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中国式硅谷!如何为深圳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添翼”?

  在刚刚过去的牛年最后几天,深圳交出一份“牛气”的答卷:在2021年GDP超过3万亿的同时,深圳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338.59亿元,同比增长4.9%,继续成为中国“工业第一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万家,全国第二;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占GDP比重继续提升。

  超2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意味着深圳每平方公里有超过1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密度在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一。按深圳市统计局发布的深圳市常住人口1763.38万计算,深圳市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15.7户,居全国第一。

  拥有“最牛”创新和创业浓度的深圳,虎年如何为创新“添翼”?

  “创新之城”的决心

  源自市场的创业热情和创造力,一直是“创新之城”深圳最高效的创新力量。

  国人谈及中国创新,经常涉及深圳;谈及深圳创新,也往往感慨于市场化力量的强大,也遗憾于深圳基础研究还有一些薄弱之处。

  近两年来,深圳着力推动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已逐步建立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也源于深圳创新发展的丰富实践。

  这条“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中,基础研究被放在首位。深圳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大力投入,也进一步吸引了大量科研人员来到深圳施展抱负。

  2021年,深圳4人新当选两院院士,新增20名全职院士。这个数字看似不大,但对深圳来说却意义非常。在这些院士背后,还有大量年轻的科研人员加入深圳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大型企业。

  根据规划,深圳2025年经济总量计划超过4万亿元,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5%-6%,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到5.5%-6%。

  这意味着2025年深圳的全社会研发投入约为2400亿元,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约为144亿元。这是“创新之城”深圳补足基础研究短板的决心和魄力。

  寻找“又瘦又胖”的科学家

  事实上,对于选择来深圳的科研人员而言,最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深圳在基础研究方面提供的平台和资金,还有深圳四十多年来积累的复杂产业链、面向全球市场的务实企业,以及“来了就是深圳人”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这些是深圳更为独特的优势。

  如果你是有过大量基础研究但少有机会帮助到具体产业需求的研发人才,来深圳可以接触高科技企业的核心问题,做出更多落地的成果。

  如果你是纯粹想做科研的青年人才,这个城市不论资排辈,不唯帽子、不唯资历,珠三角城市的产业链能为你创造或改进实验的设备,用更短的时间、更低的成本组建起实验室,提供更便宜、好用的耗材。

  对于你是有心创业的科研人员,深圳不仅有优秀的营商环境,有国内首创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还可以让科研人员“光明正大”兼顾科研与创业,创新、创富两不误。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2019年曾说:“科学家有很多理论,但是他不知道在产业上有什么用;我们知道在产业上怎么用,但是在理论上不如科学家。我们结合起来,就会推动产业发展。”

  2021年,任正非再次提出,华为要寻找“又瘦又胖”的科学家,就像冯·诺依曼那样,既能解决理论问题,又能解决实际问题。“教授就是越教越‘瘦’,杀猪的就越杀越胖。有一类人才介于瘦与胖之间,学术素养非常高,同时又擅长解决工程问题,既能当教授,又能拿手术刀杀猪。”

  如今的深圳,科学家和产业界正在有更多结合,有望走出更多“又瘦又胖”的科学家。

  如果说深圳过去四十年的发展,得益于市场宏利、改革红利、人才红利,那么,进入“不惑之年”的深圳未来或将逐步迎来工程师红利、科学家红利、创新红利等多种红利的交融,构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竞争力壁垒。

  进入虎年,深圳创新“如虎添翼”离不开平台、人才等制度高地的继续打造。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近日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所说,深圳首先要从资源配置上给予基础研究的非常规支持,其次,应出台更加创新的人才政策,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来到深圳从事真正高水平的科技创新。

(文章来源:南方Plus)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