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智能汽车系列报告5:更多科技公司入局 备战软件定义汽车时代

  智能汽车逐渐成为继手机之后下一个重要的移动互联智能AI 平台。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来临,科技巨头跨界而来、新势力风头正劲,与传统整车厂在产业巨变的转型期碰撞。我们复盘过去15 年的全球智能手机产业:iPhone 给苹果带来创新者红利之后,市场开始进入“总量高增长、百家争鸣”的阶段,此后进入“总量低增长、市场集中度提升”阶段。我们判断,智能汽车市场格局开始进入“先分散、再集中”阶段,2022-2025 年将呈现持续有新进入者的“高度分散”阶段。特斯拉引领,Rivian、Lucid、小鹏、理想、蔚来等新势力跟进,大众、丰田等传统整车厂焦虑跟进,小米、百度、鸿海、立讯等科技公司入局,苹果汽车亦值得期待。

  汽车智能化:电动化驱动,产业趋势确立。2021 年全球、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596 万、332 万辆,对应行业渗透率9.9%、15.5%,我们预计到2025 年,该渗透率数字有望提升至32%、42%。电动化作为智能化理想载体,叠加整车厂、产业配套、政策等层面合力,汽车智能化趋势确立:1)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由分布式向域集中式、中央计算架构演进,软件定义汽车成为长期必然趋势;2)硬件技术成熟、规模效应等推动核心传感器成本不断下移,ICVTank 预计2018-2025 年期间车载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价格有望下降97%、33%。3)特斯拉作为典型代表,智能化有助于整车厂实现产品差异化、商业模式重塑等。据车厂产品规划,2022 年全球主要一线车厂、造车新势力均有望搭载L3 及以上自动驾驶系统。

  造车新势力初具规模,科技公司加速进场。目前全球造车新势力、科技巨头等正积极参与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进程:1)特斯拉引领全球。2021 年销量为93.6 万辆,我们预计2022 年销量有望超过140 万辆。同时特斯拉CEO马斯克亦表示,有信心保持每年至少50%的交付量增长率,到2030 年实现年销量2000 万辆。2)造车新势力快速跟进。2021 年海外造车新势力Lucid、Rivian纷纷上市,成为全球前十大市值车企公司。Lucid 预计公司2021-2022 年销量分别为577/20,000 辆;Rivian 预计公司2021-2022 销量分别为920/60,000 辆。

  2021 年蔚来、小鹏、理想销量分别为9.1 万、9.8 万、9.0 万辆,我们预计2022年将分别增长至18 万、20 万、18 万辆,先发优势显著;3)科技公司跑步进场,目前苹果、索尼、百度、小米、鸿海、立讯精密等公司均已开始布局整车业务。

  苹果作为消费电子领域产品定义者,智能汽车有望于2025 年上市;百度、小米等科技公司有望于2023-2024 年推出新款车型,预计智能化是其核心卖点;鸿海&立讯精密等代工&零部件厂商亦宣布加大在整车领域中的布局,备战未来和苹果等巨头合作的可能。

  手机产业复盘:过去15 年,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竞争格局、商业模式等剧变。

  1)2007 年,苹果推出第一代iPhone,上市74 天销量100 万台,智能手机开始真正走向市场;2)2010 年,苹果iPhone 4 上市,出色产品设计、丰富内容应用,叠加3G 网络在欧美发达市场规模商用,上市当年销量达4752 万台,全球份额为16%,该年全球智能手机年销量突破3 亿部,市场渗透率亦从此前10%左右快速提升至19%,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3)2012 年,联发科、高通等芯片企业相继推出智能手机Turnkey(一体化)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手机研发周期&难度,随着谷歌安卓生态完善,大量新兴厂商、科技公司开始涌入智能手机市场,叠加期间4G 网络在全球主要地区商用,2015 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14.4 亿台,行业渗透率76%,尾部厂商销量份额达40%;4)自2016 年开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开始进入存量市场,销量不再增长甚至萎缩,叠加电子件在智能手机BOM 成本中超过80%的占比,规模效应推动市场集中度快速提升,2020 年尾部厂商销量份额不足20%,在此期间,华为、OPPO/VIVO、小米等本土厂商依托庞大内需(国内智能手机销量占全球比重约30%)、技术研发、规模优势等不断扩大份额,并从中国走向全球,2020 年四家厂商全球销量份额合计占比超过50%(2015 年不足20%)。

  汽车产业展望:伴随各方积极、快速入局,市场集中度有望从短期分散逐步走向长期集中。1)类似于2010~2011 年智能手机产业,伴随新能源汽车整车技术、电池成本等核心要素不断趋于理想,以及新势力、科技巨头、消费电子厂商等加速进入,全球新能源车产业正迈过前期的产品验证、市场培育阶段,并进入快速增长、百家争鸣的第二阶段,在此期间,我们预计头部厂商的份额可能面临一定挤压,尾部厂商份额将明显提升,市场集中度料趋于分散,该种情形预计会持续3~5 年时间;2)之后伴随市场增速的放缓,考虑到智能化带来的电子件占整车成本比重提升、生产&客户服务端的规模效应等,长尾厂商料将快速出局,产业份额逐步向头部企业靠拢,产品定义、整车全栈技术、算法&软件服务等综合能力突出的厂商有望最终胜出。同时考虑到国内庞大需求(全球汽车销量占比25%)、完善整车产业链配套、IT 技术&软件服务人才储备等系列利好因素的支撑,我们看好国内领先企业销量份额不断提升,并逐步从国内走向全球的可能。

  风险因素:全球疫情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国际贸易冲突加剧的风险;产业链关键供给不足的风险;自动驾驶汽车出现严重安全事故导致估值波动的风险;动力电池产能不足的风险;电网负荷不足的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低于预期等风险。

  投资策略:作为下一代智能硬件AI 平台,智能汽车产业当前已逐步迈过早期市场验证、客户培育阶段,并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百家争鸣的第二阶段,造车新势力、科技巨头、消费电子厂商等跑步进场。复盘过去15 年的智能手机产业发展,我们判断:2022-2025 年智能汽车赛道,将呈现持续有新进入者的“高度分散”

  阶段。伴随市场增速的回落,以及产业规模效应、汽车智能化带来的数据积累效应等,产品定义、整车全栈技术、算法&软件服务等综合能力突出的厂商有望最终胜出,我们看好国内领先企业销量份额不断提升,并逐步从国内走向全球的可能。我们建议战略关注:特斯拉、理想、小鹏、蔚来等造车新势力,以及积极布局的苹果、百度、小米等科技巨头。

(文章来源:中信证券)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