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小凤梨 多“甜蜜”

  距离广州500多公里的湛江徐闻县,是中国远近闻名的菠萝产区,以往每到八九月,这片“菠萝的海”就会“风平浪静”(采摘完毕)。然而近日,就在距离徐闻以北100公里外的遂溪县,这里的垦院凤梨基地却收获数千斤的金钻凤梨。这次收成不仅是整个湛江地区9月份唯一上市的秋季鲜果,更意味着凤梨供应时间变得更长。而这份秋天的“甜蜜”,源自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农工商职院”)一支“菠萝团队”的技术成果。

  经过6年研发改良,“菠萝团队”不仅为市民带来甜蜜蜜凤梨、芒果凤梨、手撕凤梨等品类丰富、口感上乘的水果,更通过改进种植技术,促进当地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随着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校学生也能参与凤梨深加工与营销实践探索,实现小凤梨,多“甜蜜”。

  改良凤梨品类多清甜无渣不用“泡盐水”

  说起吃菠萝,不少市民的第一反应就是“麻烦”——不仅要把内刺剔掉,切好后还要泡盐水才能入口,否则吃菠萝时口腔内就会有刺痛感。那么,这次收成的凤梨和菠萝是同一种水果吗?吃起来有什么区别?农工商职院热作科技创新基地主任张祥会告诉记者,凤梨和菠萝在生物学上是一种水果,都属于凤梨科凤梨种,刚开始是同一种水果。后来随着栽培技术改进、地理环境变化,导致它们在形态、风味、口感方面出现一些差异,市场上为了区分两种不同水果的差别,将其分别称为菠萝和凤梨。

  “市场上的凤梨可以从外观、口感方面,跟普通菠萝作区分。”张祥会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刚采摘的新鲜金钻凤梨,“首先看叶子。菠萝顶部的叶子上有很多锯齿形状,而凤梨的叶子是光滑的,一般不带锯齿。其次,凤梨的皮比菠萝薄,没有内刺,蛋白酶含量低,可以直接食用。”

  采访现场,张祥会用水果刀像切西瓜一样把凤梨切开让我们品尝,记者也品尝了“今年秋天的第一口凤梨”。记者发现,夏季上市的菠萝果肉柔嫩,因泡盐水的缘故,吃起来“先微咸后酸甜”,纤维感较强。而凤梨切开即可食用,果肉脆爽,清甜多汁,鲜嫩无渣,吃起来与菠萝明显不同。

  记者了解到,这种凤梨生长于广东农垦湛江垦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内的垦院凤梨基地,这里出品的“垦院凤梨”主要有手撕凤梨、甜蜜蜜凤梨、金钻凤梨、黄金凤梨、西瓜凤梨、芒果凤梨、金菠萝和菠萝8个品种。其中,凤梨亩产5000斤左右,商品率达到90%,果重大多在2斤~3.5斤/个,糖度介于18%~22%,相关指标均比平均水平高30%。

  “以往这个品种都是5月~7月上市的。这次收成不仅可以说是整个湛江地区9月份唯一上市的秋季鲜果,更意味着今后凤梨鲜果供应时间变得更长,为实现鲜果全季供应迈出重要一步,希望今后可以真正做到‘菠萝的海,香飘四季’。”张祥会说。

  六年研发改进技术助力菠萝产业“智慧”发展

  这份“甜蜜”的背后,最初并不那么“甜蜜”。徐闻种植菠萝已有百年之久,全县菠萝种植面积35万亩,年产70万吨。这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是中国最大的菠萝产区,也被誉为“菠萝的海”。虽然占据“天时地利”,但多年来,效益低、易滞销一直困扰着当地农户。张祥会还记得,2016年刚到徐闻时,这里的菠萝是按拖拉机一车一车卖的,折算下来,每斤只卖0.2元~0.8元。滞销严重的时候,每斤两分钱都无人问津。

  经过团队调研分析,张祥会总结了制约当地菠萝产业发展的几个因素。一方面,徐闻种植菠萝品种过于单一,超过90%的地里都是“巴厘”菠萝,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种植技术落后,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低,化肥滥用情况也较为突出。

  “现在大部分农户还是采用传统栽培技术种植,有的甚至还在‘靠天吃饭’。其中,有农户为了追求‘产量’,盲目使用激素催产。催大的菠萝虽然个头大,但果酸、甜度低、口感差。”张祥会说,“忽视果实品质,导致菠萝销售难、售价低,农户丰产不丰收,从而陷入恶性循环。”此外,菠萝保鲜技术匮乏、品牌意识薄弱也是主要原因。

  张祥会表示,优质水果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栽培出更多优质的菠萝和凤梨势在必行。垦院凤梨科技团队历经六年,连续五代系统选育,引种新品种15个,开展凤梨杂交品系8个,驯化改良适合雷州半岛种植的品种2个,通过对品种的更新,解决传统菠萝品质差、食用不便的问题。

  此外,团队还不断改进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比如采用机械化生产配套技术、智慧农业管理系统,使人工成本降低逾25%;创新贮运保鲜技术,通过气调+低温+专用运输箱,使贮运保鲜期延长10天以上,保持鲜果风味;还有电石配方催花技术、花期营养调控技术、科学防草技术等等,让一颗凤梨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

  虽然研发耗时、推行费力,但很快,这里出产的“垦院凤梨”打出了名堂,在行情低迷的时候,不仅吸引了日本零售巨头伊藤、电商巨头京东的青睐,以4元/斤收购价实现“逆市”热销,更让周边农户一改观望态度,纷纷主动前来“取经”。

  产学研深度融合学生堂上学加工,课后直播“带货”

  这份“甜蜜”从地里到端上市民餐桌的过程,也被放到学生的课堂上,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在菠萝综合加工变实训课程的课堂上,农工商职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新鲜的菠萝熬制成菠萝酱。

  农工商职院热带农林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曾永红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学院在人才培养中结合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开展生产性实训,除了菠萝酱,还开发了凤梨酥、菠萝果酒、菠萝罐头等产品。

  如何让人记住这份“甜蜜”?2020年,农工商职院在全校范围内发起名字和产品包装的征集,“垦院凤梨”应运而生。由热带农林学院、创业学院、科研与产业服务处等组成的销售团队通过线上商城、直播带货、线下摆摊等方式不断提高“垦院凤梨”的社会影响力。2021年6月,由学院师生组建的一支队伍来到种植基地,在田间地头为特色凤梨直播带货。师生们卖力吆喝、科普知识、与网友积极互动,当日销售量达7万多斤。今年9月8日,学院又组织了一场直播活动,为广大网友科普“垦院凤梨”。

  据悉,“垦院凤梨”从生产种植到产品加工、从品牌打造到平台搭建、从线下零售到直播带货全程由学校管理。2021年8月,在“建行杯”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决赛上,农工商职院热带农林学院“垦院凤梨全产业链模式科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项目团队斩获金奖,成为大赛红旅赛道创意组中唯一获得金奖的高职院校。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