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不确定性环境下的中国外贸荣景与韧性

  一、总体情况:货物贸易高增速,面对疫情韧性强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2年1-7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商品总值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出口13.37万亿元,同比增长14.7%,进口10.23万亿元,同比增长5.3%,货物贸易顺差3.14万亿元,同比增长62.1%。中国外贸能够在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条件下及2021年全年中国进出口总值高位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实属不易,这是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又一成果。

  今年我国货物进出口受到国内疫情防控影响较大,但外贸仍然呈现了韧性强活力足的特征,一方面是疫情在不同地区轮动暴发(第一季度珠三角疫情蔓延,4、5月长三角疫情暴发),使得重点地区的封控对生产、流通产生了较大影响,但从全国范围看,地区之间生产、贸易、物流、港口相互补位,另一方面是国家出台的《关于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意见》《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等稳外贸举措见成效。

  二、2022年前7月中国外贸地区结构

  (一)中国与东盟贸易:行稳致远,前景广阔

  从进出口商品总值看,2022年前7月东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与东盟进出口总值3.53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15%。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2.05万亿元、进口1.4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1%和6%;对东盟贸易顺差5626亿元,相比2021年前7月增长了2393亿元。具体来看,东盟10国中,中国与越南贸易顺差最大,为2435.9亿元,约占中国与东盟总顺差的43.3%,贸易结构方面,“机电、音响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等为我国出口越南的主要产品;而中国与马来西亚逆差最大,为645.5亿元,“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矿产品”等为我国自马来西亚进口的主要产品。

  2010年全面建成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有效推动了区域内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中国与东盟进入了经贸合作的黄金时期。东南亚是中国多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中最为重要的区域。东盟成员因其在劳动力、自然资源、制造业等方面的优势已经成为中国重塑价值链的重要一环。中国和东盟之间形成紧密的国际生产网络和分工关系,发展潜力巨大和韧性十足。面向未来,中国-东盟合作开启第二个黄金10年。

  (二)中国与欧盟贸易:供需互补,互利共赢

  从进出口商品总值看,2022年前7月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我国与欧盟进出口总值3.23万亿元,同比增长8.9%,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13.7%。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总值2.14万亿元,同比增长19.7%,但进口总值1.08万亿元,同比下降7.6%,中国对欧盟顺差10577亿元,相比2021年前7月增长4409亿元,贸易顺差处于高位。具体来看,在欧盟国家中,中国对荷兰顺差最大,为3903亿元,约占总顺差的36.9%,贸易结构方面,“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等为我国出口荷兰的主要产品;中国与德国进出口总值位居首位,为8684.6亿元,中国已连续6年位列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俄乌冲突之后,受制于自身产能限制,欧盟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需求方,对我国商品需求明显提升。但由于俄乌战争导致能源危机加剧欧洲经济下行压力,上半年欧洲工业生产链恢复未及预期,且叠加我国内需减速等因素,我国自欧盟进口受到一定影响。从贸易结构看,前7月我国自欧盟进口的大部分商品门类同比均转为下跌,服装鞋帽、车辆、电子产品、机械等主要进口类目同比均呈现负增长,但是,电子产品、车辆等正是前7月我国对欧盟出口增长较快的类目,从而出口与进口形成有效对冲,双方在供需互补中实现贸易总量稳定提升。中欧双方贸易基础坚实、合作意愿强烈、结构优势互补,通过与这类发达工业国家的贸易合作进一步深化,我国丰富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广阔市场、差异较大的产业结构,和欧盟国家庞大的剩余资本、先进的技术经验等可以获得深度对接,从而使双方优势最大化,在深度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三)中国与美国贸易:联系紧密,关注趋势

  从进出口商品总值看,2022年前7月美国作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与美国货物进出口总值为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12.4%。其中,对美国出口总值为2.25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占中国总出口比重的16.8%,美国仍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国,进口额6778.2亿元,同比增长2.3%。中国对美国贸易依旧保持顺差,为1.57万亿元,且顺差进一步扩大。从贸易的商品结构来看,今年前7个月我国自美国进口前三位的商品品类分别为“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植物产品”和“矿产品”;我国向美国出口前三位的商品品类分别为“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杂项制品”和“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表明我国对美国高附加值科技产品和农产品、矿产品依赖性较强,而美国则是对我国附加值较低的初级制造业产品和原材料依赖性较强。

  2022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地位发生变化,虽然第一季度中美双边贸易总额同比上涨了19.3%,但中国却被加拿大超越,降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4-7月,中国又被墨西哥超越,再次下降为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在当前世界经济逆全球化、区域主义逐渐兴起的浪潮下,美国构建了更广泛、更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FTA)网络,2020年生效的美墨加协定是“北美自贸协定2.0版”,保留了原协定中的大部分内容,但在产业布局转变、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具有排他性等几个方面有所变化。美墨加协定在汽车、乳制品等条款上有较大更新。协定将汽车的原产地规则进一步提升。北美区域性生产网络体系导致区域内部贸易依赖度不断提升,美国与世界的联系正在由“泛全球化浪潮”转向更为精确的“区域化贸易体系”。

  (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深耕厚植,成效显著

  “一带一路”作为全球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与新型国际合作机制,一如既往的发挥着推动我国外贸增长的重要作用。2022年前7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总值达7.55万亿元,同比增长19.8%,比我国外贸总体增速高出9.4%,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达32%,超过同期历史水平,其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总值4.27万亿元,进口总值3.28万亿元,顺差约为1万亿元,贸易结构方面,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产品主要为“机电、音像设备及零件、附件”“贱金属及制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产品”等;进口产品主要为“矿产品”“机电、音像设备及零件、附件”“贱金属及制品”“塑料及橡胶等制品”等。

  在疫情影响海运港口靠泊作业不确定性情况下,中欧班列对跨境运输形成了运力分担和有效支撑。国铁数据显示,2022年前7月班列累计开行8990列,发送货物86.9万标箱,分别同比增长3%和4%,仅7月,中欧班列开行1517列、发送货物14.9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11%、12%,双双创出历史新高。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离不开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贸易新通道、运输新方式的推动作用。目前中欧班列可通达欧洲24个国家的200个城市,形成了东连日韩、西接欧盟、北依俄罗斯、南接东盟的新时代亚欧陆路运输骨干通道。中欧班列在重塑传统经济地理格局、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方面逐渐显现出重要作用。

  (五)中国与RCEP国家贸易:效应初现,未来可期

  自2022年1月RCEP正式生效,红利正在释放和凸显。2022年前7月中国与RCEP国家进出口商品总值达7.21万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出口总值3.63万元,进口总值3.5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6.8%和50亿元。具体来看,在中国与RCEP其他国家的贸易中,前7月进出口贸易总额排名前三的国家为韩国、日本和越南,其中日本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排名首位,为6440.1亿元,我国出口至日本的主要产品品类为“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等;韩国在我国进口总值排名首位,为7740.5亿元,我国自韩国进口的主要产品品类为“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等。

  我国对RCEP国家进出口增速慢于整体进出口增速,主要原因在于:一是RCEP生效时间短使其对进出口贸易促进效应未完全显现,二是RCEP关税减让幅度与减让模式对中国与其他成员进出口贸易的短期影响有限,三是企业利用RCEP新规则需要学习与适应期,四是其他短期因素对贸易的影响。当前,需要理性看待、综合研判、凝聚合力、精准施策,进一步发挥RCEP作用,推动外贸保稳提质。

  三、展望:主动谋变,保稳提质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疫情防控、地缘政治冲突、美欧经济走势、经贸问题泛政治化等因素依然给我国外贸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外需走弱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应该平衡好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并把各项外贸保稳提质政策落到实处,为企业带来真实获得感。同时,各类外贸企业也应该主动谋变,既要在加大研发力度、控制运营成本等方面练好内功,也要通过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线上展会新模式维护和扩大海外市场。(作者:张晓涛,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院长;闵悦,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中宏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