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智能汽车产业腾飞,投资者如何掘金丨南财号联播

  每日财经热点,南财号为您复盘。

  地产

  ·楼市“抢收”初显成效:商品房成交连续两月回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1万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2.2%;商品房销售额9.9万亿元,同比下降26.3%。这两个指标均连续两个月收窄。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方面来自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累加效果,另一方面,也在于房企采取了主动降价等积极措施。详情>>

  创业·投资

  ·氢能股权融资持续火热,资本转战氢农业新蓝海 数据显示,2022年前八个月,国内氢能领域累计发生35起股权投融资事件,累计投融资金额超63亿元人民币,其中主要集中在燃料电池等核心设备、材料、零件领域。与此同时,作为研究氢气生物学效应和分子机制的一门新兴学科,氢农业同样吸引众多资本的关注。详情>>

  21金融街

  ·银行板块好消息不断:18家银行出手“护价” 首份三季报业绩大增近三成 10月23日,沪农商行发布关于触发稳定股价措施的提示性公告。公告显示,如沪农商行A股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低于9.42元,将触发公司稳定股价措施,触发日为2022年10月26日。据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已经有18家银行对自己股票进行了增持或正在增持中,涉及资金43.9亿元。详情>>

  价值星球Planet

  ·双11还没到,快递已经涨价了 为了修复利润,今年前半年,多家快递上市公司的单票收入已较2021年同期普遍增长。下半年提价进一步加速,以8月份为例,顺丰控股单票收入15.61元,位居行业第一,同比增长1.23%;圆通、韵达和申通单票收入均同比增长20%左右。9月,多家快递公司进一步提价,三通一达及百世五家公司均宣布自9月1日起全网末端派费每票上涨0.1元。详情>>

  招商证券

  智能汽车产业腾飞,投资者如何掘金?

  智能汽车产业链整体可分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网联三部分。其中智能驾驶可以分为“感知→决策→执行”三部分。“感知”是从周围环境获取信息的过程; “决策”是汽车处理信息,发出下一步自动驾驶指令的过程;“执行”是指决策完成后,驾驶指令通过域控制器下发给负责“执行”的线控底盘完成汽车的运动。具体到软硬件配置,感知层硬件是智能驾驶的核心,现时主要分为以摄像头输入信息的“视觉派”和以雷达感知信息的“雷达派”。建议可关注摄像头、光学镜片、逆光镜、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执行层硬件是智能驾驶的基础,在智能驾驶升级的趋势下,这项技术或成车企的下一个利润增长点。详情>>

  靳毅

  LPR还有多少下调空间?

  市场对于四季度LPR降息有不少期待。主要理由有二:其一,尽管当前中美利差明显倒挂,制约了央行下调MLF操作利率的空间。但是9月份出现的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下调,通过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或仍可促使商业银行下调LPR报价加点,实现LPR的结构性降息。其二,四季度MLF到期规模较大,市场期待央行出台“降准置换MLF”操作,从另一个方面提供LPR结构性降息空间。但现实情况是:9月份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下调,提供的LPR压降空间,已经在8月份LPR降息中提前透支。而四季度可能出台的降准操作,若仅是中小规模规模降准,带来的LPR降息空间也十分有限。未来LPR下调,仍需要看到央行率先主动下调MLF利率。综合各方因素,我们预计这一操作可能会延后到明年一季度。详情>>

  鳌头财经

  板块年内涨幅霸榜!两轮电动车市场为何大受资本青睐?

  从年初至今,二级市场两轮车概念板块累计涨幅已超过20%,备受业内关注。两轮车概念板块表现亮眼的原因之一为中国两轮电动车市场不断扩容。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两轮电动车行业的第一次“大爆发”。早在2013年,我国两轮电动车产量就已攀到3695万台的高点,但随之而来的是节节下探。到2017年,这一数据较2013年的高点下跌了15.75%。其后在新国标换购、外卖物流、同城配送等消费业态快速成长等利好的刺激下,两轮电动车市场再度大爆发,到2021年,电动两轮车产品的产量再创新高。市场总是瞬息万变,这一次,两轮电动车行业如何走得更远?综合多家头部企业的动作来看,我们发现,大多企业都将砝码押在了高端及海外市场。详情>>

  21深度

  ·欧洲抢购“过冬八件套”:御寒商机突现,中国商家需理性以待

  秋衣秋裤、光腿神器、法兰绒睡衣、热水袋、暖手宝、取暖器、电热毯和高领毛衣,正成为欧洲人的“御寒神器”,甚至被称为“过冬八件套”。 跨境平台速卖通提供的数据显示,10月以来,保暖内衣的销售额环比增长246%。其中,秋衣秋裤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波兰等多个国家均有3倍以上的环比增长。面对“御寒商机”,部分商家一边加紧备货,一边也清醒地意识到,今年欧洲区御寒产品大卖主要与欧洲能源危机有关,一旦危机解除,销售热潮或难以持续,盲目加产,将会加大产品过剩的风险。对于商家而言,当前它们不仅要衡量自身接单的能力,还得评估接下来的需求变化,看是否需要调整自身的产品布局。详情>>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