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面对数字化转型必选之路,国内公用事业企业如何砥砺前行?

  港华集团名气家(深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钊彦

  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预计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毫无疑问,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引擎。在数字经济大潮席卷下,加持能源危机、疫情突发、地缘冲突、逆全球化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作为城市生产生活基本保障服务提供者,部分国内公用事业企业已经积极主动拥抱及尝试变革,但也有部分公用事业企业没有充分准备、心怀困惑甚至不情愿地被拉进了数字化转型之路。

  (一)技术革新、能源改革、黑天鹅事件突发,推动数字化转型启动加速

  创新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未来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破口。传统“云大物移智链”等数字化技术加上DARQ(分布式计算、人工智能、混合现实、量子计算)等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技术,智能技术应用的领先企业将对落后企业进行“降维打击”,使企业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

  同时,能源改革大背景下,传统公用事业企业的业务增长乏力,开始尝试寻求企业第二增长曲线,在新能源、新零售、能源互联网、上游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积极探索。但整体来看,目前能源销售及分销仍是传统公用事业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企业尚未探寻到能够支撑未来长线增长的“第二曲线”。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快速探索“第二曲线”并形成对传统业务的反哺和赋能,是当前传统公用事业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疫情这场大考,对全球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例如,在疫情管控情况下,企业是否能顺利转到数字化办公,已经是企业维持生产运营的保障之一。基于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互联网产品,客户/用户更大程度上享受了“数字化”给生活带来的高效便利。一旦消费者在某个领域享受到独特体验或优质服务,他们也会期待着在其他领域获得统一的服务,消费者也提高了对公用事业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方式的期望。

  面对变化莫测的外部环境,寄望于先观望而后再行动,将陷入长期的被动状态。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服务而言,都不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才能更有效、更稳健。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不少国内企业将外部压力转化为企业内部变革动力的首要且必然的选择。

  在经历技术创新、市场改革、疫情冲击等诸多洗礼之后,国内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经历了从陌生到犹豫、接受到拥抱的过程,国内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整体提速。而往往主动反应比较慢的传统公用事业企业,此次更多是被推上了数字化转型之路。

  (二)传统公用事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全球形势,能源改革的行业趋势,公用事业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方向是充分坚定的,但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公用事业企业仍处于“数字化”建设阶段,尚未实现真正的“转型”。这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往往会陷入误区,将数字化转型的视角局限在应用新技术(云大物移智链)、实施新系统,但缺乏系统性思考和实践,缺乏从组织文化塑造及员工赋能转型、组织架构调整等方面综合统筹。

  误区:数字化转型是高层领导的战略大饼。有研究显示,只有5%的员工能说清楚公司的战略是什么,虽然战略的选择权在高管,但战略的执行和落地必须通过员工,大量员工不了解公司战略根本无法参与执行;75%的员工与短期业绩挂钩的激励计划,但这些业绩并不是基于战略目标,公司只是专注于提升短期财务业绩,而不是培育有助于实现中长期战略目标所需的组织能力;60%的企业预算与战略并未挂钩,战略的启动和执行缺少资源支撑,任何新的战略计划肯定会失败;85%的管理团队平均每个月花不到1小时讨论战略,如果管理者不花时间来评估战略进展,顺应变化和弥补缺陷,那战略计划很快会过时且毫无用处。

  误区:数字化转型规划无用论。如果公用事业企业内部的中高层管理者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理解不一致,如何在数字化投入上做资源投入分配、如何进行优先排序就会出现偏差。当前技术变化快,一些公用事业企业的内部有不同的声音,有部分声音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在当前时代,做规划已经过时了,随机应变就好”,正是这样的声音产生了很多误导,他们在数字化转型中只注重短期技术投入,但对技术如何赋能公用事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不清晰,缺乏对企业中长期数字化建设的路线图。这就导致这些公用事业企业数字化的投入,与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运营目标背离,基层员工感受不到数字化项目对业务带来的价值。不少公用事业企业技术部门疲于奔命似的跟进业务部门的诉求,但业务部门依然感觉技术部门响应速度慢、技术选型不满足业务部门需求,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战略部门之间缺乏横向协同、纵向打通,企业的数字化落地效果差强人意。服务于公用事业企业整体战略的数字化路线图,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必须要高度重视。

  误区:不管车况只顾开车上高速。对于传统的公用事业企业,其社会公共服务性质的属性不可忽视,这些企业更关注在保民生的安全保障上的投入,但对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对外部面向客户的服务流程相对而言关注度较低。这就导致即使应用了新技术,但这些技术不能发挥预期的效果。例如,这些年除了互联网的应用,公用事业企业也都普遍认识到了物联网应用对数据积累的成效,开始更换物联网表或搭建物联网平台,但即使更换了物联网平台,采集到的数据如何应用、是否真的已经辅助用户做出用能的优化建议却不甚乐观。当然,这里面涉及到用户观念的转变,是否期望公用事业企业提供节能建议。节能建议倡导与企业本身促进销售量之间的天然悖论如何解决。这些都不是单一或整合的技术能解决的,需要公用事业企业在管理上进行创新、流程上进行精益化设计,而不是待问题出现后,再单纯希望借助技术解决所有的管理问题。对公用事业企业而言,精益管理与技术应用需要相辅相成。不能脱离车况,就直接希望尽快开车上高速。

  误区:人多好办事、人定胜天,试试看。传统公用事业企业的员工大部分只是数字化转型的旁观者,而不具备直接参与数字化转型的能力。最了解一线问题的人员却无法系统化提出高质量的需求,无法胜任数字化转型的职责。这些员工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使得他们无法完全理解技术可能会给业务带来的变化,甚至对技术本身也不是很理解。另一方面,技术团队对业务的理解程度也欠缺,对于技术如何真正应用能给业务带来价值也不明晰。单一的纯技术应用的部署,无法帮助员工积累掌握和驾驭数字化技术的能力。部分员工不愿意接受数字化,企业内部并未形成持续迭代、持续创新的生态。同时,对于部分传统公用事业行业的大型集团化企业而言,虽然建设了自己的数字化团队,但技术团队技能与数字经济时代所需的技能之间是否匹配、技术团队是否有持续创新力也缺少评估,部分企业的技术团队只能做常态的运维工作,而无法支撑企业创新业务的实现。

  传统公用事业行业特性带来的管理机制老化僵化,也是公用事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的一座大山。组织架构臃肿、管控机制不完善或不适用、流程繁杂、“吃大锅饭”等现象普遍存在。旧的管理机制难以支撑企业新的增长和人才创新能力发挥。虽然不少公用事业企业领导已经有行业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但尚未探索到成熟的数字化转型模式。

  随着公用事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单一技术应用带来的收益已逐步进入瓶颈期。数字化转型要面临的课题随之涌现:使用云大物移智链之后,是否公用事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就算结束了?市场上转型的路径和方案那么多,如何选择才能保障数字化转型真正为公用事业企业带来价值?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既有短期目标,也有中长期目标,如何在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之间寻找平衡点?旧有的模式是否还有现存价值,面向未来如何创造全新的价值?如何把握转型节奏,平衡轻重缓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资源分配?

  (三)公用事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等技术应用的逐渐普及,5G、VR、IOT等技术不断颠覆行业格局,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整体上而言,数字化转型需要夯实根基,需要对整体架构、数据基础进行梳理,否则就像在“沙滩上建大厦”,无法保障稳固性。

  追求企业全方位数字化,将数字化转型纳入公用事业企业的整体战略,并制定企业数字化转型规划蓝图。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是涉及全员和全要素的创新活动,把数字化作为主要共识需要在公用事业企业内部先达成一致,有借助数字化解决业务问题的意识,营造数字化转型的氛围,强化上下一盘棋。对于传统公用事业企业而言,做数字化转型是变革而不是改良,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数字化远远不够,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搭平台、上系统。应将数字化转型需纳入公用事业企业的整体战略,制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蓝图,借助数字化支撑企业决策、运营管理、产业链价值提升、客户体验优化等。数字化转型工作与组织和个人绩效挂钩也是体现企业整体战略重要性的举措之一。

  着力组织变革,建立及持续完善创新机制。没有组织层面的变革,数字化技术极有可能将传统的低效率的线下流程升级为低效的线上数字化流程。组织变革是传统公用事业企业更好地落地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借助“数字化转型办公室”,推动公用事业企业数字化决策模式和运营模式的转变,不仅是作为“数字化”项目实施落地的组织保障,也长效地推动“转型”在企业员工及企业文化的落地,打造柔性团队及创新型组织。数字化转型办公室的存在不仅是组织架构的调整,也是对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改变,促使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从关注问题解决问题,转变为关注增长、创新,从原来强调执行力的“刚性文化”,转变为“柔性文化”。VUCA(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时代对传统公用事业企业带来的挑战是毋庸置疑的,为了更好地应对内外部挑战,可以考虑引入外脑借鉴跨区域、跨行业的经验,打造开放式的生态体系,拥抱创新的能量。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维,组建柔性数字化组织。数字化能力及企业文化的落地,自然离不开技术应用,但更离不开人,技术是为人服务、为人赋能的。公用事业企业中的利益相关者不只是包括投资者,还包括员工、客户(或用户)、当地社区服务人员等。因此,由“客户体验”延伸而来的“员工体验”也是企业管理者以人为本的切入点。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组建一批能够把业务和技术融会贯通,既懂业务也懂技术,并且有动力可以利用新技术为当前业务赋能的团队。建立中长期人才库,打造数字化人才池,打造随着业务需求变化而即时流动的人才生态系统,对满足企业弹性、灵活性、创新性和竞争力的诉求,对传统公用事业企业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才的储备或培养是需要一定周期的,数字化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公用事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因素,借助外部专家池的力量组建人才池是可以考虑的解决方案。

  重视数据的积累和有效、合理使用。这些年,各行各业都越来越重视数据的收集,大数据对企业可能带来的潜在价值也都是企业关注的重点。传统公用事业企业除了关注企业内部运营的数据,也借助互联网技术收集了智能表计或智能设备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如何应用对企业、对员工、对客户等都更有价值是摆在公用事业企业面前的难题。目前公用事业企业大都在布局物联网,期望借助物联网收集更多的设备数据及客户使用习惯数据,虽然目前各个场景的数据都分散在智能表端或智能设备端。前些年是没有数据,现在是有数据,但数据之间不贯通,有了数据具体怎么用、采集到的数据能不能用。是否真的能够实现数据资产化,这是摆在所有企业不仅是传统公用事业企业面前的问题。202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了对个人信息处理、跨境提供等规则,及相应的权利义务。企业必须以透明的方式收集用户数据、使用数据,缓解客户对隐私问题的担忧。因此,数据采集的合法性问题也是企业需要关注的内容。

  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持续迭代更新的过程,而不是阶段性重点工作。中国推动经济量质双升这一重要发展目标离不开广大企业的蓬勃发展;而公用事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持续迭代更新的推动。随着外部环境及技术的不断变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是时常更新,但整体而言,数字化转型是系统工程,是不断随着变化而变化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需要持续进行敏捷迭代更新。企业数字化能力的不断提升是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保持竞争力,打造企业护城河的核心助力。

  以数字化驱动公用事业行业的转型升级,跨越赛道瓶颈,实现企业“第二曲线”跨越,是公用事业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对公用事业企业而言是必选项。不管这些企业规模大小,都在考虑采取全新的战略和商业模式,加速推动数字化转型,成功化危为机,实现它们的长足发展。数字化转型,任重而道远,并无现成可直接照搬的经验直接复制到各企业做应用,需要各公用事业企业结合自己的行业和企业特性,摸索独特的且适用于自己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文章来源:经济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