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2021年延迟退休年龄最新消息 延迟退休如何实施?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由于延迟退休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对延迟退休的影响议论纷纷。那么,中央为什么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实施这一方案有可能造成什么影响?如何稳妥推进延迟退休避免造成新的社会矛盾?

延迟退休进入“计划实施”阶段

近几年,关于延迟退休的话题持续受到各界关注。早在2008年11月,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负责人就称,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退休年龄。2012年,由人社部、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其中提出“研究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

此后,关于国家将实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说法一直未断。如今,相关提法更是从“研究制定”进入“计划实施”阶段。业内人士认为,与“十三五”相比,这次规划建议强调实施,就是要真正“动”起来,从顶层设计到付诸行动,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成为大势所趋。

据了解,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岁左右提高到了2019年的77.3岁,但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定的男性60岁、女干部55岁、女职工50岁的法定退休年龄,近70年未有调整。

延迟退休是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要。有专家表示,在“十四五”期间,有一个非常严峻的“窗口期”,1963年“婴儿潮”时出生的人口马上就要满60岁,这会导致我国养老保险中缴费人群迅速减少,领取人迅速增加,实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在“十四五”期间必须提上日程。还有专家表示,随着中国人口平均年龄的增长,过早退休也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从国际横向比较,我国现行退休年龄也偏低。人社部资料显示,近年来,美、德、日等国都将法定退休年龄逐步提高到了65岁甚至更高。

专家表示,实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不仅可以避免人力资源浪费,而且可以增加养老金的收入来源,减轻养老金的支出压力,对于维护养老系统的正常运行非常有必要。

123下一页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