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增产有高招 增收有保障

  正值丰收季,稻谷飘香。在惠城区横沥镇矮陂村,金黄的水稻一望无际,收割机、拖拉机穿梭作业,呈现一幅美丽的丰收喜人画卷;几十公里外,在惠东县铁涌镇赤岸村,田地里的水稻早已收割完毕,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由农膜覆盖的马铃薯地,农户抓紧时间开展冬季种植,一年四季无闲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让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

  当前,惠州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关键战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实现稳产量、提产能、强机制、增效益,让现代农业科技、农业机械装备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硬核”支撑。

  南方日报记者乌天宇

  通讯员李亮

  秋收接冬种

  “米袋子”“菜篮子”稳产保供

  风吹稻浪谷飘香,颗粒归仓收割忙。目前,惠州已进入秋收冬种冲刺阶段,全市晚稻收割过半,预计到本月底,水稻收割任务将完成。放眼沃野田畴,今年秋收,现代化农业机械已成为农家好帮手。

  在惠城区横沥镇矮陂村,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一缕缕稻香扑面而来,农户正驾驶收割机在田间开展收割作业。

  对于今年产量情况,这片农田的主人——惠州市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靖新很有信心:“虽然今年的天气有点干旱,病虫害偏多一点,但相对往年来还是保持了基本产量,亩产平均在700斤左右。”潘靖新计划,在11月底全部收割完成后,将进行大面积冬种玉米。

  在龙门县平陵街道,同样处处可见金黄的稻田、轰鸣的收割机和忙碌的农人。当地2600亩水稻在今年8月初陆续种下,10月中旬以来进入收割期。

  “我们已经收割超过50%,今年是个丰收年。”龙门县金禾田稻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丘康表示,按照目前产量来看,合作社水稻亩产在1000斤左右,比往年增加了40公斤,预计总体将增收10%。

  秋收,也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展身手的时候。在博罗县,秋粮采收拉开序幕后,广博大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钟庆云的手机便响个不停。她一边接受来自全县各地的收割服务需求,一边要做好与农机手的沟通协调,“好在我们的农业机械都有卫星定位,通过手机或电脑可以随时查看工作进度。”

  钟庆云说,目前,以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托管运营中心,已实施耕地、育苗、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托管服务面积达2.5万亩,通过实施“联合社+服务主体+农户”的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探索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实现有机衔接。

  一边忙秋收,一边忙冬种。在惠州铁涌、平海、稔山等地的马铃薯冬种也正积极进行。当地农技人员介绍,由于受前段时间台风“尼格”影响,部分冬种区遭遇持续降雨,目前已组织农户积极开展补种措施,农技人员也及时开展田间指导,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

  日前,惠州市农业农村局印发的《关于做好2022年冬种工作的通知》和《关于下达冬种粮食作物面积计划的通知》显示,今年,惠州计划冬种面积力争达91万亩,其中粮食面积达23.38万亩,与去年同比增加5%以上。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惠州将积极组织晚稻收获归仓,大力发展冬种生产,提前做好冬季农业抗旱防冻措施落实,确保农业生产有序进行、“米袋子”“菜篮子”稳产保供。

  荒地变良田

  “四张牌”促复耕复种长效化

  “最终结果,亩产719斤!”11月22日,在惠州市惠东县铁涌镇河潭村,当惠州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种子部部长单泽林报出测产数据后,当地的农技人员和村民均为之振奋。

  这是惠州首次在盐碱撂荒地上实现水稻复种。“这块地常年因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分含量高,丢荒了30多年。”单泽林介绍,今年惠州农技人员联合一家本地种植企业,租下了约200亩撂荒地,引进了来自省农科院的7个耐盐碱水稻新品种。

  如今,试种结果令大家满意。“我们将引进更好的水稻品种,指导企业提升耕种技术,让荒地变良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单泽林说。

  “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是挖掘耕地生产潜力、筑牢粮食安全底线的重要举措。”惠州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航宏表示,该中心坚持把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摆在突出位置,打好“企业、科技、绿色、营销”四张牌,着力解决撂荒地“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效益低”四道题,构建复耕复种长效机制,推动撂荒地变身“希望田”“致富田”。

  事实上,形成撂荒地的土地,往往耕作条件差、复垦成本高、土地产出低,农民复耕复种积极性不高,必须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今年以来,为针对性解决撂荒地复耕复种技术方案,惠州农业技术人员先后深入各县区实地走访,针对不同地块示范推广不同的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实现“一地一策”。

  比如,在横沥镇大岭村的一块撂荒地,由于地块水利条件较差、连片面积较大,农机专家提出了示范推广黄豆机械化种植技术;在惠东铁涌镇的撂荒盐碱地上,推广种植海水稻,并获得成功;在博罗县石坝镇象岭村,水利条件较好,但地块分散,不利于机械化种植,在当地村委会将土地集中流转后,技术人员引导村里种植优质丝苗米品种,高产性状表现突出。

  既要种得出,也要卖得好。解决撂荒地“效益低”问题,是实现撂荒地复耕复种长效化的关键。对此,惠州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对接引进具备复耕技术条件和相应实力的农业科技企业,与镇政府或村集体合作,探索形成镇企合作、村企合作、代耕代种等模式;同时,组织技术人员提供耕、种、收、销全链条科技服务,助力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通道,推动撂荒地不仅耕得出、种得好,而且销得出、卖得好。

  数据显示,自2019年起,惠州市粮食播种面积实现连续3年增长。截至今年9月,全市完成撂荒耕地复耕面积4.39万亩,完成年度计划的123%,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保持向好趋势。

  良种配良法

  科技赋能粮食稳产增产

  在惠州广袤的乡村大地,一幅幅丰产增收画卷,凝结了粮农的辛勤汗水,洋溢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气象。每一次可喜成绩背后,离不开农业技术人员对优质新品种、高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优质水稻品种野香优莉丝平均亩产达到1070斤!”在龙门县黄沙村,一台台收割机正来回穿梭,一粒粒稻谷落进车斗,不一会儿就装满了。看到现场测算结果后,金禾田稻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丘康激动地竖起了大拇指。

  据了解,为提高科学施肥水平,促进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今年以来,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在全市建立化肥减量增效“三新”配套示范区7.5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36万亩,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在推进化肥减量的同时,提高化肥利用率,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丘康的合作社便是试点基地之一。“得益于水稻施肥新技术,今年晚造水稻化肥使用量减少,增产效果明显。”丘康告诉记者,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基地采用氮肥定额限量施肥技术,秸秆粉碎还田和配方肥结合的种植方式,对比去年的晚造水稻,今年每亩化肥使用量减少3-4公斤,但亩产却增加了40公斤左右,相当于亩产增收240元。

  实现农业高产高质高效,良种、良法、良田、良机缺一不可。近年来,惠州农业农村技术推广部门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和科技支撑作用,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良田、良机有效融合,科技赋能粮食稳产增产。

  在耕地质量提升方面,建立地力培肥和化肥减量技术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先进适用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推动实现地力水平稳定向好,平均质量等级对比提升0.1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培育推广良种方面,抓好良种繁育和表证示范,繁育新一代高产优质稻丝苗米品种18个,向农民免费发放丝苗米种子8.8万公斤,推广种植面积达4.4万亩,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9%以上。

  在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方面,建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点,集成示范机插秧、农用无人机飞撒播等先进适用的机械化技术,大力推广机收减损技术,提升农机操作手规范化作业能力,科技引领推动颗粒归仓,实现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1.9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排全省前列。

  刘航宏表示,将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良种良法推广、科技防灾减灾、撂荒地复耕复种“四项重点任务”,形成“1+2+4”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工作机制,发挥农技轻骑兵、乡土专家、农技服务团队等主力军作用,为粮食安全插上科技的翅膀,全力保障粮食稳产增产。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