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回眸·2021年的资管江湖】中小银行股权拍卖遇“寒冬” 股权质押严监管下如何破局?

  2021年,中小银行股权拍卖遇“寒冬”。梳理发现,在某司法拍卖平台上,有许多低至几万元、高达上亿元的银行股权在等待处置,但屡屡流拍,大幅折价后仍然无人问津,以交易失败告终。其中,不乏城商行、农商行等一众中小银行以及民营银行的身影。

  在业内人士看来,伴随着监管趋严,各路资本纷纷想涌入银行盛况早已不复存在,中小银行股权频遭流拍的背后更多是反映了其股权结构混乱,内部治理滞后,且拍卖市场整体流动性不足,无法满足多数市场需求。当前上市银行在资本市场七成下跌、九成“破净”,整个银行业的“迟滞”也更加剧其处置之路的坎坷难行。

  股权动荡屡遭折价

  据阿里司法拍卖平台显示,以“银行股权”为关键词搜索的司法拍卖/变卖标的共18091起,正在进行中的起拍价从几万元到百万元不等,但报名情况“凄凄惨惨”,多为“0人报名”的状态。2021年,单笔超过100万元的银行股权被挂牌拍卖有1800多份,其中二次拍卖的逾800份。

  经查阅一众拍卖平台,拍卖股权的主体大多是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甚至一些沿海经济地带的农商行和村镇银行股权,也常见诸于产权交易中心和司法拍卖平台。据统计,上述股权持有人,多来自制造业、纺织业、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的民营经济主体。

  例如,阿里司法拍卖平台显示,2021年12月15日,由沈阳时尚实业有限公司持有的葫芦岛银行5565万股股权已完成拍卖,起拍价格为8626万元,无人出价,已流拍。截至21年末,有关葫芦岛银行股权的拍卖信息共有44条,被拍股权合计逾2亿股,最终均以流拍结束。

  2021年12月,重组后资产将破万亿的中原银行也有7笔股权正待拍卖,股权合计超过6.8亿股,其中有一笔高达5亿股的股权,起拍价达6.52亿元,与评估价8.15亿元相比直接打了8折。早在2021年8月,其2亿股股权经历了二拍75折挂牌,仍以流拍状态告终。

  不仅是中小银行,近来,苏宁银行、新网银行、金城银行等民营银行的股权或拍卖、或变更,也多遇冷。

  以新网银行为例,继半年前6%股权一拍被撤回后,2021年12月6日,其1.8亿股股权再次在阿里司法拍卖网上重启拍卖。第二次拍卖的评估价和起拍价为3.222亿元,相当于在首次评估价5.184亿元的6.2折。截至12月7日拍卖结束,共43人设置提醒,受到2100次围观,却是以流拍告终。

  同样的情景也发生在金城银行身上。天津金城银行6000万股股权分别于2021年9月17日、2021年10月29日在阿里司法拍卖网上结束一拍、二拍,起拍价从6720万元降至5376万元,均无人问津,最终流拍。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进行变价处理时,应当采取拍卖的方式。无人问津后,后续的拍卖处置价格可以做适当下调。”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陈爽爽表示,这或是银行股权拍卖屡遭折价的原因。

  缘何交易“遇冷”

  事实上,自2016年以来,全国中小银行股权转让、拍卖的数量和规模都出现大幅增加。据北京大学金融学博士后骆振心统计,2020年以来,中小银行股权拍卖寒潮再现,某拍卖平台共有1700笔左右的银行股权拍卖,有六成股权最终流拍。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中小银行股权拍卖市场热情不高,频频“遇冷”,与行业监管情况及各行自身发展或都有关联。

  从行业来看,一方面受疫情及房地产爆雷影响,银行业总市值较年初蒸发近2000亿元,超七成个股价格下跌,其中以城商行、农商行跌势最猛。截至2021年12月27日,41家A股上市银行中,仅有5家银行的市净率在1以上,其余36家银行全部破净,破净股比例接近九成,同时,有近30家银行的股票跌破发行价。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近年对银行股东行为的监管趋严,股东义务增多,但通过非公允关联贷款等方式从银行获取收益的可能性下降,从而降低了银行股权对股东的吸引力。

  从银行自身来看,频频流拍的中小银行股权包含一些特征,例如起拍价格较高、投资门槛高、相关主体经营状况欠佳等。此外,还包括民营银行在内的银行机构们在竞争中分化,股东基于务实考量后战略退出的体现。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认为,一是不少投资者担忧中小银行潜在风险。近年来,一些中小银行股权结构混乱、公司治理不足、高管变动频繁以及业务违规频发。同时,受行业竞争压力影响,不少中小银行不良风险处置压力有所上升,投资人担忧其经营风险与压力。二是当前银行股权拍卖市场整体流动性不足。由于银行股权拍卖金额一般较大,加之市场参与方不够多元,部分中小银行信息披露不够充分,银行股权市场交易并不活跃。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分析称,银行股权拍卖最终“流拍”已然趋向普遍,一是价格不合适,或者市场对民营银行的估值还难以达成共识,投资人可能需要更安全的价格边界;二是拍卖的股权比较小,只能财务投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无法吸引真正想要银行股权的机构;三是司法拍卖平台上股权投资者少,股权并不像房产那样标准化,所以更难被一般投资人接受。

  在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看来,银行股权拍卖遇到寒流也或有买家方面的考虑。一方面,过往对中小银行牌照感兴趣的巨头看不上此类较小的股权比例,而是更期望获取牌照的控制权;另一方面,还有一些之前对中小银行牌照感兴趣的金融科技公司,也由于自身原因业绩承压或是监管环境趋严等因素,放弃谋求牌照。

  股权质押严监管下如何“破局”

  2022年,随着地方企业信用风险的集中性暴露,监管持续对银行股东股权风险进行排查,银行股权被司法处置的情况大概率延续。事实上,监管部门早前已对持有银行股权的股东资质设定了必要的门槛,对银行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2021年10月14日,银保监会发布的《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行为监管办法(试行)》再次明确,股权质押比例超过50%的大股东不得行使表决权;严禁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以优于对非关联方同类交易的条件获取贷款、票据承兑和贴现、债券投资、特定目的载体投资等银行授信。

  银保监会也一直致力于加强股东风险排查。银保监会日前公布第四批银行保险机构重大违法违规股东名单显示,包括鼎力鑫盛(北京)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内的15位机构及个人股东被点名,其中还涉及4家地方银行。

  银保监会表示,本次公布股东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包括违规开展关联交易、隐瞒关联关系、入股资金来源不符合监管规定、严重逃废银行债务、违规转让股权、违规代持股权及利用平台虚构业务进行融资等7项内容;通过系列举措,银行机构股东行为的合规性有所提升,借道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那么对于中小银行后期该如何“破局”发展,业内专家建议,首先,中小银行应强筋骨,增底色,修内功,也能成为资本市场上的“香饽饽”。中小银行要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提升经营水平;凭借区位及创新机制灵活等优势,深耕区域市场、主责主业,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挖掘当地市场需求,不断提升服务当地实体经济能力。

  其次,中小银行要创新资本补充工具,拓宽补充资本渠道。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上市银行通过一级资本外部补充工具(除永续债)募集资金合计约1300亿元,系上一年3倍;其中,可转债募资规模占比最高,为46.77%;其次是增发,为31.49%。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删除了“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的表述,招商证券廖志明对此表示,不用过度解读,鼓励银行补充资本一直是大方向,近年不断强化支持实体经济,因而银行还是有一定资本压力。

  最后,中小银行也要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浪潮,把握“科技”硬件,在大数据风控、人工智能、信用管理等方面创新发展。苏筱芮建议,对后续业务,中小银行需要在自身定位的区域精耕细作,关注数字经济背景下小微金融、普惠金融的市场需求,在战略方向和业务模式方面做出更加成熟的思考,结合科技赋能金融的大趋势、大方向,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长效机制。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