式,来提升占有率,获得规模效应,从而继续‘烧钱’建设。最后投资人失去了耐心,纷纷撤资或者停止注资。”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说。

  管理漏洞决策失误经营危机加剧

  业内人士指出,每日优鲜内部管理漏洞和投资决策失误,也是造成其亏损加剧,核心竞争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不断有消费者反映每日优鲜菜品质量下降、客服推诿等问题。有消费者反映,购买的菠萝蜜与宣传图片不符,向客服投诉要求退款却迟迟没有回应;还有消费者反映,自己的每日优鲜账户有上千元预付款余额无法退回,而消费者账户存在预付款的主要原因是每日优鲜菜品质量下降,充钱后没有再购买。2020年9月、10月,2021年5月,每日优鲜均因产品抽检不合格被质检部门通报。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每日优鲜存在内部管理漏洞,对于这样的情况并不意外。“每日优鲜大仓管理人员负责品控,不少供应商反映由于没有给管理人员好处费,出现菜品被拒收的情况。此外,每日优鲜几乎从上到下都形成了‘薅公司羊毛’的风气,对于丢失的生鲜产品,大仓管理人员按自然损耗记录。”

  “此次危机还暴露了每日优鲜的诚信问题。不少供应商反映,每日优鲜采购人员在明知企业已出现融资困难,负债高企的情况下,隐瞒实际情况,要求供应商大量供货。”上述业内人士说。

  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指出,每日优鲜在战略布局、竞争策略方面出现失误,是其出现经营危机的重要原因。2017年,每日优鲜曾招聘超过2000人的团队大举进入“无人零售”领域;2019年,每日优鲜与腾讯零售合作,进军“智慧菜场”和“零售云”领域;在2021年三季度亏损高达9.6亿元的情况下,每日优鲜收购无人售货机“在楼下”。“在前置仓业务亏损如此严重,面临美团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每日优鲜不是集中精力专注经营前置仓的主业,而是将有限的资金、团队和技术能力分散在‘前置仓’‘智慧菜场’‘无人零售’‘零售云’四大板块,很难不出现经营危机。”他说。

  安徽正泽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凌能华认为,前置仓经营模式本身没有问题,关键在于布局的区域,是否能产生足够的流量。每日优鲜忙于扩大前置仓投资,经营层缺乏财务管理和现金流量管控能力,造成资金紧张局面,延伸到资本市场出现股价波动,进而更进一步引发了经营危机。

  “烧钱”模式走向破灭生鲜电商发展回归理性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统计,近年来,生鲜电商4000多家入局者中,4%盈亏平衡,88%亏损,7%巨额亏损,最终只有1%实现了盈利。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资本对于生鲜电商的态度明显“降温”。曾被看作“投资蓝海”的生鲜电商行业,为何让资本望而却步?

  本来生活网运营中心总经理卞宁指出,一直以来,多数资本以“互联网模式”做生鲜电商,希望“亏损”获客后再实现盈利。但生鲜行业履约成本很高,不同于互联网行业。这也是一些企业规模做大后仍无法实现盈利的原因。

  庄帅说,生鲜产品销售周期短,对仓储条件、管理要求较高,是个不容易赚钱的行业。“不同品类生鲜的仓储条件不同,一般的恒温仓库、冷藏仓库不能满足需求,多区域仓库才能满足要求。鲜活水产品还要配有鱼缸和打氧机,由此带来的仓库管理成本较高。此外,生鲜损耗率也是影响企业盈利的重要因素。正常情况下,生鲜全品类损耗率高达40%以上,叶菜的损耗率高达50%-70%。对于多数商超来说,生鲜不是‘赚钱品’而是‘引流品’。”

  “不同地区的消费者生鲜消费习惯不同。在某一地区商业模式成功,不意味着在其他地区可以复制推广。以生鲜新零售钱大妈为例,钱大妈‘不卖隔夜肉’的经营方式在南方地区比较成功,但北方地区接受率较低,原因是北方人习惯将吃不完的鲜肉冷冻保存。”庄帅说。

  盘和林说,国家规范平台经济竞争秩序后,互联网企业靠“烧钱”获得垄断地位的竞争模式走到了尽头,故而每日优鲜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态势。“生鲜电商,不进则退,所以资本更加重视和头部生鲜电商合作,并希望生鲜电商逐步从烧钱向变现转变。”

  凌能华说,每日优鲜的失败为资本敲响了警钟。市场投资方向和资本的投资逻辑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未来资本将更看重拥有优质上游产业链底层资产、有技术门槛壁垒及盈利模式清哳的企业。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