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浦东引领区今年将着力提升 “五个中心”融合发展新能级

  2022年浦东新区这些看点值得期待

  □ 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家、持牌类金融机构30家

  □ 推进重点商业项目落地,争取引进首店超过100家

  □ 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00家以上,新增上市企业20家

  □ 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保持在45%以上

  2022年是浦东全面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建设将展现新姿态、开创新局面。

  据1月11日开幕的浦东新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透露,2022年浦东新区要着力推进一批高水平开放举措,努力形成一批首创性改革成果,加快出台一批高质量立法项目。

  稳步推进金融、信息服务等领域

  外资开放

  今后五年是浦东全面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关键时期。浦东新区区长杭迎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浦东新区2022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奋力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着力提升“五个中心”融合发展新能级;全力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稳步提升现代城市治理新成效;积极促进高品质生活展现新面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扎实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新提升。

  2022年,浦东新区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上持续提升引领作用。

  在推进高水平开放方面,浦东新区将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积极开展制度型开放试点。以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为“试验田”,稳步推进金融、信息服务、医疗健康等领域外资开放,努力争取在前沿科技产业、新型国际贸易等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发挥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叠加优势,推进综合保税区提质增能。

  为形成一批首创性改革成果,浦东新区将开展综合性改革试点,在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领域配合形成综合授权事项清单。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一业一证”改革试点,研究制定浦东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完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强化国有资本引领产业发展,更好发挥区属国企的主力军作用。

  在高质量立法方面,浦东新区将围绕商事登记、市场准营、绿色金融、智能网联汽车、境外人才从业等重点领域,配合上海市人大加快出台新一批浦东新区法规。

  深入实施全球营运商计划

  持续做大离岸贸易规模

  过去五年,浦东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活力四射”张江科学城,到“南北科创走廊”,浦东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累计拥有国内外上市企业209家,占上海全市34%。金融高能级主体加快集聚,持牌类金融机构总量达到1140家、约占上海全市2/3,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达到13家,外商独资资产管理公司110家、占全国90%以上。

  杭迎伟说,新的一年,浦东新区要着力提升 “五个中心”融合发展新能级,持续引进高能级的金融、航运、贸易机构,完善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深入实施全球营运商计划,发展更高层级的总部经济,鼓励总部企业发展离岸贸易、跨境电商、国际分拨等新型贸易,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家、持牌类金融机构30家。深化拓展功能创新,积极争取浦东国际机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扩大航权安排,持续做大离岸贸易规模。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建设,推进重点商业项目落地,争取引进首店超过100家。着力强化科技策源,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00家以上,新增上市企业20家。

  加快硬核产业集群发展

  当前,浦东经济新动能加速迸发。聚焦发展“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六大硬核产业,产业规模总量迈上万亿能级,汽车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分别超过3000亿元,生物医药超过2500亿元,集成电路、成套设备分别超过1500亿元,航空航天制造超过100亿元。

  2022年,浦东新区将加快硬核产业集群发展。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保持在45%以上。推进和记黄埔创新药产业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关键线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

  上海市委党校开放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邹磊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2021年,浦东新区GDP达1.45万亿元左右,今后5年如果经济总量顺利达到2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三分之一个浦东,将为上海继续巩固全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